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田
- 作品数:4 被引量:7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植物在低温胁迫下的糖代谢研究进展被引量:44
- 2015年
- 糖在植物中不仅用于能量代谢,也对植物生长发育、代谢调控及抵抗胁迫等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文章对植物在低温胁迫中糖积累的作用、影响糖积累的相关酶变化、外源ABA对低温胁迫下糖代谢影响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展望植物抗寒研究,从基因、转录、蛋白及代谢等组学整体水平上探讨糖代谢应答低温胁迫及糖作为信号分子参与调控机制。
- 孙永梅刘丽杰冯明芳王军虹苍晶李速包雨卓王秀田
- 关键词:低温胁迫糖代谢
- 低温驯化对冬小麦叶绿素荧光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6年
- 为探究不同抗寒性冬小麦品种不同生长发育期的光合特性,以强抗寒性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DN1’)和弱抗寒性冬小麦品种‘济麦22’(‘JM22’)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自然降温与室内模拟低温驯化条件下,从三叶期开始测定其叶绿素荧光参数、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相关生理指标,同时对自然生长条件下小麦幼苗编码光合相关蛋白的基因表达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和揭示冬小麦叶绿素荧光特性对低温驯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大田自然降温下,‘DN1’通过明显增加的NPQ、较高的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较低的MDA含量,来适应温度变化对其光合特性的影响;而‘JM22’则对该时期温度变化不敏感,各项指标较为恒定;室内模拟低温驯化下,‘DN1’与自然条件下有类似的表现,且在昼夜温度4°C/0°C条件下驯化效果更明显。q PCR结果表明:两个小麦品种的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Ta CP3、Ta CP5),在测定的各时期均有较高表达,与色素含量变化相对应;参与光化学淬灭的基因Ta NPQ4‘DN1’均保持了较高的表达量,与其较高的NPQ变化相对应。综上表明,在该实验检测时期内强抗寒性‘DN1’能较早感受温度的降低而维持其光合系统的稳定,进而适应后期更低温度的胁迫。
- 王秀田卢秋巍苍晶包雨卓孟德义于晶徐庆华赵虎李想相智也谢波
- 关键词:冬小麦叶绿素荧光抗氧化酶活性
- SA处理对低温胁迫下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蔗糖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5年
- 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作为一种参与胁迫反应的信号分子,可提高植物对多种环境胁迫的抵抗力。本研究以强抗寒性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和弱抗寒性品种‘济麦22’为实验材料,于三叶期喷施1 mmol·L-1 SA处理小麦叶片,在大田自然降温持续10 d平均最低温度分别为4、0、–10和–25℃时取样叶片及根茎,测定其蔗糖含量、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相关酶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变化,探讨SA对低温下冬小麦蔗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SA处理提高了‘东农冬麦1号’叶片和根茎中蔗糖的含量,SA对‘济麦22’的影响与‘东农冬麦1号’相比较弱;SA提高了‘东农冬麦1号’叶片和根茎中蔗糖合成相关酶(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合成酶)的活性及其相关酶基因(Ta SPS、Ta Su S)的表达,降低了与蔗糖分解有关酶(蔗糖酸性转化酶、碱性/中性转化酶)的活性及其相关基因(Ta SAInv、Ta A/N-Inv)的表达。SA处理有利于蔗糖积累,从而提高植物的抗寒性。
- 吴冰苍晶张达卢秋巍郑成成朱会杰杜洋孟德义李速王秀田包雨卓刘海龙
- 关键词:冬小麦SA蔗糖代谢
- 外源SA与ABA对越冬前后冬小麦‘东农冬麦1号’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18年
- 本研究以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为试验材料,探究了外源SA和ABA对提高冬小麦抗寒性及羿年返青率的影响。三叶期开始用SA、ABA和(ABA+SA)混合液处理麦苗(水作对照CK)。在5℃、0℃、-10℃、-25℃条件下检测麦苗的形态指标、叶绿素荧光特性、生理生化指标及羿年返青率。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喷施(ABA+SA)均能有效提高麦苗叶片叶绿素含量、Fv/Fm、ΦPSII、qP值而降低NPQ值;随温度的降低,‘DN1’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不断增加;喷施SA、ABA、(ABA+SA)与对照组相比,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降低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在-10℃条件下(ABA+SA)处理组较其他处理组效果更显著。在0℃条件下(ABA+SA)处理能够显著增加根长和样品干重。ABA和(ABA+SA)处理均能提高返青率,且(ABA+SA)处理的返青率略高。综上,外施(ABA+SA)混合液处理对于提高冬小麦的抗寒性以及提高返青率效果更好。
- 相智也王秀田李海丹张雪霞张达闫凯月张继成苍晶
- 关键词:SA生理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