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玉
- 作品数:17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邓小平与中央顾问委员会被引量:1
- 2004年
- 邓小平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倡导设立顾问委员会并躬身实践退休制度的国家领导人。这一创举将老干部丰富的政治经验与年轻干部充沛的工作精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废除了职务终身制、培养了接班人 ,又保持了政局的稳定 。
- 姜建芳李宝玉
- 关键词:邓小平职务终身制接班人
- 试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几个教学方法被引量:2
- 2011年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提高其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主要有:导入式教学法、课程衔接法、跨度式教学法、给学生思考空间法和课堂小结法等。
- 李宝玉
-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方法
-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被引量:2
- 2005年
- 一、提高农业和农村市场化程度
农村市场化,是指农村中的一切经济活动以市场为中心,建立起市场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市场关系规范、市场竞争有序、宏观调控有度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机制和市场行为贯穿、渗透于农村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深入研究、积极推进农村市场化,对于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挑战,开创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 李宝玉
- 关键词:农村市场化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活动
- 《易经》阴阳和谐思想及其评价被引量:11
- 2008年
- 《易经》阴阳和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宗旨在于阐释宇宙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易经》阴阳学说及整个和谐理论体系与我国传统哲学相一致而日趋完备和臻密,并逐步积淀为一种思维定势。《易经》倾向以儒家为主流,兼融道家、阴阳家,其阴阳和谐思维代表了我国传统哲学和谐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当然《易经》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忽视人对自然的改造,结果在先民的心理底层沉积了一种对自然崇拜的宗教感情和审美情趣,这是《易经》阴阳学说的内在缺陷。
- 李宝玉
- 关键词:《易经》阴阳学说
- 在“实极”和“虚极”概念下的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 2006年
- 货币是一种“虚极”,财富是一种“实极”,“货币虚极”对“财富实极”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则有巨大的限制作用。所以一个社会应该有一个足够的“货币虚极”发展机制,才能够保证社会物质财富的顺利增长。我们现在正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所以要正确处理“货币虚极”与“财富实极”的关系。
- 李宝玉
- 和谐市场经济构建的几点思考被引量:1
- 2006年
- 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及成因 1、当前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主要不和谐因素其表现形式 (1)一些市场主体不合法、不规范,造成市场的不规则运行。一些不符合规定的经济主体充斥市,扰乱了市场秩序。首先,无照经营行为众多,逃避注册登记管理。大多数私商游贩、地下工厂和生产窝点均属无照经营。
- 李宝玉
- 关键词:市场经济不和谐因素经济体制行政垄断政治体制改革
- 简论张载“天亲合一”的和谐思想
- 2009年
- 张载在本体论上提出了"气"说,认为天人一气,天人同质,打破了天人异质学说中的等级界限。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天人同性的"太虚"说,认为"太虚"是天地和人的精神意识的本原,由此人就具有了天地的健顺之德。他强调人的自我道德修养,并提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同时还从生死观方面论述了人心之和谐。
- 李宝玉
- 利益均衡:和谐社会的基石被引量:2
- 2007年
-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建立和谐社会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将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国目前情况下,和谐社会的最基本含义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形成一种大体均衡的利益格局,并由此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缺少了利益格局的大体均衡,和谐社会便无从谈起。
- 李宝玉
- 关键词:和谐社会政府
- 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阐释
- 2000年
- 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过去是不清楚的。它实际上是指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的要求相适应的企业制度 ,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具体内涵是不断变化的 。
- 李宝玉
-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经济企业理论
-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困难及其对策
- 2005年
-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 李宝玉
- 关键词: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