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树峰

作品数:24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13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古气候
  • 10篇植物
  • 10篇化石
  • 9篇气候
  • 8篇植物化石
  • 6篇植被
  • 5篇始新世
  • 4篇新生代
  • 4篇气候模拟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4篇中新世
  • 4篇孢粉
  • 4篇晚始新世
  • 3篇植物群
  • 3篇特提斯
  • 3篇特提斯海
  • 3篇渐新世
  • 3篇古近纪
  • 3篇古植被

机构

  • 24篇中国科学院
  • 16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科学院南...
  • 5篇成都理工大学
  • 4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玉溪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临沂大学

作者

  • 24篇李树峰
  • 16篇苏涛
  • 15篇周浙昆
  • 7篇黄健
  • 4篇张世涛
  • 3篇黄永江
  • 3篇刘佳
  • 2篇邓成龙
  • 1篇倪健
  • 1篇唐自华
  • 1篇星耀武
  • 1篇张宪春
  • 1篇丁林
  • 1篇李仕虎
  • 1篇邓敏
  • 1篇邓涛
  • 1篇胡瑾瑾

传媒

  • 6篇中国科学:地...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1篇2025
  • 4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孢粉-气候数学模型改进
李树峰Frédéric M.B.Jacques倪健周浙昆
关键词:数学模型古气候孢粉
植物多样性对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全球增温的响应——来自化石和模型模拟的证据
2024年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发生在约56 Ma,是新生代一次显著的全球气候变暖事件。在10~20万年内,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约4~8℃。这次增温事件与全球碳循环的波动密切相关,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大影响。本研究系统收集整理了全球PETM时期模型模拟和化石数据,分析了PETM时期大气不同CO_(2)浓度下的温度和降水变化,综合探讨了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交流和植被的响应。分析表明:随着大气CO_(2)浓度的增加,全球普遍升温,降水的时空分布显著变化,中高纬度地区的温度和降水增加幅度大于低纬度地区。PETM时期的气候变化对陆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并且不同植物类群对PETM的响应方式也不尽相同。一些植物类群在PETM时期灭绝或物种多样性降低,如山龙眼科、天南星科等,而另一些植物类群受到的影响较小,如榆科和禾本科等,热带、亚热带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则有所增加,如棕榈科和豆科等。PETM对全球被子植物的区系交流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导致了物种分布区的明显变化。全球植被格局在PETM时期发生显著变化,热带、亚热带植被向高纬度地区大幅扩散。生物多样性应对PETM的方式远比我们认识的复杂,相对于增温,急速增温和生境片段化,才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大的危害,前者使得生物失去应对的时间,而后者使得生物失去应对的空间。
贾丽荣邓敏杨毅苏涛刘佳刘佳唐自华黄健唐自华
关键词:古气候模拟植物化石植被
我国西南植物区系的分异:椿榆属和臭椿属化石的启示被引量:2
2022年
滇西北-西藏和滇东南-桂西是我国西南植物区系中两个面貌和谱系年龄差异最为鲜明的区域,分别以区系年轻、草本植物和区系古老、木本植物为特征。其中一个饶为有趣的问题是这两个地区的区系分异现象是如何演变形成的?古植物学研究能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重要证据。本文报道分别发现于滇西北-西藏和滇东南-桂西的椿榆属(Cedrelospermum)和臭椿属(Ailanthus)化石新纪录。结合已有研究,这两个类群在我国西南的化石历史为:椿榆属见于西藏中始新世至晚渐新世(西藏椿榆C.tibetica)及滇东南晚始新世(亚洲椿榆C.asiaticum)地层,而臭椿属化石见于西藏中始新世至晚始新世(大果臭椿A.maximus)及滇东南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古臭椿A.confucii)地层。以上古近纪滇西北-西藏和滇东南-桂西植物区系在属级水平上的相似性表明这两个地区之间曾经存在区系交流、类群组成相近。然而,在种级水平上,自晚始新世以来其椿榆属和臭椿属植物又各不相同,暗示着以上两个区系可能在晚始新世或更早已经由于环境分异等因素而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现在椿榆属和臭椿属都已经从西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总体上更为年轻的草本植物区系。与此不同,臭椿属在滇东南-桂西延续到了现在,体现了该地区区系的古老性。本研究为滇西北-西藏和滇东南-桂西植物区系在地质历史时期的相似性及其分异的形成提供了化石证据。
贾林波苏涛李伟成李树峰黄永江周浙昆
关键词:古近纪榆科苦木科
孢粉——气候数学模型改进
利用孢粉定量重建古气候已经有多种数学方法和模型,如何进一步改进数学模型,提高气候预测的精确度,是孢粉—气候研究的重要方向。目前全球已经建立了多个现代孢粉数据库,包括北美现代孢粉数据库,欧洲现代孢粉数据库和东亚现代表土孢粉...
李树峰Frédéric M.B.Jacques倪健周浙昆
关键词:数学模型古气候孢粉
文献传递
西藏始新世狭叶梅属(Palibinia)的发现及其地质学和生物学意义
2024年
本研究重新研究了发现于西藏班戈盆地牛堡组、最初被定为似班克木属(cf.Banksia)的叶化石标本。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标本的叶形、叶片大小和叶脉特征均与狭叶梅属(Palibinia)的欧亚狭叶梅(Palibinia laxifolia Korovin)一致,因此将这些标本修订为欧亚狭叶梅。狭叶梅属是一类已经灭绝的植物,依据目前所保存及可观察到的形态特征,还不能确定狭叶梅属与现代植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化石记录显示:狭叶梅属最早出现于广东三水、湖南衡阳、江苏仪征等地的古新世地层,在始新世狭叶梅属的分布区进一步扩大,中始新世狭叶梅属出现在青藏高原、中亚、欧洲和北美,渐新世狭叶梅属的分布区进一步缩小,在晚渐新世以后完全消失。此前的研究从狭叶梅属的形态特征推论,该属是干旱环境的指示植物。本研究对全球狭叶梅属分布的24个化石产地古气候模拟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狭叶梅属是一类生态幅较为广泛的植物,基于西藏蒋浪和四川热鲁中始新世植物群重建的古气候结果,也进一步证明狭叶梅属可分布于湿润环境,不宜作为干旱环境的指示植物。古气候模型模拟还表明狭叶梅属分布的区域年均温都比较高,是一类适应于热室气候环境的植物,属于古近纪中国东南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类群。
周浙昆王楠刘佳黄健李树峰苏涛
关键词:古近纪干旱环境
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植物群及古环境被引量:8
2020年
文章系统报道了青藏高原西端札达盆地香孜地区上新统地层中发现的植物叶片化石组合,共鉴定植物化石10科12属21种.研究表明札达盆地上新世的植被是以栒子、绣线菊、锦鸡儿、沙棘、杜鹃花、金露梅等灌木构成的落叶灌丛,叶形普遍微小.通过共存分析法和叶相-气候分析法重建古气候,表明札达香孜地区在上新世时有着较现今高的温度和降水,降水季节性差异明显.古海拔重建表明札达盆地在上新世的高程已经与现代相近.在亚洲中部干旱化的大背景下,该地区在新生代晚期以来的逐渐干旱导致了植被由灌丛向荒漠的转变,植物区系成分也随之发生改变.
黄健苏涛苏涛吴飞翔李树峰周浙昆
关键词:上新世植物化石古植被
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卓奥友峰上新世植物群的再发现及其特征
2024年
本研究报道了产自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卓奥友峰上新统加布拉组的植物大化石组合,共鉴定出植物类群13科17属19种,包括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2种,被子植物16种。加布拉植物群植物生活型丰富,包括乔木(云杉属、柏木属、桤木属和杨属)、灌木(小檗属、锦鸡儿属、栒子属、花楸属、金露梅属、沙棘属、杜鹃花属和忍冬属)、陆生草本(木贼属、蕨麻属和委陵菜属)、水生草本(眼子菜属和水毛茛属)。研究表明,当时该地区的植被以云杉针叶林为主,同时表现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在云杉林上方生长着耐冷干的金露梅属、锦鸡儿属等高山灌丛,下方为相对喜暖湿的桤木属等阔叶乔木。加布拉植物群的面貌与现今该地区以高寒草甸为主的植被面貌截然不同,表明上新世以来该地区经历了明显的气候改变和植被演替。植物组合的特征显示,上新世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气候较现今更为温暖湿润,随着喜马拉雅山脉的持续抬升和高原干旱化进程的加剧,导致该地区的植被由以暗针叶林为主转变成现今的高寒草甸。
覃星源刘佳宋艾高毅陈君梅李树峰苏涛
关键词:植物化石古生态古植被
新生代特提斯海区域的气候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2025年
新生代特提斯海的进退与消亡通过改变海陆分布和水汽输送,对欧亚大陆乃至全球气候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格局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新生代特提斯海区域的气候演变仍然缺乏数据-模型的综合性研究.本文整合了新生代特提斯海地区363个植物大化石点的数据,采用联合概率密度函数法重建了10个气候参数,并与HadCM3模拟的气候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此外,本文还结合降水和温度提出了一个新的地中海气候指数,并对地中海气候的演化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新生代特提斯海区域整体上经历了先增温后降温的变化,从古近纪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逐渐过渡到新近纪至第四纪的暖温带和寒温带气候.最冷月均温的分布模式从古近纪整体的纬向型转变为新近纪特提斯东部和中部区域的地形主导分布.特提斯区域的降水均呈现波动变化趋势:特提斯西部区域夏季降水分区域波动增加,冬季降水略有下降;特提斯中部区域受海退和山体抬升等影响显著变干;特提斯东部区域随着青藏高原抬升夏季和冬季降水都显著增加.始新世-早渐新世中亚及欧洲盛行地中海气候,中新世地中海气候范围急剧缩小,主要是因为夏季干旱范围的逐渐减小.渐新世-早中新世是特提斯海区域气候演变的关键时期.海陆分布格局、地形地貌变化和全球CO_(2)浓度变化是驱动特提斯海区域气候演变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为探讨欧亚大陆新生代以来气候变化驱动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演化提供重要参考.
孟江波赵佳港陈琳琳Paul J VALDESAlex FARNSWORTHSvetlana POPOVAMine Sezgül KAYSERI-ÖZERGaurav SRIVASTAVA黄健苏涛周浙昆周浙昆
关键词:特提斯海新生代古气候植物化石气候模拟
新生代青藏高原生长对东亚水循环及生态系统的影响被引量:6
2023年
新生代青藏高原生长和全球温度变化驱动东亚气候和生态系统发生了剧烈变化.本文综述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前期的数值模拟工作,进一步探讨了青藏高原地形地貌演变对东亚水循环及生态系统的影响.目前,关于青藏高原新生代以来地形地貌的演化还存在争议,但近年来不同学科的证据一致认为,青藏高原生长过程具有区域差异性.最新的古气候数值模拟表明,青藏高原北部抬升显著改变了亚洲气候系统,促使东亚降水显著增加,尤其是中国南方冬季降水增加更为明显,地表径流也相应增加,对东亚水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土壤含水量也随之增加,冬季深层土壤含水量增加尤为显著,导致中国东部植被从干旱、半干旱转变为湿润、半湿润植被类型,造就了现今东亚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格局.目前,关于青藏高原生长对东亚降水的影响,科学界已有深入认识,但是还有若干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包括:对青藏高原地形地貌演化的进一步限定、对气候转型期高精度的古气候数值模拟,以及进一步解析新生代东亚水循环和生态系统的耦合关系.理解这些关键问题对预测未来全球气候急剧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响应及其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李树峰赵佳港Alex FarnsworthPaul J.Valdes刘佳黄健周浙昆苏涛
关键词:青藏高原水文地表径流土壤水分植被
欧亚大陆渐新世古气候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子——基于植物大化石和气候模型的综合分析
渐新世(33.9–23.03 Ma)是新生代地球演化历史中非常独特的一个时期,地球从始新世的'温室'气候快速转变为'冰室'气候。关于欧亚大陆渐新世气候的研究前人已做了不少相关工作,但是不同的古气候代理指标以及气候模型研究...
李树峰星耀武Paul J.Valdes黄永江苏涛Alex FarnsworthDaniel J.Lunt唐赫Alan T.Kennedy周浙昆
关键词:渐新世古气候植物化石气候模拟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