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伟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台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治疗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胰腺
  • 1篇胰腺炎
  • 1篇腮腺
  • 1篇腮腺炎
  • 1篇腮腺炎病毒
  • 1篇腮腺肿胀
  • 1篇手足
  • 1篇手足口
  • 1篇手足口病
  • 1篇球蛋白
  • 1篇球蛋白治疗
  • 1篇染病
  • 1篇重症手足口病
  • 1篇癫痫
  • 1篇喜炎平
  • 1篇细胞

机构

  • 3篇台州市中心医...
  • 1篇杭州市第一人...

作者

  • 3篇冯伟
  • 2篇吴新
  • 1篇楼江
  • 1篇周燕

传媒

  • 1篇中国乡村医药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0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TSC1基因多态性与卡马西平治疗儿童癫痫疗效的关系
2025年
目的探讨TSC1基因多态性与卡马西平治疗儿童癫痫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019年台州市中心医院儿内科接受卡马西平单药治疗的癫痫患儿212例为研究对象,连接酶检测技术检测TSC1基因的rs717620、rs2273697及rs3740066多态性与卡马西平治疗儿童癫痫疗效的关系。结果卡马西平有效组中TSC1 rs717620 TT基因型比例高于卡马西平无效组(73.2%vs.19.3%),TSC1 rs717620 CC基因型比例低于卡马西平无效组(19.4%vs.89.1%),其基因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03,P<0.05);TSC1 rs717620 TT基因型能增加卡马西平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1.433、95%CI=5.79~22.58,P<0.05);TSC1 rs717620 TT基因型卡马西平血清浓度高于CC、CT(8.46±0.91、6.54±0.46、5.63±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马西平有效组中TSC1 rs2273697 GG、GA、AA基因型分布比例与卡马西平无效组相近(32.1%、26.9%、41.0%vs.32.0%、24.8%、4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1,P>0.05);TSC1 rs717620 GG、GA、AA基因型均不能增加卡马西平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98、95%CI=0.549~1.815;OR=1.128、95%CI=0.597~2.130;OR=0.912、95%CI=0.518~1.605;P>0.05);TSC1 rs2273697 GG基因型卡马西平血清浓度与GA、AA型相近(7.43±1.94 vs.7.12±2.27、7.38±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卡马西平有效组中TSC1 rs3740066 CC、CT、TT基因型分布比例与卡马西平无效组相近(39.1%、12.2%、48.7%vs.43.2%、11.1%、4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1,P>0.05);TSC1 rs3740066 GG、GA、AA基因型均不能增加卡马西平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64、95%CI=0.5490~1.512;OR=1.118、95%CI=0.460~2.718;OR=1.103、95%CI=0.631~1.192;P>0.05);TSC1 rs3740066 CC基因型卡马西平血清浓度与CT、TT型相近(7.65±1.57 vs.7.32±2.07、7.47±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C1 rs717620 TT基因能增加卡马西平治疗儿童癫痫疗效;尚未发现TSC1 rs2273697、rs3740066多态性与�
蔡听听楼江冯伟王君吴新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卡马西平癫痫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并发急性胰腺炎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临床常见,以腮腺肿胀、疼痛、发热为特征。其并发症多,如胰腺炎、脑炎、睾丸炎等。我们对本院收治的单纯腮腺炎与并发急性胰腺炎患儿58例的病历资料,以分组的方式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以了解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这些患儿均为本院2002年1月至2008年5月期间收治,且病历资料完整,单纯腮腺炎为近两年收治的患儿病历资料。
冯伟吴新
关键词: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急性胰腺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历资料腮腺炎病毒腮腺肿胀
喜炎平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喜炎平联合丙种球蛋白在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台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两组均进行10 d治疗,比较两组症状消失时间、T淋巴细胞水平及药物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精神恢复、退热、四肢抖动缓解、疱疹消退、神经受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92、7.835、9.195、6.391、8.316,P=0.000)。治疗后,观察组T淋巴细胞水平中CD3+、CD4+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15、4.295、7.556,P=0.000);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81,P=0.000)。两组治疗期间皮肤风闭、胃肠道反应、咳嗽发热、荨麻疹及肝肾异常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联合丙种球蛋白用于重症手足口病患者能缩短症状消失时间,改善患者T淋巴细胞水平,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冯伟周燕
关键词:喜炎平丙种球蛋白重症手足口病T淋巴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