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祥达

作品数:12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冶金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冶金工程

主题

  • 4篇视网膜
  • 4篇视网膜病
  • 4篇视网膜病变
  • 4篇糖尿
  • 4篇糖尿病
  • 4篇网膜
  • 4篇病变
  • 3篇免疫
  • 3篇内皮
  • 2篇实验性自身免...
  • 2篇实验性自身免...
  • 2篇糖尿病大鼠
  • 2篇糖尿病视网膜
  • 2篇糖尿病视网膜...
  • 2篇糖尿病视网膜...
  • 2篇内障
  • 2篇葡萄膜
  • 2篇葡萄膜炎
  • 2篇自身免疫性葡...
  • 2篇祖细胞

机构

  • 12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黄河医院

作者

  • 12篇孟祥达
  • 11篇颜华
  • 4篇赫天耕
  • 3篇孙智勇
  • 3篇由彩云
  • 3篇江枫
  • 3篇张竹红
  • 2篇陈庆中
  • 2篇王颖
  • 1篇陈松
  • 1篇韩琪
  • 1篇于金国
  • 1篇张静楷
  • 1篇毛春洁
  • 1篇汪洋
  • 1篇周伟
  • 1篇方思捷
  • 1篇韩寒

传媒

  • 3篇中华实验眼科...
  • 3篇中华眼外伤职...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杨素对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讨
孟祥达方思捷张竹红汪洋由彩云张静楷颜华
白杨素对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2
2015年
背景 白杨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其抗炎作用已在多种炎性疾病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但其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目的 探讨白杨素对小鼠EAU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选择SPF级C57BL/6J小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白杨素组.用光间受体视黄类物质结合蛋白1-20(IRBP1-20)/完全弗氏佐剂(CFA)注射法建立C57BL/6J小鼠EAU模型,白杨素组小鼠自免疫前3d至免疫后21d按25 mg/kg的剂量每日给予白杨素灌胃,模型对照组小鼠同法给予空白溶媒灌胃.每日间接检眼镜下观察眼底,免疫后21d参照Caspi的标准对EAU小鼠进行视网膜炎症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采用TUNEL法检测小鼠视网膜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视网膜中炎性因子γ干扰素(IFN--y)、白细胞介素-17A(IL-17A)、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子1(STAT1)、STAT3、p-STAT1、p-STAT3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 模型对照组和白杨素组小鼠视网膜炎症评分分别为1.58±0.92和0.5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0,P=0.026);白杨素组小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0.58±0.38与1.83 ±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8,P=0.005).模型对照组小鼠玻璃体及视网膜血管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可见视网膜血管炎症,视网膜组织有肉芽肿性病变,而白杨素组玻璃体腔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视网膜形态大致正常.TUNEL染色结果显示,白杨素组小鼠视网膜凋亡细胞数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少.Western blot法检测表明,白杨素组小鼠视网膜中炎性因子IFN-γ、IL-17A、IL-6、TNF-α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02,P=0.001;t=14.906,P=0.000;t=10.241,P=0.001;t=3.304,P=0.030).白杨素组小鼠视网膜中STAT1、STAT3、p-STAT1�
孟祥达颜华
甲氨蝶呤治疗眼瘢痕性类天疱疮的疗效
2020年
目的:探讨应用甲氨蝶呤(MTX)治疗眼瘢痕性类天疱疮(OCP)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8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行MTX治疗的OCP患者5例(10眼),其中男2例,女3例。观察MTX治疗6个月、12个月OCP炎症的进展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本组患者OCP平均发病年龄51.8岁(38~66岁),开始免疫治疗年龄54.4岁(39~68岁)。MTX治疗6个月,OCP好转3例,OCP部分活跃1例,OCP活跃1例。MTX治疗12个月,OCP好转4例,OCP活跃1例。活跃患者OCP睑球粘连进展,在MTX治疗12个月后加用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治疗过程中,1人(1眼)在MTX治疗10个月时发生角膜病毒感染。另有2例应用MTX后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1例转氨酶轻度升高。随访期间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对于OCP患者,MTX耐受良好,早期应用有助于控制眼部病情。
由彩云赫天耕杨淑芳孟祥达颜华
关键词:免疫治疗甲氨蝶呤
玻璃体切除术前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
2024年
目的评估玻璃体切除术(PPV)术前玻璃体内注射不同类型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7月至2022年12月的PDR 90例(90只眼)。将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个组:雷珠单抗组(30例,30只眼)、康柏西普组(30例,30只眼)以及阿柏西普组(30例,30只眼)。每组患者均初始接受玻璃体内注射相应药物的治疗,3~4 d后进行PPV手术。比较3组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及黄斑囊样水肿(CME)的发生率。结果最终,雷珠单抗组中29例(96.7%),康柏西普组中30例(100.0%),阿柏西普组中27例(90.0%)完成随访。雷珠单抗组、康柏西普组及阿柏西普组3组患者在注药及PPV术后6个月的BCVA分别为1.83±0.69、0.78±0.52,1.86±0.78、0.70±0.71,2.03±0.63、0.76±0.60,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6、6.01、7.62,均P<0.001),且3组间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6、0.24,P=0.470、0.787)。注药前及PPV术后6个月,3组患者的CMT分别为(306.32±124.04)、(300.86±118.98),(304.86±76.35)、(271.20±102.03),(371.67±129.54)、(308.63±103.03)μ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1.43、1.98,P=0.867、0.158、0.05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3.34、1.26,P=0.040、0.288)。雷珠单抗组术后6个月CME发生率(17.2%,5/29)与注药前(34.5%,10/2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25,P=0.115),康柏西普组术后6个月CME发生率(10.0%,3/30)与注药前(36.7%,11/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P=0.015),阿柏西普组术后6个月CME发生率(14.8%,4/27)与注药前(40.7%,11/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P=0.033);注药前与PPV术后6个月3组间CME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4、0.67,P=0.887、0.739)。结论PPV术前应用雷珠单抗、康柏西普和阿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PDR均
孙亚杰赫天耕江枫韩寒赵娉婷孟祥达孙昂苏雯琪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白介素10修饰的内皮祖细胞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发展的影响
王颖江枫陈庆中张竹红孟祥达颜华
伴有系统性疾病的白内障患者手术疗效及围手术期处理原则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评价伴有系统性疾病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疗效和围手术期处理原则。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诊断为白内障并伴有系统性疾病且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401例(499眼)为研究对象,加强术前围手术期管理,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对比观察术前及术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数,并分析眼部并发症与系统性疾病的关系。结果术后3个月,BCVA较术前提高者481眼(96.39%),不变者12眼(2.40%),下降者6眼(1.20%)。术前眼压为(16.64±4.76)mmHg(1 kPa=7.5 mmHg),术后3个月为(15.79±5.98)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10,P<0.05)。术前角膜内皮细胞数为(2523.80±469.52)个·mm^(-2),术后3个月为(2245.56±469.94)个·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7.307,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一过性角膜水肿168眼(33.67%)、一过性高眼压63眼(12.63%)、一过性低眼压7眼(1.40%)、前房渗出14眼(2.81%)。通过分类变量分析,2型糖尿病、尿毒症与术后一过性高眼压均相关(均为P<0.05);冠心病与术后一过性低眼压相关(P<0.05);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术后一过性角膜水肿均相关(均为P<0.05);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术后前房渗出相关(P<0.05)。术后随访期内患者系统性疾病均稳定。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伴有系统性疾病的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完善全身相关检查并控制系统性疾病是安全完成手术的基础。
田美花孟祥达孙智勇于金国赫天耕韩琪陈松颜华
关键词:系统性疾病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围手术期处理
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的特点及手术治疗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术后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的特点、形成的原因及超声乳化术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接受晶状体超声乳化术47例(51眼)。其中男28例(28眼),女19例(23眼)。年龄22~75岁,平均(55.45±11.37)岁。硅油填充眼原发病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1例(11眼),高度近视黄斑孔3例(3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7例(31眼),视网膜静脉阻塞4例(4眼),眼球穿孔外伤2例(2眼)。白内障术前视力为光感~0.25。术前眼压13.0~41.0mmHg,平均(16,87±5.29)mmHg(1mmHg=0.133kPa)。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845~3448/mm^2,平均(2632.8±402.9)/mm^2。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4.71±1.12)个月。结果硅油填充眼白内障以核浑浊为主,晶状体后皮质很少并与后囊紧密粘连。术后视力为光感~0.6,其中术后视力提高47眼(92.、16%),不变3眼,下降1眼。术后眼压11.0~24.0mmHg,平均(14.82±2.56)mmHg,较术前降低(P=0.005)。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608-2850/mm^2,平均为(1926.89±449.91)/mm^2,较术前降低(P=0.000)。术中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术中后囊破裂1眼,术后一过性高眼压5眼,所有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前房不同程度炎性反应29眼,前房红细胞漂浮1眼,瞳孔区纤维素性渗出1眼。结论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以晶状体核浑浊为主,后囊下有少量透明皮质,这些皮质与后囊紧密粘连。手术中可加大负压并降低超声能量,注意保护晶状体后囊。该手术安全有效。
孟祥达颜华
关键词:白内障并发性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硅油
脂溢性皮炎对干眼患者眼表损伤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伴脂溢性皮炎的干眼患者眼表功能变化,探讨脂溢性皮炎在眼表损伤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初诊为干眼的患者49例49眼,其中脂溢性皮炎组患者21例,非脂溢性皮炎组患者28例.对2个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评分、睑缘分泌物评分、睑板腺成像评分、结膜充血评分、眼表疾病指数(OSDI)、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等进行比较.结果2个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36,P=0.215;t=0.642,P=0.524).脂溢性皮炎组睑板腺功能障碍发生率为57.15%(12/21),明显高于非脂溢性皮炎组的25.00%(7/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2,P=0.022).脂溢性皮炎组患者睑缘评分、睑板腺分泌物评分、睑板腺成像评分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明显高于非脂溢性皮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05、3.303、3.368、3.036,均P<0.05).脂溢性皮炎组患者OSDI为26.43±8.05,明显大于非脂溢性皮炎组的16.75±5.74,脂溢性皮炎组BUT为(6.14±1.98)s,明显短于非脂溢性皮炎组的(8.75±1.38)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18、5.434,均P<0.05).结论脂溢性皮炎可能会加重干眼患者的眼表损伤.
毛春洁赫天耕孙智勇孟祥达颜华
关键词:眼表损伤脂溢性皮炎干眼睑板腺功能障碍
天津市大港油田中小学生眼底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可能罹患的眼底疾病,并了解这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构成比。方法本次流行病学调查共抽取2015年11月—2017年2月大港油田总部直属的所有中小学。共调查中小学生9 504例,其中男4 998例,女4 506例,年龄5~23岁,平均(13.40±3.41)岁。调查项目包括裸眼视力和眼底照相检查。统计调查对象的眼病分布情况,以及主要疾病类别患者的性别、视力及年龄构成。结果 9 504例中正视眼4 314例,屈光异常5 190例;正常眼底9 126例(96.02%),异常眼底378例(3.98%),主要为豹纹状眼底354例(3.72%),其次是视盘大凹陷16例(0.17%),多是生理性的大视杯。354例豹纹状眼底患者中男179例,女175例;以视力≤0.3/0.3为主,达257例,17~19岁受检学生中患病率(5.86%)较高。结论中小学生主要的异常眼底为豹纹状眼底,大部分是由中高度近视引起,少部分是正视眼出现的豹纹状眼底;并且豹纹状眼底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明显增高;视盘大凹陷是第二位的青少年异常眼底,多是生理性的大视杯。
周伟王梅艳徐凤由彩云孟祥达颜华陆荣展
关键词:眼底眼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大港油田
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双路置管术的效果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评价外伤性泪小管断裂双路支撑管置入泪小管吻合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进行的下泪小管吻合术33例(33眼)的临床资料。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寻找泪小管断端,行双路支撑管置入术。术后3个月拔管后随访6个月。结果33例(33眼)均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找到泪小管断端,顺利行双路支撑管置入并在鼻腔打结。31例(93.9%)治愈。2例(6.1%)好转。结论双路支撑管置入泪小管吻合术治疗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安全有效。
孙智勇赵娉婷孟祥达颜华
关键词:泪小管吻合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