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凌霞
- 作品数:17 被引量:29H指数:4
- 供职机构: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口述史视域下高友村侗戏发展脉络
- 2021年
- 高友村隶属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位于广西三江与湖南通道的交界处,是桂、湘两地侗族文化的交汇点,2012年,高友村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本文通过田野调查,走访高友村侗戏代表人物,对高友村侗戏的兴起、发展进行了梳理,并将高友村侗戏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50年代-60年代初期),繁荣期(1978年以后-80年代末),低潮期(90年代以后)。
- 唐琼芳蒋凌霞
- 关键词:口述侗戏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传承研究——基于高友侗寨“太阳节”的考察被引量:2
- 2022年
- 侗族是中国南方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侗族传统村寨高友侗寨传统节日众多,其中“太阳节”是高友侗寨独具特色的节日。该文在高友侗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高友侗寨太阳节祭祀仪式进行考察,探索高友侗寨“太阳节”背后的民间信仰多元互动关系,“太阳节”这一传统节日凝聚着民族的精神和民族感情,承载着侗族最为浓厚的民族文化,是维系侗族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因而显示出极大的丰富性。太阳节的祭祀活动也体现了汉侗文化的融合,民族民间信仰的多元化互动的趋势。
- 蒋凌霞
- 关键词:民间信仰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职教育相结合路径探索——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被引量:3
- 2016年
-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要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立性,维护文化的主体性,就需要保护好我们的文化基因。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形势严峻,主要面临着社会变迁、技艺失传和人才断层三个方面的困境,故高职高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文化使命。通过实践,高职高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程体系建设与专业相结合、专业博物馆打造和研究学会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坊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等方式作出了新的尝试。
- 蒋凌霞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 乡村振兴背景下侗戏的保护与文化传承研究——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被引量:5
- 2021年
- 侗戏,侗族当地民众俗称"戏更",是侗族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侗戏大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只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它的文化渊源却十分久远,主要流行于贵州、湖南、广西的侗族村寨地区。目前,侗戏生存、保护与发展的形势较为严峻。本研究针对侗戏保护与传承的种种困境,探索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保护传承侗戏的路径。
- 蒋凌霞
- 关键词:侗戏文化传承
- 侗族村寨文化探索——基于归令侗寨的历史与文化事项田野调查
- 2025年
- 归令侗寨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位于三江北端八江镇的东北部,2023年3月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具有深厚的侗族文化底蕴。该文通过田野调查,运用口述史的方法对归令侗寨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溯源,梳理了归令侗寨三个阶段的历史。同时,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对归令侗寨的文化事项进行归纳,梳理了归令侗寨的十项突出文化事项。通过对村落历史和村落文化事项的进一步分析,挖掘归令侗寨的文化资源,探索归令侗寨的文化价值,为柳州传统村落研究提供有效的基础研究数据,以期为乡村振兴视域下柳州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蒋凌霞
- 关键词:文化资源
- 侗族刺绣研究综述被引量:2
- 2022年
- 侗族刺绣技艺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文章根据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对侗族刺绣方面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学者们主要从侗族刺绣纹样图案与色彩、侗族刺绣工艺应用范围、侗族刺绣图案纹样的开发利用、侗族刺绣保护与传承等方面进行研究,就国内对侗族刺绣技艺的研究进行述评和展望,并提出新的研究视角,为今后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蒋凌霞石妮妮张梅英
- 关键词:侗族
- 广西三江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调查被引量:4
- 2020年
- 从2006年开始,广西三江县逐步构建国家级非遗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并长期开展对传承人群的培养和指导。本文通过对三江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县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的调查,分析当前传承人遴选、培养和传承工作存在的问题,为做好该项目保护提供思路和依据。
- 蒋凌霞刘洪波
- 关键词:代表性传承人
- 口述史视域下三江侗族地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发展脉络研究
- 2025年
-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贵州省三省区交界的侗族聚居区的地方传统建筑技艺。该文通过田野调查,走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和技艺高超的工匠,对三江侗族地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萌芽、兴起与发展进行梳理,并将其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萌芽期(明末清初),繁荣期(清代到解放初期),低潮期(20世纪60—70年代),再发展期(改革开放以后)。通过梳理其产生、发展的脉络,有利于丰富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成果,又能为三江侗族地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活态传承提供参考价值。
- 刘洪波蒋凌霞
- 关键词:口述史建筑文化发展脉络文化价值
-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被引量:3
- 2016年
- 花竹帽编织技艺是毛南族古老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花竹帽造型、结构、图纹、色彩折射了方园相伴、奇正相合、阴阳相生的"和谐"哲理与古代信仰理念,给人以工艺文化的深层启迪。花竹帽还与动人的爱情故事有关,蕴含"劳动光荣,真爱幸福"的内涵。但花竹帽编织技艺面临难以传承的现实状况,本文主要对其传承与保护现状进行客观描述。
- 刘洪波蒋凌霞
- 关键词:传承保护
- 侗族风雨桥的社会功能探析
- 2014年
- 侗族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代表之一。风雨桥在参与侗族人民的生活后,唤起了侗族人民其他方面的需求,逐渐给社会生活赋予了更多的新内容,风雨桥也因此具有了远远超过其初始意义的多种复合社会功能。
- 蒋凌霞刘洪波
- 关键词:侗族文化风雨桥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