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春梅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阜新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主题

  • 1篇艺术魅力
  • 1篇意蕴
  • 1篇余秋雨散文
  • 1篇人文
  • 1篇散文
  • 1篇生命
  • 1篇生命意识
  • 1篇市场化
  • 1篇市场化背景
  • 1篇品读
  • 1篇评奖
  • 1篇评奖机制
  • 1篇秋雨
  • 1篇文化
  • 1篇文化意蕴
  • 1篇文学
  • 1篇萧红小说
  • 1篇小说
  • 1篇小说创作
  • 1篇命意

机构

  • 3篇阜新高等专科...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王春梅
  • 1篇滕懿慧
  • 1篇王新
  • 1篇杨丽丽

传媒

  • 2篇理论界
  • 1篇辽宁经济职业...

年份

  • 3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萧红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2015年
东北女作家萧红的作品从来都不回避死亡,她通过对死亡的书写,表现对生命的关注,她的作品都超越了现实、时代的层面,对生死做出深入的哲学思考,为人们寻求一条穿越生死的精神出路。这种生命意识在其小说创作中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东北大地上人们"蚊子似的"死生真相的书写,揭示出生命意识的麻木、愚昧;二是对人们生命意识觉醒的欣喜发现和对其觉醒后悲剧的书写。
王新王春梅杨丽丽
关键词:小说创作生命意识
试论90年代以来市场化背景下文学评奖机制的特点及影响
2015年
对于文学评奖机制的研究是伴随着文学评奖活动的文学影响、社会影响日益强大而来的。90年代以来的文学评奖,接续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的评奖活动,开展了各种类型的活动,并在文学生产机制由传统向新型过渡之际,依托以出版为中心的畅销书生产机制及以网络等新媒体为平台的新型生产机制,向多元化、多样化、立体化等方向发展。在文学的生产、流通、评介、接受的几个环节中,文学评奖决定着文学生产的评介价值与接受意义,90年代以来市场化背景下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使文学评奖机制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表现为读者文学活动主体性地位的凸显,民间文学奖与"官方"文学奖双星互耀格局的形成。而市场化背景下大众传媒的深度介入,使得文学评奖活动走向立体化,表现为网络与电视为文学评奖活动的信息发布提供双向渠道,而报纸、期刊等传统纸媒为文学评奖活动扮演组织传播的把关人角色。市场化背景下文学评奖活动对文学阅读和文学消费产生了新的较大的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引领新的阅读风尚和激励文学消费行为上,无论哪种影响,都能够促进文学的发展。
王春梅滕懿慧
关键词:市场化背景
从眼中山水悟心中人文——品读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被引量:6
2015年
上世纪90年代,余秋雨以井喷式的创作态势连续出版了《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多部散文集,而且一经面世就风行一时,成为文坛一大热点。当然也同时引起了"有很多历史知识错误"等非议。经过了近十年的冷却,作为普通读者,仍然有绝大部分深深受到其散文人文魅力、艺术魅力的吸引。通过全景式扫描余秋雨山水游记散文,可以发现,其散文的文化内涵,可以用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说参禅三境界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概括;其艺术魅力可以说是通俗而不流俗;而余秋雨现象的文化含义则可以用"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来形容。"看山不是山"的人文魅力主要体现在文化意蕴、历史哲思和现实批判等方面,其艺术上的通俗而不流俗主要体现在文字通俗易懂,易轻松阅读;题材宽泛深广,易引起共鸣;交融知性与感性等方面。而余秋雨散文的文化现象之所以说是"看山仍是山",乃在于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散文创作内容、方式,是他洞悉生命、世事之后主动选择的对自己生命感悟力的解放,并以此对大众文化普及的担当。
王春梅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意蕴艺术魅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