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皓
- 作品数:6 被引量:31H指数:2
-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皮介入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并发症临床价值分析
- 2021年
- 讨论经皮介入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并发症临床价值。方法:入选50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主要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接受经皮 介入治疗,并观察其并发症。结果:50例患儿均手术成功,共有7例(14%)发生不良并发症,采取处理措施后,均改善。发生并发症患儿与未发生并发症患儿年 龄、性别、经皮介入手术类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介入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时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且年龄、性别、经皮介入手术类型均不是影 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依据该手术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预见性做好防控措施。
- 秦莉韦皓陈芳梁婷刘增荣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经皮介入
- 冠状动脉造影对指导诊断、治疗、随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作用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是否对指导诊断、治疗以及随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有积极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2018年之间确诊川崎病患儿,选取心脏彩超提示冠状动脉扩张以及未扩张患儿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判断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并在随访期间1月-1年复查心脏彩超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指导治疗以及随访。结果:心脏彩超阴性组病例有2例在心脏冠状动脉造影下提示有冠状动脉的扩张,并且伴有冠状动脉结构性改变;心脏彩超阳性组病例与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最初结果基本一致,但在随访期仍有异常的情况存在,在心脏彩超提示持续冠状动脉扩张的病例中,有1人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未有异常;而有1例提示有血栓的形成,而心脏彩超未能及时识别。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对指导诊断川崎病,特别是某些不典型川崎病有特别的作用,且在指导治疗、随访川崎病,特别是伴有持续冠状动脉病变的病例中有积极的作用。所以,适时对川崎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对指导诊断、治疗、随访川崎病,特别是不典型川崎病以及持续冠状动脉损伤的患儿有积极作用。
- 韦皓
-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造影
- HIF-1α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机制分析被引量:26
- 2019年
- 目的分析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MIRI)大鼠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MIRI组和HIF-MIRI组各10只,HIF-MIRI组于造模前24 h腹腔注射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MOG,20μg/g),MIRI组和HIF-MIRI组大鼠采用手术结扎法制备MIRI模型,对照组只打开心包,不结扎。造模成功后,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损伤;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 ELISA法测定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和IL-6水平;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HIF-1αmRNA的表达; Western Blot检测HIF-1α、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NF-κB)、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IRI组和HIF-MIRI组大鼠血清CK-MB和LDH、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升高(P <0. 01),心肌组织HIF-1αmRNA的表达显著上调(P <0. 01),HIF-1α、TLR4、NF-κB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显著上调(P <0. 01);与MIRI组相比,HIF-MIRI组大鼠血清CK-MB和LDH水平、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显著下降(P <0. 01),心肌组织HIF-1α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上调(P <0. 01),TLR4、NF-κB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显著下调(P <0. 01),HE染色显示心肌组织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结论 HIF-1α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改善MIRI心肌损伤。
- 韦皓许玉霞秦莉赵玉倩苇菁桦何云刘倩
-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缺氧诱导因子1Α
- 抗菌药物对儿童血清维生素K水平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分析孕妇围产期使用抗菌药物对新生儿血清维生素K水平的影响,以及3~14岁儿童使用抗菌药物对其血清维生素K水平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1)收集四川省内江市新生儿脐带血220例,采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按孕妇围产期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分为A组(70例,抗菌药物暴露)和B组(150例,非抗菌药物暴露),分析孕妇围产期使用抗菌药物对新生儿血清维生素K水平的影响;(2)面对面问卷调查四川省南充市3~14岁儿童(60例)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分为C组(30例,>3次/年)、D组(30例,≤3次/年),比较两组儿童的血清维生素K水平及骨龄差;(3)根据维生素K_(2)值将3~14岁儿童分为E组(20例,≥0.1 ng/mL)、F组(40例,<0.1 ng/mL),比较两组儿童的骨龄差;(4)根据身高将3~14岁儿童分为G组(26例,0.05)。结论:>3次/年的抗菌药物暴露会降低儿童血清维生素K水平、增加骨龄,血清维生素K_(2)水平的降低与儿童身材偏矮及骨龄增加相关,反复的抗菌药物暴露可能通过影响血清维生素K水平、骨龄,进而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 王朋孔腾辉王爱莲张梦珍刘骑睿邓德明韦皓
- 关键词:维生素K儿童抗菌药物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