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风
- 作品数:27 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 单质粒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及在异化金属还原菌中的应用
- 本发明涉及一种耗时短,效率高的可控消除单质粒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及其在异化金属还原菌中的多重基因编辑中的应用。本发明进一步涉及改善异化金属还原菌的胞外电子传递的方法,包括通过对同一菌株中Mtr传导复合物的...
- 俞汉青范阳阳汤强刘东风
- 文献传递
- 需钠弧菌单碱基编辑系统及其应用
-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需钠弧菌单碱基编辑系统及其应用。本发明基于CRISPR原理,通过串联变体融合蛋白rAPOBEC(胞苷脱氨酶)‑nCas9‑UGI(尿嘧啶糖基化酶抑制子)和内切核糖核酸酶Cas6f,构建了碱...
- 李文卫李会会刘东风
- 调控异化金属还原菌电子流的方法
- 一种基于CRISPR‑ddAsCpf1调控异化金属还原菌电子流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初步选择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系列基因;(B)构建靶向所述系列基因的crRNA库;(C)将含有crRNA库的质粒和编码ddAsCpf1的...
- 俞汉青李杰汤强刘东风
- 文献传递
- RPA引物组、检测产品及其应用
- 本发明涉及生物检测领域,尤其涉及RPA引物组、检测产品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了RPA引物组,包括:引物组1~引物组3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构建了污水端病原体预警系统的核酸分子现场诊断技术,该技术囊括了病原体的快速富集,核酸...
- 俞汉青刘东风程洲华
- 一种基于微生物富集的铁氮共掺杂生物碳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微生物富集的铁氮共掺杂生物碳材料的制备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一步式的生物碳制备方法,通过将生物还原和简捷的化学活化,制备出多孔异质元素掺杂负载的高分散纳米Fe的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及...
- 俞汉青高宇祥刘东风
- 一株高效厌氧锑还原菌株及其应用
- 本发明属于环境生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株高效的锑还原菌株及其应用。本发明所述高效的锑还原菌株分离于中国湖南省冷水江市锑污染区的土壤,经16S#rDNA鉴定,该菌属于发酵粘土弯菌属,并命名为Pelosinus ferment...
- 俞汉青闵迪刘东风
- 文献传递
- 组合物、生物墨水、生物电极材料及其应用
- 本发明涉及生物电化学领域,尤其涉及组合物、生物墨水、生物电极材料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了组合物,包括:水凝胶和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所述水凝胶经聚丙烯酰胺和海藻酸钠后获得。...
- 穆杨王星宇凌绍超刘晓莉刘东风程洲华
- 氧化硅负载单原子铜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在电化学还原处理氯霉素中的应用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氧化硅负载单原子铜材料的制备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界面限制策略抑制金属原子的聚集,得到氧化硅负载单原子铜材料,该材料为无定形氧化硅负载单原子铜利用铜元素优异的电还原脱氯活性,针对性地进行了活性位...
- 俞汉青高宇祥刘东风周霄
- 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
- 2025年
- 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通过系统的横向对比评述,深入剖析了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在水处理、土壤修复、废气治理、固体废物处置以及通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核心技术路径;研判了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即在微生物代谢调控、功能载体创新及合成生物学等关键技术的驱动下,从经验应用到理性设计范式,从单一功能菌剂到协同微生物群落,从局部修复到系统级优化;梳理了环境工程微生物产业的发展环境与发展现状,剖析了我国产业发展在政策驱动、市场格局、技术瓶颈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为推动我国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及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化应用,研究建议,加强基础研究,着重发展基于多组学技术的功能菌群设计、智能材料介导的微生物菌剂精准投递以及数字孪生系统促进的动态过程优化等技术方向;构建“技术‒产业‒市场”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发展。
- 杨旭楠刘丛竹宋仲戬吴清平吴清平刘东风俞汉青
-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水处理土壤修复废气处理固体废物处置
- 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动态与产业趋势分析
- 2025年
- 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响应,通过检测其生理生化特征、群落结构或功能变化来评估环境质量的技术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本文通过文献调研,系统梳理了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基础原理与研究进展;基于专利分析,揭示了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路径和技术发展特点;结合行业调研,评估了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等产业发展条件,阐述了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已成为突破传统理化监测局限的重要途径:微生物指示法、微生物传感器和微生物生态评价等技术的创新推动环境监测进入新阶段,合成生物学技术、环境脱氧核糖核酸分析和智能化检测设备的发展使监测手段更加丰富,细分领域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研究建议,强化技术创新与完善微生物组学标准体系建设、构建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创新生态、加强政策保障和生物安全管理,促进我国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高质量发展。
- 杨旭楠刘丛竹陈杏娟陈杏娟杜娟李曼吴清平刘东风吴清平刘东风
- 关键词:指示微生物微生物传感器生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