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嘉 作品数:28 被引量:336 H指数:11 供职机构: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改良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9 2023年 目的:观察改良针刺蝶腭神经节对变应性鼻炎的影响。方法:将8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每次30 min,每周2次,间隔3~4 d;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末次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4周鼻症状总分(TNSS)、鼻炎伴随症状总分(TNNSS),治疗前、末次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4周视觉模拟量表(VAS)、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分,于疗程结束后4周评估两组复发情况。于末次治疗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第1次治疗后、末次治疗后和疗程结束后4周,两组患者TNSS总分及各分项评分、TNN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第1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SS总分及鼻塞、鼻痒评分,TNN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P<0.05);末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SS总分及鼻塞、鼻痒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疗程结束后4周,观察组TNSS总分及各分项评分、TNN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末次治疗后和疗程结束后4周,两组患者VAS、RQL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复发率为13.5%(5/37),低于对照组的44.8%(13/29,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37/40),高于对照组的72.5%(29/40,P<0.05)。结论:改良针刺蝶腭神经节能有效缓解变应性鼻炎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且复发率低。 鲍佳迎 李新伟 张伟波 杜嘉关键词:变应性鼻炎 蝶腭神经节 针刺 随机对照试验 浮针疗法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2017年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Fu’s subcutanous needling,FSN)结合肌肉能量技术(muscle energy technique,MET)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针灸组,每组40例。浮针组采用FSN结合MET,针灸组采用以阿是穴为主穴的传统针灸疗法。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6次。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为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疗效评定。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而ADL评分增高。(2)与针灸组相比,浮针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降低得更加明显而ADL评分增高得更明显。(3)浮针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7.5%(27/40)和90%(36/40),均明显高于针灸组的35%(14/40)和72.5%(29/40)(P<0.05)。(4)治疗后,浮针组痊愈+显效者共计27例,其中治疗3次内愈显19例,占35.71%(19/27),明显高于温针灸组的35.71%(5/14)(P<0.05)。结论:FSN结合MET能够有效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缓解疼痛、恢复其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确切,取效速捷,优于传统针灸疗法。 李新伟 杜嘉 谭克平 沈亚芳关键词:浮针疗法 传统针灸 肱骨外上髁炎 疗效评价 腹针配合口服甲氨蝶呤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观察腹针配合口服甲氨蝶呤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RA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2例。A组采用腹针配合口服甲氨蝶呤片治疗,B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口服甲氨蝶呤片治疗,C组采用单纯口服甲氨蝶呤片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血清ESR、CRP、RF水平及各项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3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93.5%,B组为81.3%,C组为63.3%,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且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C组(P<0.05)。3组治疗后血清ESR、CRP、RF水平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后血清ESR、CRP、RF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治疗后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生理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A组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B组为3.1%,C组为10.0%,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腹针配合口服甲氨蝶呤片治疗RA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吕善广 杜嘉 阮晨 曲建鹏 余涛关键词:腹针 红细胞沉降率 类风湿因子 C反应蛋白 针药并用 针刺对出血性中风小鼠脑组织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2025年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出血(ICH)小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基于RNA测序和N6-甲基腺苷(m6A)甲基化测序技术,探讨针刺对ICH小鼠脑组织线粒体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8只。采用自体血诱导ICH小鼠模型。针刺组于造模后给予针刺“百会”,每12 h干预1次,共7 d。干预结束后评估各组小鼠行为学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采用基因测序技术分析针刺对ICH小鼠脑组织m6A修饰差异基因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线粒体外膜转位酶20(TOMM20)蛋白表达水平;PCR法检测脑组织Ndufb3、Ndufb6、Uqcr11、Cox7c、Ndufv1、Ndufb11及Cytb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平衡行走测试评分、悬线测试评分、脑组织GSH-Px及SOD含量降低(P<0.01),脑组织MDA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小鼠平衡行走测试评分、悬线测试评分及脑组织GSH-Px和SOD含量升高(P<0.01,P<0.05),脑组织MDA含量降低(P<0.01)。测序结果显示假手术组vs模型组、模型组vs针刺组的共有差异基因为342个,与线粒体相关基因有50个。GO、KEGG富集分析和蛋白互相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氧化磷酸化等通路。PCR及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脑组织Ndufb3、Ndufb6、Uqcr11、Cox7c、Ndufv1、Ndufb11及Cytb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TOMM20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Ndufb3、Ndufb6、Uqcr11、Cox7c、Ndufv1、Ndufb11及Cytb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TOMM20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针刺可改善ICH小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小鼠脑组织线粒体功能有关。 刘昊 阮晨 阮晨 李新伟 郭忠伟 李新伟 郭忠伟 杜嘉关键词:针刺 线粒体 氧化应激 针药结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MDA、SOD及血浆血栓素β2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5 2016年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中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丙二醛(malonaldehyd,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血浆血栓素β2水平的影响。方法:1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56例与观察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联合中药治疗。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比较两组血清细胞因子、MDA、SOD、血浆血栓素β2水平、VAS评分、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治疗后水平下降(P<0.05);观察组血清CRP、TNF-α、IL-6治疗后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MDA治疗后水平下降(P<0.05),而SOD治疗后水平增加(P<0.05);观察组血清MDA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而SOD治疗后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浆血栓素β2治疗后水平下降(P<0.05);观察组血浆血栓素β2治疗后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治疗后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VAS治疗后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9.29%)高于对照组(71.43%)(P<0.05);且未出现严重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针灸联合中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用主要为降低血清细胞因子、MDA、血浆血栓素β2以及提高SOD水平,且治疗疗效显著。 谭克平 刘光国 姚旭 杜嘉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丙二醛 超氧化物岐化酶 埋线配合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观察埋线配合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8例。治疗组采用十七椎及双侧次髎穴埋线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及VAS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93.8%和78.1%,对照组分别为85.2%和50.0%,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痛经症状评分和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痛经症状评分和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半年后随访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90.6%和68.8%,对照组分别为70.6%和38.2%,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埋线配合中药是一种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法,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 谭克平 李新伟 杜嘉关键词:埋线疗法 针药并用 穴位疗法 针刺天枢穴联合莫沙必利治疗习惯性便秘及对血清VIP、MTL、5-HT的影响 被引量:46 2021年 目的探讨针刺天枢穴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对习惯性便秘患者血清血管活性肠肽(VIP)、胃动素(MTL)、5-羟色胺(5-HT)的影响。方法选取诊治的习惯性便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口服,观察组给与针刺天枢穴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症状严重程度评分、VIP、MTL、5-HT变化,进行疗效判定。结果两组治疗前神疲乏力、神志、腹部胀满、舌苔、脉象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以上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排便间隔、粪便形状、排便困难的严重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以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VIP、MTL、5-H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IP、5-HT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MTL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00%(46/50)高于对照组76.00%(38/50)(P<0.05)。结论针刺天枢穴联合莫沙必利治疗治疗习惯性便秘能明显有助于症状及血清VIP、MTL、5-HT水平的改善,加速肠道功能的康复。 魏小丽 王宇航 李成 徐静艳 杜嘉 宋石龙关键词:习惯性便秘 天枢穴 莫沙必利 血管活性肠肽 胃动素 基于古代文献的针灸治疗口眼喎斜用穴规律研究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古代针灸治疗口眼?斜的腧穴使用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先秦至清末时期针灸文献;依据数据筛选标准,采集治疗口眼?斜的针灸处方,录入古代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和因子分析,获取腧穴使用规律。结果共纳入257首处方,涉及74个腧穴;通过频数分析,使用频次≥9次的腧穴包括地仓、颊车、听会、水沟、合谷等19个高频腧穴;通过高频腧穴变量的因子分析,得到6个公因子。结论通过公因子的分析,归纳出古代针灸治疗口眼?斜按经脉、按部位、按病因的选穴规律,能够为针灸临床提供依据;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针灸处方用穴规律研究可行。 李丹 夏铭徽 杜嘉 闫朝升 孙忠人关键词:针灸 处方 口眼喎斜 用穴规律 基于RNA m6A甲基化测序探讨针刺抑制脑出血小鼠铁死亡的机制 2025年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出血(ICH)小鼠脑组织N6-甲基腺苷(m6A)甲基化及铁死亡的影响,探讨针刺促进ICH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4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18只。予自体血注入右尾状核处诱导小鼠ICH模型。针刺组在模型组基础上予针刺“百会”30 min,每12 h 1次,共7 d。造模前和干预后进行悬线测试和平衡行走测试评价小鼠神经功能行为学;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采用m6A-seq测序分析ICH小鼠脑组织m6A甲基化修饰差异基因;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脑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4、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3(Sirt)3分别与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在神经元中的荧光阳性共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Gpx4、Sirt3的蛋白表达。结果:HE染色示,模型组脑组织出现细胞核固缩、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水肿及坏死;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小鼠细胞水肿、坏死及炎性浸润现象明显改善。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vs假手术组筛选出592个差异基因,针刺组vs模型组筛选出849个差异基因,再与具有抑制铁死亡作用的基因取交集得到5个抑制铁死亡基因,即荷电多囊泡体蛋白(Chmp)1a、Chmp6、谷氧还蛋白(Glrx)5、Gpx4、Sirt3。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悬线测试和平衡行走测试得分,脑组织Chmp1a、Chmp6、Glrx5、Gpx4、Sirt3基因表达水平,Gpx4/NeuN、Sirt3/NeuN共表达荧光强度,Gpx4、Sirt3蛋白表达均降低(P<0.01)。经过7 d的针刺干预,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悬线测试和平衡行走测试得分,脑组织Chmp1a、Chmp6、Glrx5、Gpx4、Sirt3基因表达水平,Gpx4/NeuN、Sirt3/NeuN共表达荧光强度,Gpx4、Sirt3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P<0.05)。结论:针刺可以改善ICH小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其可能机制与恢复脑组织m6A RNA修饰及基因表达水平,促进小鼠脑组织铁死亡抗氧化相关蛋白Gpx4、Sirt3表达有关。 刘昊 杜嘉 杜嘉 冯培培 阮晨 楼柯浪 郭忠伟 李新伟关键词:脑出血 表观遗传学 薄氏腹针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及对ESR、RF及CR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8 2021年 目的:探讨薄氏腹针"引气归元"加"腹四关"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10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52例,脱落3例)。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片治疗,每次5 mg,每周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薄氏腹针疗法,穴取中脘、下脘、关元、气海、滑肉门、外陵等,隔日1次,每周3次,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包括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关节肿胀、晨僵情况),以及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45/51),高于对照组的73.5%(36/49,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各项评分及总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SR、RF、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薄氏腹针"引气归元"加"腹四关"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其机制与降低ESR、RF及CRP水平有关。 吕善广 刘昊 杜嘉 阮晨 张伟波 冯培培 张艳艳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薄氏腹针 引气归元 血沉 类风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