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慧
- 作品数:35 被引量:140H指数:7
- 供职机构:海南省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海南岛近42年气候变化特征被引量:30
- 2004年
- 利用 1 96 1~ 2 0 0 2年海南岛 1 1个气象站各季和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雨量等资料 ,对海南岛近 4 2年的气候变化作了较全面的分析。线性倾向估计表明 :季和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具有显著增温趋势 ,特别是平均最低气温尤其显著。从全岛平均情况看 ,降雨量除了冬季有明显增加趋势外 ,其余各季和年的降雨量仅有弱的增加趋势 ;从各地区看 ,仅南部地区降雨量有显著增多趋势 ,其余地区各季呈弱的增加或减少趋势。Mann Kendall检验表明 :从2 0世纪 70年代末到 80年代末 ,各季和年的气温要素几乎先后发生了突变 ,80年代至今海南省进入明显的暖期。周期分析显示 ,各研究要素基本具有准 2~ 5年和准 7~ 1 1年的周期。
- 陈小丽吴慧
- 关键词:气候变化线性倾向估计突变检验
- 两系杂交水稻南繁制种安全敏感期低温过程的气候特征被引量:3
- 2022年
- 为了给两系杂交水稻南繁制种生产安排提供气象参考,利用海南岛南部4个两系杂交水稻南繁制种市县1961—2020年气象观测站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小波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了这些地区两系杂交水稻制种育性安全敏感期低温过程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4个市县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安全敏感期多年平均低温日数为3.6 d·a−1,低温日数从多到少依次是东方、乐东、陵水、三亚。近60年平均低温日数最多时期主要出现在3月26日和3月17日,但最近10年主要出现在3月24—26日。(2)大部分低温过程持续时间为3~7 d,>10 d和<3 d的低温过程出现概率低,并且只发生在东方和陵水。(3)近60年,低温过程次数、总日数、最长持续时间、出现范围呈现出显著的线性减少、缩短、减小趋势。但2010年以来,一些年份低温过程次数仍然偏多,有近半数年份出现了大范围低温过程,个别年份出现罕见的长时间低温过程。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近10年部分市县、部分时段低温气候风险由最高等级下降为最低等级。(4)4个市县年平均低温过程次数、总日数和最长持续时间均具有显著的短周期振荡特征。在南繁水稻制种生产中应充分考虑3月中旬至4月中旬的低温气候风险。
- 吴慧陈小敏邢彩盈朱晶晶吴胜安胡德强
- 关键词:两系杂交水稻南繁制种气候特征
- 海南岛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及防御措施分析被引量:8
- 2022年
- 为减轻气象灾害对海南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对海南岛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危害、时空分布特征和防御应对措施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农业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台风、干旱、暴雨洪涝、低温和高温热害等都严重影响海南的农业生产;各种气象灾害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应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评估、预警和生物技术研究,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促进海南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 陈小敏李伟光梁彩红白蕤吴慧
-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台风干旱
- 近40年海南岛冷冬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7
- 2018年
- 利用海南岛17个市、县近40年气象观测站逐月气温观测资料,参照《暖冬等级》国家标准,对海南岛异常冷冬事件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项环流指数以及1977—2017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NOAA ERSST全球海表温度格点资料以及Nino3. 4指数和AO指数,对海南岛冷冬事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冬季平均气温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近40年海南岛冷冬频发,共出现12次冷冬年。南部市、县发生冷冬的频次大于中部及北部,北部市、县冷冬发生的强度强于南部。海南岛冷冬形成原因主要是对流层大气环流异常,西伯利亚高压增强,东亚冬季风显著偏强,对应副热带高压偏弱、位置偏东,影响海南岛的冷空气更加活跃,使得海南岛冬季气温偏低。另外,南海海温较常年偏低,ENSO冷位相叠加AO指数正位相,有利于进一步诱发大气环流异常,促使海南岛冬季气温偏低,出现异常冷冬事件。
- 朱晶晶赵小平吴慧吴慧党建涛
- 关键词:冷冬大气环流异常ENSO
- 基于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海南岛暴雨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基于2011―2020年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30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区域站不同等级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国家站进行若干对比。结果表明:(1)区域站的降水量与国家站均呈正相关关系,并通过α=0.01显著性检验,区域站各等级暴雨主要发生在汛期5―10月,发生频率占全年的85.3%~89.1%;各等级暴雨频率均为双峰型分布,其中暴雨和大暴雨的主峰月出现在10月,特大暴雨在8月,次峰月分别出现在8、7和4月。(2)区域站各等级暴雨均以局地为主,占各等级暴雨总数的88.4%~90.0%,小范围各等级暴雨占9.4%~10.2%,区域性以上各等级暴雨极少发生;不同范围的暴雨、大暴雨主要发生在汛期,特大暴雨只在7―11月的局地或小范围出现。(3)区域站一年四季均有持续1 d的暴雨和大暴雨发生,持续3 d的特大暴雨及持续3 d以上的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全年未出现过。(4)区域站汛期各月各等级暴雨日数和日最大降水量均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暴雨和大暴雨日数次多和最多的9、10月,基本表现为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大暴雨在8月范围最大,主要出现在西北部地区。(5)区域站在时间和空间上均能观测到更多、更强的极端强降水。
- 林绍伍吴慧吴慧张亚杰
- 关键词:时空分布特征
- 海南岛夏季不同类型降水特征及其对旱涝的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基于海南岛18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1966—2018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海南省逐日天气系统日历表,分析了海南岛夏季不同类型降水的特征,以及不同类型降水对夏季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1)热带气旋降水(TCR)是夏季海南岛最重要的降水类型,占夏季降水(SUMR)的35.6%,其次是热带辐合带降水(ITCZR),占29.4%,西南季风槽降水(SWTR)和副高边缘降水(STHR)分别占15.3%和14.7%。(2)夏季不同类型降水及其对SUMR贡献率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3)海南岛夏季TCR发生频次最少,但降水强度最大;ITCZR发生频次最多,降水强度为次大。大雨以上的强降水主要由TCR和ITCZR造成。(4)最近53 a,海南岛SUMR呈弱的增加趋势,这主要归功于ITCZR的显著增加,SWTR和STHR对其增加趋势为负贡献。SUMR的发生频次有微弱增加趋势,其中ITCZR的发生频次显著增加,SWTR和STHR的发生频次显著减少,TCR的发生频次微弱减少。SUMR的大雨和暴雨以上频次均为弱的增加趋势,其中ITCZR的相应频次均为显著增加趋势,其余三种类型的相应频次均为弱的减少趋势。(5)TCR和ITCZR对海南岛夏季旱涝有重要影响,它们的降水偏少年份往往出现夏旱,但对涝年的影响存在年代际变化。1990年代以前主要是TCR的显著偏多导致海南岛出现夏涝,1990年代开始TCR和ITCZR共同偏多导致海南岛的夏涝,并使得这一时期SUMR偏多的幅度增大。
- 吴慧吴慧胡德强朱晶晶
- 关键词:降水类型夏季旱涝
- 海南台风降水预报业务系统
- 张艳霞吴岩峻蔡亲波辛吉武张春花吴慧邢旭煌杨仁勇冯文王凡陈有龙许向春吴胜安林建兴赵付竹
- 该项目研究成果对海南台风降水预报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是我国台风降水预报技术研究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至2008年海南省台风降水预报业务中得到应用,取得一定的效果。2008年已逐步向海南各市县推广应用,经进一步完善后,...
- 关键词:
- 关键词:台风
- 海南省区域性暴雨过程的低频振荡特征及预测
- 利用海南省1961 年至2014 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 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海南省汛期降水量的低频振荡特征、汛期区域性暴雨过程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低频系统配置,以及CFSV2 模式对延伸期海南省...
- 吴慧
- 关键词:区域性暴雨过程低频振荡
-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与多尺度环流的次季节气候客观预测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与多尺度环流的次季节气候客观预测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对目标区域气象观测站气象要素资料进行转换,经EOF分解,获取不同预测时段气候异常的主要模态及时间系数序列;利用大气再分析环流资料、次季节...
- 邢彩盈吴慧朱晶晶邢少影栾澜吴胜安胡德强
- 热带季节内振荡对海南岛10月持续性强降水的影响
- 2025年
- 本文研究了1979—2019年热带季节内振荡(MJO)对海南岛持续性强降水(PHR)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岛PHR的降水量和发生频次均以10月最多,且受强MJO的明显调控。当MJO对流位于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位相3~6)时,海南岛10月持续性强降水偏多;而MJO对流位于热带西印度洋和中太平洋一带(位相7、8、1和2)时,持续性强降水较少。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的MJO对流在海南岛上空引发MJO扰动东风异常,配合其北侧有东北风异常,南侧的南海中北部存在气旋环流异常,与海南岛秋季暴雨的典型环流模态一致,使得低频水汽通量辐合增强,加湿低层大气,有利于海南岛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和维持。热带西印度洋和中太平洋一带的MJO对流引发海南岛上空的反气旋环流异常,减弱水汽辐合,不利于低层大气增湿。海洋性大陆附近偏暖的海温以及赤道中东太平洋偏低的海温有助于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MJO对流生成和发展,使得海南岛PHR增强。
- 刘遇吴慧吴慧吴志彦冯箫
- 关键词:持续性强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