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华
- 作品数:7 被引量:31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陕西延安近50年极端气温变化及周期研究被引量:8
- 2015年
- 利用1962-2012年陕西省延安市每日气温资料,运用线性拟合及累积距平和Morlet复数小波等方法,对WMO发布的10种极端气温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延安地区近50a来,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都有上升趋势,冰日、霜日、冷夜、冷日数量呈下降趋势,夏日、热夜、暖夜、暖日呈现波动上升。由20世纪60年代至今,各类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天数平均增加了6.61 d。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夏日、热夜、冰日、暖夜都存在27a左右的周期,冰日、冷夜有5a左右或更短的周期。极端高温天数的增多会加大旱灾、森林和草原的防火压力,极端低温天数的减少易发生森林和草原的病虫灾害,应做好预防工作。
- 赵景波罗雪银周旗马晓华
- 关键词:极端气温气温突变
- 西安地区近50年极端气温变化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为了揭示西安地区近50年极端气温的变化和可能造成的灾害,本文根据1959—2008年间的气象数据,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相关性分析法,研究了西安地区年最低气温、年最高气温、暖夜、暖日、夏天日数、热夜日数、冷夜、冷日、霜日、冰日的变化特点、趋势以及周期。结果表明,西安地区1959—2008年间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暖夜日数上升最明显,速率为18.82 d·10a^(-1)。霜日、冰日、冷夜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分别为0.5 d·10a^(-1)、6.45 d·10a^(-1)和4.22 d·10a^(-1)。西安地区1959—2008年间夏天日数、热夜日数、暖日日数、暖夜日数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2.35 d·10a^(-1)、5.38 d·10a^(-1)、6.48 d·10a^(-1)、18.82 d·10a^(-1)。极端高温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极端低温呈略上升趋势。西安地区1959—2008年间极端气温存在突变,突变主要发生在1990年代,夏日日数和暖日日数的突变发生在2000年代。暖指数的增加是西安市1959—2008年间气温呈上升趋势的主要表现。小波分析显示西安地区极端气温普遍存在27 a左右的主控周期,极端最高气温、夏日、暖日、冷夜、冷日、霜日、冰日存在15 a左右的振荡周期。极端暖指数增加和极端冷指数的减少表明高温灾害与旱灾发生的机率可能增大,需要做好防范工作。
- 赵景波程勇周旗马晓华
- 关键词:极端气温气候变暖气温突变小波分析
- 昆明松华坝水库沉积物中PAHs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来源被引量:5
- 2019年
- 为揭示昆明松华坝水库人类活动对PAHs(多环芳烃)的影响程度及其污染历史,研究了松华坝水库2根沉积柱(包括集水区人口较密集的1号柱和以山地为主的2号柱)中16种PAHs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1号、2号柱中∑16PAHs(16种PAHs总量)分布范围分别为155. 9~471. 3和100. 7~316. 3 ng/g,但1号柱污染程度高于2号柱,可能与其集水区较高的人为排放有关. 1号柱中∑16PAHs整体随采样深度的下降而降低,2号柱则随采样深度的下降而增长;这2根柱子PAHs的组成相似,沉积物中PAHs均以2环的Nap(萘)和3环的Phe(菲)为主(二者占比高于50%),高致癌性的4~6环PAHs也有较大占比.分子比值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结果显示,1号柱中PAHs主要来源顺序为生物质燃烧源(38. 8%)>石油源(34. 7%)>煤炭燃烧源(13. 4%)>石化燃料燃烧源(13. 1%),2号柱主要来源为石油源(44. 4%)>生物质燃烧源(26. 2%)>煤炭燃烧源(15. 3%)>石化燃料燃烧源(14. 1%),反映了集水区人类活动方式与强度对沉积物中PAHs的控制作用.
- 成淑妍马晓华万宏滨黄昌春黄涛杨浩高超
- 关键词:松华坝水库沉积物
- 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清代霜雪灾害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通过对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清代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定量分析,研究了该区霜雪灾害等级、阶段、时空变化、周期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共发生霜雪灾害57次,其中轻度10次,中度43次,重度4次。灾害变化可分为1644-1733年、1734-1783年、1784-1833年、1834-1863年及1864-1912年等5个阶段。时间上,灾害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初和初春;空间上,灾害主要分布在银川、中卫、平罗、永宁、盐池和定边,共6个地区。同时,小波分析结果表明,灾害存在着4个明显的发生周期,即3 a、6 a、27 a和58 a的周期。降雪或寒流引起的气温骤降至0℃以下是造成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霜雪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 马晓华赵景波温震军
- 关键词:灾害等级
- 1958-2013年豫南地区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及周期分析被引量:11
- 2014年
- 通过对豫南地区每日气温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orlet复数小波等方法对WMO发布的10种极端气温指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突变年份及周期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1958-2013年豫南地区的极端最高气温缓慢下降,极端最低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夏季日数、热夜日数、暖昼日数、暖夜日数呈现波动上升,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冷昼日数、冷夜日数呈下降趋势。极端最高(低)气温、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夏季日数、热夜日数、冷昼日数、冷夜日数、暖昼日数、暖夜日数都存在30a左右的周期。其中极端最低气温、冰冻日数、冷昼日数、冷夜日数、暖昼日数都存在5a及以下的周期。总体来说,1958-2013年,豫南地区极端天气热指数呈上升趋势,极端天气冷指数呈下降趋势。
- 马晓华赵景波
- 关键词:小波分析
- 河南信阳市近62年来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及周期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通过对河南省信阳市每日气温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运用线性拟合及累积距平、Morlet复数小波等方法对WMO发布的10种极端气温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了信阳地区近62年来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及周期性。结果表明,近62年来信阳地区的极端最高气温几乎没有变化,极端最低气温在波动变化中有小幅上升趋势,夏日、热夜、暖夜天数呈现波动上升,冰日、霜日、冷夜、冷日天数呈下降趋势。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冷夜、暖夜、冷日、暖日都存在35 a左右的周期。夏日、冰日、热夜、霜日存在37 a左右周期。冰日的变化存在着5个左右的周期,极端最低气温、冷日与冷夜的变化存在4个左右的周期。其中极端最低气温、霜日、冰日、冷夜、冷日、暖夜都有5 a以下的周期。冷夜和暖夜、冷日和暖日、夏日和冰日以及热夜和霜日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其中冷夜和暖夜以及热夜和霜日的变化幅度较大,它们之间有负相关关系。冷日和暖日以及夏日和冰日的变化较小,负相关的关系不太明显。总体来说,近62年来,信阳地区极端天气热指数呈上升趋势,极端天气冷指数呈下降趋势,整体气温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近二十年气温上升更明显。
- 马晓华赵景波
- 关键词:极端气温小波分析
- 陕西省榆林地区1644-1949年旱灾与干旱气候事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揭示榆林地区1644—1949年干旱灾害等级、时间变化及成因。[方法]根据历史文献统计分析,并应用小波分析等方法。[结果]在1644—1949年的306a里,榆林地区有明确记载的旱灾86次,平均每3.6a发生1次。其中轻度旱灾发生32次,中度旱灾发生41次,大旱灾发生7次,特大旱灾发生6次,分别占旱灾总数的37.2%,47.7%,8.1%和7.0%。榆林地区1644—1949年旱灾变化可分为2个阶段,第Ⅰ阶段为1644—1829年,为旱灾少发阶段;第Ⅱ阶段为1830—1949年,为旱灾多发阶段。该区1876—1879年、1899—1901年和1928—1931年连年发生严重旱灾,代表了3次干旱气候事件的存在,在此期间,榆林地区的气候性质发生了改变,由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转变为温带干旱非季风气候。榆林地区1644—1949年的旱灾有7a左右的短周期,14a左右的中周期,36a左右的长周期。[结论]榆林地区旱灾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当年降水量的减少,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发生年的降水量分别减少100mm余和150mm余,中小规模的旱灾部分是降水量集中造成,部分是年降水量减少造成的。旱灾等级与频次指示,1644—1829年为气候较湿润阶段,1830—1949年为气候较干旱阶段。
- 罗小庆赵景波马晓华
- 关键词:旱灾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