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泉
- 作品数:7 被引量:69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元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40例小儿甲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小儿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2008年12月至2009年7月收治40例甲肝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性回顾分析。结果所有患儿经保肝降酶及改善肝细胞能量代谢等综合治疗后临床治愈出院。2个月后复查肝功能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抗-HAVIgM均呈阴性。结论阻断粪口途径传播,搞好环境卫生,管理好传染源对防控甲型病毒性肝炎尤为重要。
- 王树泉
- 关键词:甲型病毒性肝炎小儿诊治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TIMP-1、MMP-9、NSE、IL-18水平变化对神经功能影响被引量:34
- 2019年
-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变化与病情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高血压脑出血组)、同期健康体检对象100例(对照组),检测两组的TIMP-1、MMP-9、NSE、IL-18水平并进行比较;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对高血压脑出血组进行分组,治疗2周前后对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结果高血压脑出血组患者的TIMP-1、MMP-9、NSE、IL-18测定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7.62~23.65,均P<0.05);重度、中度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TIMP-1、MMP-9、NSE、IL-18测定值均显著高于轻度组(F=15.45~23.60,P<0.05),重度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TIMP-1、MMP-9、NSE、IL-18测定值均显著高于中度组(均P<0.05);治疗2周后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TIMP-1、MMP-9、NSE、IL-18测定值均显著的低于治疗前水平(均P<0.05);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前的TIMP-1、MMP-9、NSE、IL-18测定值与患者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TIMP-1、MMP-9、NSE、IL-18水平升高显著,并且可以反应患者的病情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 李琳瑕王树泉王斌吴奇中
-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白细胞介素-18
- 46例非典型性川崎病临床分析
- 2012年
- 目的总结和探讨非典型川崎病进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与上呼吸道患儿相比较,46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给予抗生素治疗无效,给予口服阿司匹林以及静注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有所下降,临床症状缓解。结论非典型川崎病早期容易与上呼吸道感染相混淆,出现漏诊误诊。对出现血小板异常,抗感染治疗无效时应提高警惕,及时考虑非典型川崎病存在的可能,早诊断,早治疗。
- 王树泉韩秀明吴桂英
- 多发伤早期休克的急救复苏策略分析
- 2018年
- 目的评估多发伤早期休克患者的急救复苏策略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多发伤休克患者,依照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损伤控制理念融入下的急救复苏策略,对照组给予常规复苏方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33%,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液体复苏相比,损伤控制复苏策略下的急救复苏用于复发伤早期休克更有效,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王树泉王菊花何鑫
- 关键词:多发伤早期休克急救复苏
- 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55例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对55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与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1例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在治疗2周后基本消失,恢复良好,随访6个月无复发。3例患儿大脑广泛脱髓鞘病变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1例患儿因大面积脱髓鞘病变并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死亡。结论: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炎性脱髓鞘病变,临床神经系统表现多样,脑脊液和MRI检查有助于诊断,激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 王树泉
- 关键词: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激素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及血清因子水平分析被引量:25
- 2020年
-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危险因素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0例,其中并发肺部感染者120例(观察组),未发生肺部感染者120例(对照组)。采集患者痰液标本,利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感染病原菌进行鉴定。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采集患者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检测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20例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4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6株(60.99%),以铜绿假单胞菌(29株,占20.57%)及肺炎克雷伯菌(25株,占17.73%)为主;革兰阳性菌45株(31.9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占13.48%)为主;真菌10株(7.10%),以热带假丝酵母菌(6株,占4.26%)为主。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年龄、住院及卧床时间、合并糖尿病和低蛋白血症,以及侵入性操作等有密切关系(P<0.05)。ELISA检测观察组患者血清中PCT、hs-CRP及TNF-α分别为(1.45±0.16)ng/mL、(38.34±4.02)mg/L和(5.79±0.61)μg/L,对照组分别为(0.83±0.09)ng/mL、(23.17±1.25)mg/L和(4.25±0.43)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997,39.474,22.604,均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高龄、长期住院及卧床、合并糖尿病及低蛋白血症、侵入性操作等均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 王树泉何鑫韩秀明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肺部感染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