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
- 作品数:9 被引量:27H指数: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内镜治疗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行内镜治疗后的出血率及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1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因肝硬化并食管胃静脉曲张首次行内镜下治疗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随访期间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和影像检查结果、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内镜治疗情况的差异;并采用Cox回归模型探讨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75例患者,其中15例(20%)治疗后随访期间有出血。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比较,其中内镜治疗前有消化道出血的54例患者中14例出现治疗后出血,出血率25.93%(P=0.04);合并有门静脉血栓24例,治疗后出血8例,出血率33.33%(P=0.048);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5例,有11例出现治疗后出血,出血率31.43%(P=0.021);Child A级24例,治疗后出血4例,Child B级47例,治疗后出血8例,Child C级4例,治疗后出血3例(P=0.018);内镜治疗前有消化道出血、门静脉血栓、乙型肝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是内镜下治疗后出血的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95%CI=1.273~12.879,HR=4.0487,P=0.018)是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随访期间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hild-Pugh分级是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内镜治疗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肝功能差的患者进行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需慎重。
- 方青青陈颖陈炜简佑容李煜祝子华沈丹杰陈世耀李锋
- 关键词: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再出血
- 社会流动的“质”与“量”被引量:2
- 2019年
- 社会流动是一个社会热点议题,也是社会变迁的重要话题。现在大家关于社会固化讨论得很多,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看社会流动?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分析:一个是数量,一个是质量。我们分析社会流动不仅要看到数量,也要看到质量,或者说两个都得看,缺一不可。所以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社会流动的‘质’与‘量’——分析框架与现实”。
- 李煜
- 关键词:社会流动社会热点社会变迁
- 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预后
- 2025年
- 目的探讨新型炎症指数在预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的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4年2月由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患者,均根据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按照患者入院后首次空腹血常规检测结果,计算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MLR对生存影响的最佳截断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MLR>0.33及MLR≤0.33患者的生存差异。结果共纳入177例患者,其中存活组155例,死亡组22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MLR是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5.16(95%CI:1.39~19.15),P=0.014]。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LR>0.33组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MLR≤0.33组(80.90%vs 94.32%,P=0.012)。分层分析显示,在没有接受内镜干预的患者中,MLR与预后密切相关。结论MLR可作为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这有助于临床医生进行风险评估,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策略。
- 陈炜陈炜李煜陈颖李晓娟李晓娟李锐
- 关键词: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肝硬化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 新型炎症指数预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探究新型炎症指数预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2月因肝硬化于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行门脉血管CT检查和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测定明确合并门静脉高压的患者,根据是否合并门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并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门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纳入122例患者,根据门脉血管CT结果分为血栓组20例,无血栓组102例。血栓组患者MLR和PLR显著高于无血栓组患者(P=0.0387,P=0.0407)。两组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NLR、SII、白蛋白、ALT、总胆红素、肌酐、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logistics回归模型构建门脉血栓诊断模型,发现MLR联合D-二聚体和腹水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0,灵敏度为0.850,特异度为0.431。结论新型炎症指数(包括MLR和PLR)在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肝硬化患者中显著升高,MLR联合D-二聚体、腹水可以预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
- 李煜陈颖方青青陈炜
- 关键词:肝硬化静脉血栓形成
- 肝静脉压力梯度对乙肝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内镜治疗疗效的影响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探究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对乙肝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接受内镜治疗预防再出血的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n=18)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7年1月至9月,n=40)收治的乙肝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58例,均行HVPG测定并接受内镜治疗,分为HVPG≤18 mmHg组和HVPG>18 mmHg组,比较两组患者内镜治疗后2年再出血和生存情况,并进一步行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再出血及生存的相关因素。结果最终纳入58例患者,分成HVPG≤18 mmHg组35例和HVPG>18 mmHg组23例。首次内镜治疗后的2年随访时间里,共13例(22.41%)发生再出血,其中HVPG≤18 mmHg组4例,HVPG>18 mmHg组9例,HVPG≤18 mmHg组无再出血率显著高于HVPG>18 mmHg组(91.3%vs 68.7%,RR=3.54,95%CI:1.08~11.60,P=0.026);共4例死亡,其中HVPG≤18 mmHg组1例,HVPG>18 mmHg组3例,两组患者的2年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7%vs 86.5%,RR=4.44,95%CI:0.45~43.58,P=0.162)。进一步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门静脉血栓(HR=3.826,95%CI:1.263~11.585,P=0.018)、HVPG>18 mmHg(HR=4.243,95%CI:1.290~13.955,P=0.017)均是患者内镜治疗后2年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HVPG的患者,应充分评估考虑同时接受其他降压力治疗,并在内镜治疗失败后尽早进行治疗转换。
- 陈炜李煜车莹陈颖方青青陈世耀
-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和胃静脉曲张肝静脉压力梯度
- 累及内耳道的面神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总结累及内耳道的面神经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鉴别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总结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2013-01-2015-04期间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5例累及内耳道的面神经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经验。结果:累及内耳道面神经肿瘤的主要症状以面瘫伴听力下降最常见。本组5例均为肿瘤全切,其中3例经迷路径路,1例经迷路耳囊径路,1例经颅中窝径路。2例进行了面神经重建,其中1例行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1例行耳大神经移植。结论:累及内耳道的面神经肿瘤如出现面瘫H-B 4级以上可考虑手术,应根据患者的听力情况、面神经功能,肿瘤大小及侵犯范围选择相适应的干预策略。
- 张小安李煜戴春富
- 关键词:面瘫手术
- AFP联合不同肝功能评分系统筛查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肝癌风险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 2021年
-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原发性肝癌的血清学筛查包括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DCP)、骨桥蛋白(OPN)等,有学者尝试应用多种生物标志物来筛查原发性肝癌,例如高尔基蛋白73,microRNAs等[2]。但敏感度与特异度均有待提高,有些昂贵的生物标志物不能满足临床推广需求。
- 李煜简佑容方青青陈炜李锋陈世耀陈世耀
- 关键词:甲胎蛋白MELD评分乙肝后肝硬化
- 中国女性的代际流动(1992—2021):特征与城乡差异被引量:1
- 2024年
- 本文基于2003—2021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的数据,在比较两性代际流动差异的基础上,对女性代际流动的城乡差异做了细致的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女性在向上流动的比例上明显高于男性,而农村女性的高向上流动率是其主要成因。在城乡差异方面,农村女性呈现出后发优势,在代际流动的数量和质量上均优于城镇。在代际流动过程中,农村女性的教育获得更起到了助推流动的作用,高等教育帮助女性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而城镇的教育获得则更多带有代际家庭地位维继的色彩,扮演着传递原生家庭优势的角色。以上特征随就业世代的年轻化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强化的趋势。
- 李煜左静怡
- 关键词:代际流动性别差异城乡差异
- 血小板计数与脾脏直径比值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高危食管胃静脉曲张的预测价值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 探讨血小板计数与脾脏直径比值(PC/SD)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高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内镜检查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肝脏疾病严重程度与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程度分为高危组与低危组,对于高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差异性后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无创预测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最终纳入6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单因素分析发现高危组与低危组患者的PC/SD(t=4.141)、血红蛋白(t=2.829)、血小板计数(t=3.324)、有无腹水(χ^(2)=6.530)、肝功能Child-Pugh分级(χ^(2)=6.348)、肝硬化分期(χ^(2)=24.882)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C/SD(OR=0.998,95%CI:0.996~1.000,P<0.05)和肝硬化分期(OR=14.088,95%CI:3.220~61.629,P<0.01)是乙型肝炎肝硬化高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独立危险因素。PC/SD水平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高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AUC为0.781,95%CI:0.551~0.811,最佳阈值为596。PC/SD预测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AUC为0.888,95%CI:0.802~0.973,(P<0.01),最佳阈值为632.7。结论 PC/SD可作为临床医师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人群中筛查高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初筛工具。若PC/SD比值小于596,发生高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可能大,建议胃镜评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程度。若PC/SD比值大于632.7,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可能性小,可避免非必要的胃镜筛查。
- 陈颖方青青陈炜张君佩沈丹杰李煜简佑容李锋王剑陈世耀
-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