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桂发银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解放军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印度洋偶极子
  • 1篇四维变分
  • 1篇四维变分同化
  • 1篇同化
  • 1篇同化理论
  • 1篇年代际
  • 1篇年代际变化
  • 1篇年代际振荡
  • 1篇平均风
  • 1篇平均风速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异常
  • 1篇资料同化
  • 1篇降水
  • 1篇降水异常
  • 1篇海洋模型
  • 1篇海洋站
  • 1篇风玫瑰
  • 1篇风速
  • 1篇风向

机构

  • 5篇解放军理工大...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篇桂发银
  • 3篇李崇银
  • 3篇谭言科
  • 2篇黄红艳
  • 2篇陈超辉
  • 2篇黎鑫
  • 1篇陈雄
  • 1篇姜勇强
  • 1篇何宏让
  • 1篇周祖刚
  • 1篇钱景

传媒

  • 1篇海洋开发与管...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测绘科学技术...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第33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两类El Nio对应的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的比较研究
2017年
利用多种大气和海洋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及2.5层简化海洋模型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1951—2012年期间,与东部和中部型El Nio事件相伴随的热带印度洋海温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出现时,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增暖及其上空海气耦合特征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夏秋季节,伴随东部型El Nio而发生的IOD事件(EP-IOD)和伴随中部型El Nio而发生的IOD事件(CP-IOD)中,热带印度洋海温正异常的强度与空间分布具有很大差异。对于EP-IOD事件,夏季,海温正异常中心最先出现在热带西北印度洋;随后秋季,海温正异常向东南发展并扩大至热带中南印度洋,强度较强。对于CP-IOD事件,夏季和秋季,海温正异常中心都位于热带中南印度洋,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但海温正异常强度较EP-IOD事件中弱。进一步分析表明,在EP-IOD事件中,夏季,热带西北印度洋海区西南季风偏弱,通过影响夹卷混合过程导致热带西北印度洋海温上升;秋季,热带西北印度洋上空的异常偏东风导致垂向夹卷混合的正异常,对热带西北印度洋增暖的维持起到重要作用;热带中南印度洋的增暖主要受赤道东南印度洋西传的暖性Rossby波影响。而在CP-IOD事件中,夏秋两季,热带中南印度洋海区出现显著的西北风异常,其上空风速的负异常是增温的主要原因;同时赤道东南印度洋西传的暖性Rossby波对热带中南印度洋的增暖也起到重要作用。
钱景李崇银谭言科桂发银黎鑫
关键词:IOD
一种新型风玫瑰的设计及其对海洋站风场数据的应用被引量:1
2015年
海表风场是海洋水文保障、海洋防灾减灾最为关注的要素之一,统计风速、风向频率可以为科学研究、海洋工程等提供实用的参考价值。风玫瑰作为一种风的专业统计图表,是用来定量分析某地一段时期内风向、风速特征。文章通过分析风玫瑰图的物理实质,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风玫瑰。结果表明:该新型的风玫瑰能够同时直观表达风向与风速的统计特征,并能直观地给出主导风向上的主体风速以及区域风场的极端状况,具有清楚的物理意义,从风玫瑰图所含的信息看,它扩充了经典风玫瑰的内涵。
陈超辉姜勇强何宏让周祖刚黄红艳桂发银
关键词:风向频率平均风速
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对华北地区气候异常的影响
利用中国160站的月降水和月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指数,采用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华北地区1951~2013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PDO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降水和气温存...
刘丽谭言科桂发银
关键词:PDO年代际变化
文献传递
联合资料同化理论及其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3年
联合资料同化是在"集合预报与资料同化一体化"的思想框架下研究发展的一种数值预报新理论和新方法。它在变分同化系统框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集合预报结果,构造"流依赖"的背景误差协方差,提高对不同尺度天气系统背景误差协方差的刻画能力,进而改善分析和预报的质量。目前该方法已引起国际各主要气象业务中心广泛关注,极具业务应用潜力。本文以联合ETKF-3D-Var为例简要介绍了联合资料同化理论及其研究进展,也说明了联合资料同化的应用前景。
李崇银黄红艳陈超辉桂发银
关键词:四维变分同化
初夏孟加拉湾东部降水异常对印度洋海温偶极子的触发作用被引量:3
2016年
基于1982—2013年逐月NCEP资料及GODAS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合成分析以及2.5层简化海洋模式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热带东印度洋的大气和海洋过程对印度洋海温偶极子(IOD,Indian Ocean Dipole)东极(IODE,IOD East pole)海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IODE海温异常的演变超前IOD西极(IODW,IOD West pole)海温异常的演变,并对IOD事件的生成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初夏,来自阿拉伯海、中南半岛地区以及孟加拉湾西南部的水汽输送,导致孟加拉湾东部出现强降水。降水释放的潜热在热带东印度形成了一个跨越赤道的经向环流,有利于加强赤道东印度洋的过赤道气流,并在苏门答腊沿岸形成偏南风异常。该异常偏南风通过影响混合层垂向夹卷混合过程和纬向平流过程,导致IODE海温迅速下降。随后赤道东南印度洋异常东南风迅速增强以及赤道中印度洋东风异常的出现,增强了自东南印度洋向西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削弱了向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使西南印度洋的降水增强,孟加拉湾东部的降水减弱。因此,IOD达到盛期前孟加拉湾东部的降水通过局地经向环流在苏门答腊沿岸形成偏南风异常,导致苏门答腊沿岸迅速的降温,并最终导致IOD事件的发生。
桂发银谭言科李崇银黎鑫陈雄
关键词:降水印度洋偶极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