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思

作品数:7 被引量:95H指数:4
供职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卒中
  • 4篇脑卒中
  • 4篇痉挛
  • 3篇肢体痉挛
  • 3篇卒中后
  • 3篇脑卒中后
  • 3篇Γ-氨基丁酸
  • 3篇氨基丁酸
  • 2篇代谢
  • 2篇代谢酶
  • 2篇电针
  • 2篇针刺
  • 2篇偏瘫
  • 2篇疗法
  • 2篇脑卒中后肢体...
  • 2篇后肢体痉挛
  • 2篇脊髓
  • 2篇脊髓损伤
  • 1篇电针治疗
  • 1篇动功

机构

  • 7篇成都中医药大...

作者

  • 7篇秦思
  • 2篇袁可竹
  • 2篇朱天民
  • 2篇金荣疆
  • 2篇唐虹
  • 2篇文超
  • 2篇代宇
  • 1篇毛雪莲
  • 1篇冯丽娟
  • 1篇沈小雨

传媒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天津中医药
  • 1篇社区医学杂志
  • 1篇中医临床研究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6年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又叫小儿大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此病是指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因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一组以姿势及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症候群。此病患儿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及语言障碍等症状(部分患儿还同时伴有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的症状)。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约有500万以上的脑瘫患儿。因此,脑瘫已成为近年来亟待解决的儿童健康问题。本文现结合临床实践,对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进展做简单的论述,旨在为现阶段脑瘫患儿的治疗提供依据。
袁可竹秦思文超代宇
关键词:小儿脑瘫痉挛型疗法
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肢体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49
2015年
脑卒中(stroke)是临床上常见的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一类疾病.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脑卒中后患者存活率不断提高,但大部分都残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偏瘫,严重影响到患者生存质量.近年来针刺结合康复技术缓解肢体偏瘫的优势日趋显现.因此本文将从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方法和其机制两方面对近几年来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秦思朱天民
关键词:脑卒中后偏瘫肢体偏瘫康复技术运动功能障碍高发病率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调控氨基丁酸转氨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5年
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不仅限制关节运动,而且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刺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主要方法,前期有研究证实针刺对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及其受体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本文假设以GABA消除的相关因素为主要靶点,应用阴阳跷脉理论,将跷脉"阴缓而阳急、阳缓而阴急"的致病特点与现代医学痉挛的产生及缓解机制相结合,提出针刺跷脉腧穴可能是通过影响氨基丁酸转氨酶(aminobutyric aminotransferase,GABA-T)对GABA突触间信号传递的精确调控实现的假说。
秦思金荣疆文超袁可竹代宇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针刺Γ-氨基丁酸
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将5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0 Hz电针组(A组)和2 Hz电针组(B组),每组25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简化中文版的McGill问卷(The 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估对比疗效。结果:两组自身对照,疼痛减轻效果明显(P<0.01,P
唐虹张远东杨廷彦覃渝茜秦思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病理性疼痛电针
电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γ-氨基丁酸代谢酶的影响被引量:27
2018年
目的:探讨电针通过调控γ-氨基丁酸代谢酶改善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肌张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电针组造模成功后第3天开始取申脉,照海针刺治疗6天,其余组在同等条件下饲养,不做其他处理。采用Bederson评定神经功能,Ashworth分级评定肌张力,Feeney平衡木评分标准评定运动功能,免疫组化染色SP法、实时定量PCR测定各组标本中GABA-T、SSADH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电针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P<0.05);肌张力降低(P<0.05);运动功能提高(P<0.05)。免疫组化染色SP法示GABA-T平均光密度值电针组颈膨大(模型组:0.2256±0.0190;电针组:0.2094±0.0083)和腰膨大中(模型组:0.2163±0.0088;电针组:0.1988±0.0054)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而脑干中较模型组表达也有下降趋势(模型组:0.2129±0.0086;电针组:0.2072±0.0119)。实时定量PCR测定SSADHm RNA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显示电针组脑干(模型组:1.67±0.38;电针组:1.22±0.07)、颈膨大(模型组:1.27±0.28;电针组:0.96±0.09)和腰膨大中(模型组:1.07±0.32;电针组:1.08±0.07)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电针阴阳跷脉腧穴通过降低中枢系统中GABA-T和SSADH的释放使GABA的降解速度减慢,从而增加突触间隙的GABA浓度,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是改善偏瘫肢体痉挛的可能机制之一。
毛雪莲秦思金荣疆朱天民沈小雨冯丽娟
关键词:脑卒中肢体痉挛电针
电针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γ-氨基丁酸相关转运蛋白和代谢酶的影响研究
目的:本课题以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电针阴阳跷脉腧穴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肌张力的改变以及对脑干、颈膨大和腰膨大中囊泡膜 GABA转运体(VGAT)、GABA转氨酶(GABA-...
秦思
关键词:脑卒中肢体痉挛转氨酶
中医针刺联合疗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及尿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5年
[目的]分析温肾通督方联合针刺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疗效及对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1月在四川省康复医院脊髓损伤康复科收治的95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后N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45)和针药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西医对症支持治疗,针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温肾通督方联合针刺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尿流动力学指标、中医证候积分、排尿情况、膀胱功能积分、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结果]针药组治疗12周的总有效率(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5.56%)(P<0.05)。两组膀胱顺应性(BC)、最大尿流速率(Qmax)、最大尿流速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 Qmax)在不同时间点之间存在差异(F_(时间)=505.288、54.107、221.903,P_(时间)<0.001),在不同组别之间存在差异(F_(组间)=47.726、12.082、40.533,P_(组间)<0.001),变化趋势存在差异(F_(交互)=27.398、3.644、13.266,P_(交互)<0.05)。中医证候积分在不同时间点之间存在差异(F_(时间)=326.605,P_(时间)<0.001),在不同组别之间存在差异(F_(组间)=59.029,P_(组间)<0.001),变化趋势存在差异(F_(交互)=17.842,P_(交互)<0.001)。两组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导尿次数在不同时间点之间存在差异(F_(时间)=376.083、1619.355、215.564,P_(时间)<0.001),在不同组别之间存在差异(F_(组间)=52.573、252.387、51.996,P_(组间)<0.001),变化趋势存在差异(F_(交互)=81.412、137.974、24.434,P_(交互)<0.001)。两组膀胱功能积分、I-QOL评分在不同时间点之间存在差异(F_(时间)=2672.823、202.110,均P_(时间)<0.001),在不同组别之间存在差异(F_(组间)=141.178、22.778,P_(组间)<0.001),变化趋势存在差异(F_(交互)=46.809、6.840,P_(交互)<0.001)。[结论]温肾通督方联合针刺辅助治疗ISCI后NB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增强膀胱的顺应性,改善排�
秦思杨廷彦唐虹覃渝茜宋平霞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针刺尿流动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