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怡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篇动力疗法
  • 1篇断层扫描
  • 1篇学习拖延
  • 1篇血管成像
  • 1篇时间偏好
  • 1篇时间偏好不一...
  • 1篇实证
  • 1篇实证研究
  • 1篇视网膜
  • 1篇视网膜静脉
  • 1篇视网膜静脉阻...
  • 1篇水肿
  • 1篇贴现
  • 1篇贴现因子
  • 1篇拖延
  • 1篇偏好
  • 1篇网膜
  • 1篇相干断层扫描
  • 1篇疗法
  • 1篇囊样

机构

  • 3篇云南大学
  • 1篇保山市第二人...

作者

  • 3篇杨怡
  • 2篇李娟娟

传媒

  • 2篇中华眼底病杂...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视网膜静脉阻塞中侧支循环的观察
2024年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眼侧支循环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360例36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7例157只眼,女性203例203只眼;年龄(61.0±5.9)岁;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为3 d~6个月。黄斑分支静脉阻塞(MBRVO)、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分别为67、187、106只眼;合并黄斑水肿210只眼。合并黄斑水肿者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患眼均行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观察视网膜侧支循环的发生率、部位、形态特点、形成时间以及抗VEGF药物治疗对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将从视盘发出呈血管袢样的血管在视盘走形一段后回到视盘的短路循环定义为视盘睫状血管短路型侧支循环。结果病程1周时,MBRVO、BRVO患眼部分侧支循环已建立;1~2个月时,已建立较为丰富而稳定的侧支循环。病程2~3个月时,CRVO患眼视盘睫状血管短路型侧支循环逐渐形成。病程6个月时,MBRVO者67只眼中,侧支循环建立36只眼(53.7%,36/67);BRVO者187只眼均观察到侧支循环(100.0%,187/187);CRVO者106只眼中,视盘侧支循环建立29只眼(18.1%,29/106)。MBRVO者中建立侧支循环的36只眼,其侧支循环均建立于阻塞区域和非阻塞区域之间的垂直水平缝处。BRVO者187只眼中,侧支循环建立于阻塞区域和非阻塞区域之间的垂直水平缝处102只眼;阻塞最中央逐级搭桥至正常血管上的侧支循环54只眼;通过鼻侧与颞侧建立侧支循环19只眼;通过中心凹建立的侧支循环12只眼。其形态表现为平直走形、螺旋状纡曲和花簇状。CRVO建立侧支循环的29只眼,均为视盘睫状血管短路型侧支循环。行抗VEGF药物治疗的210只眼中,侧支循环建立160只眼。其中,MBRVO 32只眼(62.0%,32/63);BRVO 119只眼(100.0%,119/119
包郑伊琳康文伟杨怡李娟娟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阻塞侧支循环
基于时间偏好的不一致对大学生拖延情况的实证研究 ——以云南大学为例
随着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对传统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提出了质疑,其中就有一点,人们的时间偏好并非是一致的。实验表明,大多数人是偏好于及时行乐的,尽管及时行乐会使得以后的付出或者损失更多...
杨怡
关键词:时间偏好不一致贴现因子学习拖延
文献传递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所致黄斑囊样变性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观察分析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继发黄斑囊样变性(CMD)患眼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2月至2023年6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CSC继发CMD患者9例15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3.67±3.83)岁。双眼、单眼发病分别为6、3例。患眼视力0.02~0.1,均不能矫正。视力下降、眼前阴影遮挡感持续时间>1年。行半剂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8只眼。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散瞳后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眼底照相(IR)、眼底自发荧光(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多波长炫彩成像(MC)检查。行半剂量PDT治疗者随访观察至治疗后3个月;未行治疗者随访观察至首诊后2年。结果所有患眼黄斑区反光减弱或消失,其中可见黄斑区异常色素沉着12只眼。IR检查,所有患眼均可见黄斑区弥漫性斑片样弱荧光,周边散在点状强荧光。眼底AF检查,黄斑区盘状弱AF,中间及边缘可见散在少量强AF,其中可见黄斑区向下分布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萎缩轨迹7只眼。MC检查,所有患眼后极部黄斑区绿色信号不均匀呈斑驳样改变。FFA检查,15只眼中,未见明显异常荧光素渗漏8只眼,表现为弥漫透见荧光所致强荧光;其内可见少量活动性荧光素渗漏7只眼。OCT检查,所有患眼可见数个大小不一的囊腔,RPE不同程度萎缩,其中可见RPE细胞代偿的隆起病灶及视网膜外层管状结构6只眼;CMD与活动性荧光素渗漏并存的7只眼,可见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征。所有患眼均可见脉络膜肥厚,大血管层扩张明显,挤压中血管层及毛细血管层。行半剂量PDT治疗的8只眼中,治疗后3个月时,治疗无效6只眼;治疗有效2只眼。未行半剂量PDT治疗的7只眼,随访2年时,CMD结构无明显改善;随病程延长,视力呈下降趋势。结论CMD多见于病程较长的cCSC,其对视力影响显著且预后不
郑志坤康文伟杨怡李娟娟
关键词:黄斑囊样水肿光动力疗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