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肌群训练结合感觉统合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通过对脑瘫患儿采取核心肌群训练结合感觉统合训练,观察分析其对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脑瘫患儿中选取8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后增加核心肌群和感觉统合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GMFM-88量表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结合感觉统合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促进患儿的运动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杨志添蒋英辛冬梅陈明兰申洁琼
- 关键词:脑瘫感觉统合训练粗大运动功能疗效
- 小儿支原体肺炎血锌含量分析及应用补锌制剂对疾病治疗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观察小儿支原体肺炎血锌含量分析及应用补锌制剂对疾病治疗的影响。方法选择支原体肺炎患儿(研究组)和健康儿童(对照组)各50例,对比分析两组儿童微量元素锌含量变化。选择8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补锌组与未补锌组,每组40例。对两组肺炎患儿进行相同的常规治疗。补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葡萄糖酸锌口服,20 mg/d(12个月)或10 mg/d(<12个月)。未补锌组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对比检测发现支原体肺炎患儿组锌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患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锌组患儿和未补锌组患儿相比,临床疗效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支原体肺炎患儿血锌含量的分析,指导患儿适当补充锌元素,给予营养方面的支持,使其机体免疫力得以提高,能防控支原体肺炎的发生,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胡贵珍蒋英申洁琼
- 关键词:小儿支原体肺炎血锌含量补锌
- 医院家庭结合模式运用蕾波训练法对脑瘫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被引量:7
- 2016年
- 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1]。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迅速发展,新生儿抢救水平的提高,许多危重新生儿包括早产儿和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脑性瘫痪发生率没有下降反而有上升趋势。
- 蒋英胡贵珍申洁琼
- 关键词:高危儿训练法中枢性运动障碍低出生体质量儿危重新生儿新生儿抢救
- 应用引导式教育理念结合PT训练对脑瘫患儿康复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 应用引导式教育理念结合PT训练(运动疗法)对脑瘫患儿康复的效果观察.方法 纳入该院于2019年1—12月间收治的76例脑瘫患儿,采用电脑随机法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取引导式教育理念结合PT训练,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适应性发育商(DQ)评分及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儿ADL、FMA、DQ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ADL、FMA、D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引导式教育理念结合运动疗法可有效促进脑瘫患儿康复,提高DQ评分,改善运动能力.
- 辛冬梅申洁琼
- 关键词:运动疗法脑瘫康复
- 早期血清心肌酶水平对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早期血清心肌酶水平对于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0例患儿和60例正常儿童通过酶速率法对血清心肌酶(CK-MB)进行检测,数据采用P值检验。结果:对两组患儿进行分析后,观察组的心肌酶活性为(29.94±14.04)IU/L,而对比组的心肌酶活性明显小于观察组,为(10.74±3.47)IU/L,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7,P<0.05),对两组患者的心肌酶异常率进行分析,观察组的心肌酶异常率比对比组更高,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5,P<0.05)。对两组患儿的LDH、CK、α-HBDH进行分析,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8.58、8.58,P<0.05)。结论:对患儿的早期血清心肌酶(CK-MB)进行分析后,能够对患者心肌损害的程度进行诊断,为确定患儿损伤程度和治疗发挥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 胡贵珍蒋英申洁琼
- 关键词:血清心肌酶手足口病心肌损害
- 医院家庭结合模式运用蕾波训练法对脑瘫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
- 2017年
- 目的:探索医院家庭结合模式运用蕾波训练法对脑瘫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在我院2015年3月-2016年4月间收治的脑瘫高危儿中随机抽取出150例为观察组,并同期选取无脑瘫高危因素的小儿15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患儿采用医院家庭结合模式蕾波训练法,对照组小儿正常喂养和护理,对比分析2组小儿入组研究前后的DQ值、肌张力水平、异常姿势患儿率、头颅MRI检查结果等.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DQ值、肌张力正常率、Vojta阳性率、头颅MRI异常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均差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脑瘫高危儿早期干预中行医院家庭结合模式的蕾波训练法有助于预防脑瘫,促进幼儿健康发育,值得推广应用.
- 蒋英胡贵珍申洁琼
- 关键词:脑瘫高危儿早期干预
- 综合康复干预不同月龄脑性瘫痪患儿的效果比较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干预对不同月龄的脑性瘫痪患儿的应用效果。方法 300例脑性瘫痪患儿,根据月龄不同分为1~3个月组99例、4~6个月组98例、7~9个月组103例。所有患儿均采取脑多肽、吡拉西坦进行药物治疗,并进行综合康复干预。观察三组不同月龄脑性瘫痪患儿神经行为发育测定(Gesell检查量表)诊断情况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价。结果干预后三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发育商较干预前均有所改善,且1~3个月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为(27.79±3.28)分,发育商为(53.38±4.09)分,4~6个月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为(24.87±2.76)分,发育商为(51.27±3.71)分,7~9个月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为(22.98±3.56)分,发育商为(50.05±4.52)分,1~3月组改善效果最佳,4~6个月组次之,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干预能够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病情,促进患儿正常化,月龄越小效果越好,对脑性瘫痪尽早诊断,及时实施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控制、改善患儿病情,减轻患儿痛苦,减少家庭及社会负担,值得广泛使用于临床。
- 胡贵珍蒋英申洁琼
- 关键词:综合康复干预不同月龄脑性瘫痪
- 综合康复治疗脑瘫高危患儿的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脑瘫高危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05—2014-06间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600例脑瘫高危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全部患儿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有患儿300例,对照组未实施综合康复治疗,研究组实施综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儿脑瘫发生情况、体格与智能发育情况。结果研究组脑瘫发生率3.33%,对照组脑瘫发生率是20.67%,研究组脑瘫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身高、体重、头围、MDI指数与PDI指数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瘫高危患儿给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够获得良好效果,可以促进患儿的体格与智能发育,减少脑瘫发生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蒋英胡贵珍申洁琼
- 关键词:综合康复治疗脑瘫高危患儿
- 家庭康复护理跟踪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护理跟踪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1日~2020年5月1日在门诊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行常规随访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家庭康复护理跟踪干预;比较两组摄食行为情况、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法(FMA)]、营养状况[采用主观全面营养评估(SGNA)]及患儿家属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结果:观察组家属相关知识晓率、摄食行为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儿FMA评分、营养状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家庭康复护理跟踪可提高家属对疾病的知晓率,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摄食行为,提升其运动功能、营养状况。
- 张彩霞严文娜申洁琼潘桂青
- 关键词:脑性瘫痪营养状况营养方案
- 胎龄对脑性瘫痪高危儿康复治疗的影响
- 2017年
- 目的:探索胎龄对脑性瘫痪高危儿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脑性瘫痪高危儿中随机选出3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胎龄将其分入到A组和B组中,A组患儿为早产儿(胎龄在31~36周),B组患儿为足月儿(胎龄在37~41周),两组患儿均在我院接受康复治疗,对比分析治疗效果差异。结果:A组患儿纠正胎龄后1岁时的脑瘫发生率12.18%略高于B组患儿1岁时的脑瘫发生率1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1岁时的DQ值上,在大运动和个人社交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适应性、精细运动、语言上,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脑性瘫痪高危儿的智力、运动发育,而胎龄对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不大。
- 蒋英胡贵珍申洁琼
- 关键词:胎龄脑性瘫痪早产儿足月儿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