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江 作品数:22 被引量:98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Blimp1基因突变影响其编码蛋白转录抑制功能的体外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Blimp1基因突变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基因测序方法检测1例DLBCL患者Blimp1基因的突变情况;用PCR扩增其Blimp1全长编码基因,并通过定点突变获得野生型Blimp1的全长编码基因。分别将野生型、突变型Blimp1的全长编码基因亚克隆至含有Flag标签的Flag-CMV4真核表达载体中,将重组质粒分别命名为Flag-Blimp1-wt和Flag-Blimp1-mut;采用PCR扩增获得人CIITA启动子,并将扩增片段插入PGL3-Basic荧光报告基因载体中,所有重组质粒均通过酶切鉴定并测序验证序列正确;将Flag-Blimp1-wt/mut分别与PGL3-CIITA-promoter共转染293T细胞,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报告基因载体的活性及Blimp1基因对其表达的调控,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融合蛋白Flag-Blimp1-wt与Flag-Blimp1-mut的蛋白表达差异。结果:成功构建野生型、突变型Flag-Blimp1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及PGL3-CIITA-promoter报告基因载体;经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证实,构建的报告基因载体具有启动子活性,野生型Blimp1蛋白对其表达具有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与Blimp1的转染剂量呈正相关,而突变型Blimp1对其抑制功能明显减弱;蛋白印迹检测结果显示,突变型Blimp1蛋白明显低于野生型。结论:该例患者中Blimp1的突变影响了其转录抑制功能,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导致Blimp1蛋白表达量的减少所引起。 刘之茵 王文方 诸江 李军民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转录调控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维甲酸、砷剂及柔红霉素对NB4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1999年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 A T R A) 、三氧化二砷( As2 O3) 及柔红霉素( D N R) 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 P L) 细胞株 N B4 细胞组织因子( T F) 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复钙时间检测 N B4 细胞的促凝活性( P C A) ;用 E L I S A 方法检测其 T F 抗原;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 T P C R) 检测 T Fm R N A的转录水平。结果 A T R A 和 As2 O3 均呈时间依赖的方式下调 N B4 细胞的 P C A、 T F 抗原水平以及 T F m R N A的转录;而 D N R 处理 N B4 细胞的 P C A及 T F 抗原在早期上调,至24 ~48 小时达到最大值。对 P C R 产物测序,发现 A P L 细胞 T F 第5 个外显子缺失的转录本。结论 A T R A 和 As2 O3 均可下调 A P L 细胞 T F的表达并降低其 P C A,改善 A P L患者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 I C) 出血症状; As2 O3 和 D N R 对 A P L凝血障碍不同效应的作用机制至少部分与药物对 A P L细胞 T F 表达和 P C A 的不同调节作用有关。 郭为民 诸江 王鸿利 赵维莅 璩斌 王学锋 陈竺 王振义关键词:维甲酸 砷剂 柔红霉素 APL c-Kit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起始细胞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小鼠造血系干祖细胞表面标志c-Kit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起始细胞中的作用。方法:以人源移动抑制因子相关蛋白8基因启动子表达的人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A酸受体α融合基因(hMRP8-hPML-RAR)转基因所致小鼠APL为研究模型,研究APL起始细胞的表面标志。结果:发现在APL小鼠模型体内存在一群以c-Kit+为标志的白血病起始细胞(LIC)。通过体外培养,发现LIC在失去肿瘤微环境支持后由c-Kit+细胞向c-Kit-细胞分化,同时逐渐丧失白血病致病力。c-Kit的磷酸化位点抑制剂伊马替尼和小发夹RNA(shRNA)虽均抑制c-Kit功能和(或)表达,但并不能明显影响白血病致病力。结论:肿瘤微环境在APL起始细胞致瘤力的维持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白血病致病力的维持上c-Kit可能并不是一主导功能因素。 丁晶 丁飞 张武 李军民 诸江关键词:C-KIT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肿瘤微环境 全反式维A酸诱导的部分分化的白血病细胞具有去分化能力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细胞系NB4细胞株经全反式维A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诱导分化作用后,部分分化的白血病细胞的去分化能力。方法 :采用1μmol/L的ATRA处理NB4细胞48 h、72 h、96 h、120 h、168 h、216 h、288 h、336 h后,并通过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b的表达,用单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分化细胞的核型及撤药后各时间点单个CD11b+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用蛋白印迹法观察细胞PML/RARα、RARα及PU.1等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NB4细胞CD11b的表达水平在ATRA处理48 h后达到高峰,之后稳定表达;ATRA处理后,NB4细胞中成熟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也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ATRA处理120 h比处理96 h,成熟中性粒细胞的比例有明显的增加(P<0.01),之后比例逐步增加至平台期;且NB4细胞中PML-RARα的表达水平逐渐下降,伴随RARα及PU.1的表达上升。在撤去ATRA后,部分CD11b+的NB4活细胞能够重建白血病细胞克隆,形态上回复到诱导分化前的原始细胞形态,CD11b的表达也降低,PML-RARα的表达水平也恢复到处理前水平。尤其是NB4细胞的去分化能力及克隆形成率随着ATRA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直至ATRA处理至336 h,NB4子代细胞才完全丧失了克隆形成能力。ATRA处理后,NB4子代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与其成熟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呈负相关(r=-0.905,P<0.01)。结论:人类APL系NB4细胞经ATRA诱导后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化,在撤去ATRA后,处于部分分化阶段的白血病细胞仍能通过"去分化"而重新获得无限增殖的特性。 戴健敏 刘祥箴 张武 诸江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全反式维A酸 去分化 一个重症vWD家系临床与基因分析 1998年 目的:研究重症血管性血友病(vWD)患者家系成员临床表型特征,并分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基因缺陷的传递规律。方法:应用vWF多聚体分析和ELISA法检测重症vWD患者父母家系四代26位成员临床表型。在此基础上针对vWF基因内多个RFLP和VNTR位点,对所有家系成员进行缺陷基因遗传分析。结果:患者血浆vWF∶Ag<2%,检测不到多聚体条带。基因分析表明两条vWF等位基因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家系,且均有缺陷。部分家系成员携有一条缺陷基因,vWF水平正常或有轻度下降,多聚体图谱正常。结论:①先证者可能为复合杂合子型的3型vWD患者,携带者的缺陷基因可被正常基因弥补。②应用vWF基因多种多态性标志行DNA分析对重症vWD家系遗传咨询有实用意义。 于立志 王鸿利 杜玲珍 王迎春 诸江 储海燕 王振义关键词: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 VWD 甲状腺乳头状癌差异基因筛选的初步研究 2014年 目的:初步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肿瘤组织和甲状腺正常组织间,及淋巴结转移组和未转移组间的基因差异表达。方法:收集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的肿瘤组织及对侧甲状腺正常组织,根据肿瘤和正常组织,淋巴结是否转移进行分组,抽提总RNA,质检合格后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初步分析各组间的差异基因表达。结果:通过DiffGene算法筛选出肿瘤组和对照组,淋巴结转移组和未转移组间表达有显著差异的基因。肿瘤组和对照组间显著差异表达基因2 028条,上调1 022条,下调1 006条。结论:差异基因的筛选为进一步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研究方向和实验基础。 姜敏 吕靖 诸江 陈海珍 陈曦 张一帆 李宏为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 差异基因 基因芯片 造血干细胞发生的研究进展 2010年 哺乳动物个体的发育起源于受精卵的形成,受精卵是个体的第1个全能干细胞。受精卵的分裂和分化逐步形成相对定向的胚胎阶段的多种干细胞及组织特异性的成体干细胞,包括成体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在内。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在人和小鼠中,HSC是成体内各系造血细胞的来源,单个HSC即可在合适的宿主体内重建整个造血系统。 刘祥箴 郭宁 诸江关键词:造血干细胞 人凝血因子Ⅷ cDNA体外真核表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998年 目的:建立人凝血因子ⅧcDNA体外真核高效表达的体系。方法:将人FⅧB区大部分缺失(Δa7601639)的FⅧcDNA插入pCI真核表达载体、pGRE5.2/EBV载体和逆转录病毒载体pMSCV,构建了5种表达框架,在体外转染和感染了多种靶细胞。结果:pCIⅧ在NIH3T3细胞产生了低水平表达,而pGRE5.2/EBVⅧ和pMSCVⅧ系列分别在Hela细胞和Bosc23逆转录病毒包装细胞中呈较高水平的表达。Bosc23细胞培养上清感染的NIH3T3和32DC不能有效地产生FⅧ。结论:在FⅧ体外表达及基因治疗的方案设计中,靶细胞的选择是一重要因素。 诸江 王鸿利 于立志 王学锋 郭为民 陈赛娟 戚正武 王振义 陈竺关键词:基因表达 真核表达 CDNA 血友病A 三氧化二砷诱导套细胞淋巴瘤细胞株凋亡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2010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三氧化二砷(ATO)诱导套细胞淋巴瘤(MCL)细胞株凋亡的效应及其机制。以不同浓度的ATO处理细胞,再通过MTT法检测细胞MCL细胞株(jeko-1,mino,JVM-2)增殖;用AnnexinⅤ-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jeko-1细胞的凋亡;用DiOC6(3)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jeko-1细胞的线粒体跨膜电位丢失;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及凋亡相关蛋白MCL-1,BCL-2,PUMA,NOXA,cCaspase-3,cCaspase-9,cPARP在ATO处理前后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ATO抑制MCL细胞增殖,诱导MCL细胞凋亡,并且引起MCL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丢失,引起MCL-1,PUMA,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cPARP,cCaspase-3,cCaspase-9表达水平增加,不影响BCL-2,NOXA表达。结论:ATO能有效抑制MCL细胞增殖,诱导MCL细胞株凋亡,其中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起着重要的作用。 费爱梅 毛朝明 刘静静 诸江 糜坚青关键词:套细胞淋巴瘤 三氧化二砷 细胞凋亡 线粒体途径 白血病状态下正常造血干/祖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其调控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结题综述 被引量:5 2015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重大项目"白血病状态下正常造血干/祖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其调控机制"集中围绕正常造血干/祖细胞在白血病状态下的受抑规律及其内外调控机制这一热点科学问题进行了多团队联合攻关。经过2011—2014年的4年研究,从分子、细胞、整体和临床等多个层面系统阐释了白血病状态下白血病细胞和正常造血干/祖细胞竞争的规律,揭示了白血病恶性克隆生长和正常造血干/祖细胞受抑的分子机制,提出了抑制白血病细胞特别是白血病干细胞生长及促进正常造血干/祖细胞扩增的治疗新策略,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提高白血病临床治疗效果奠定了重要基础。 孙瑞娟 江虎军 程涛 诸江 王健民 周剑锋 董尔丹关键词:白血病 白血病干细胞 造血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