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遗址
  • 2篇遗存
  • 2篇太湖
  • 2篇墓葬
  • 2篇考古
  • 2篇老屋
  • 2篇汉墓
  • 1篇东汉
  • 1篇东汉墓
  • 1篇东汉墓葬
  • 1篇一分为二
  • 1篇遗迹
  • 1篇游牧
  • 1篇战国
  • 1篇植硅体
  • 1篇商代
  • 1篇商代遗存
  • 1篇社会生产
  • 1篇收割
  • 1篇收割方式

机构

  • 10篇安徽省文物考...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大同市考古研...

作者

  • 10篇陈小春
  • 1篇吴妍
  • 1篇朔知
  • 1篇王峰
  • 1篇郝顺利
  • 1篇张辉
  • 1篇刘松林

传媒

  • 2篇文物
  • 1篇考古
  • 1篇华夏考古
  • 1篇江汉考古
  • 1篇南方文物
  • 1篇文物保护与考...
  • 1篇东方博物
  • 1篇收藏与投资
  • 1篇云冈研究

年份

  • 2篇2025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山西大同七里村北魏墓M29壁画
2023年
从壁画中建筑形态来看,七里村北魏壁画墓壁画的内容包括出行仪仗、杂技乐舞、庖厨备宴等日常生活场景。单层庑殿顶式房屋与毡帐等反映了拓跋鲜卑传统游牧文化,这一现象表明中原农耕文化与拓跋鲜卑的传统游牧文化趋于融合。该壁画揭示了在多元经济结构和文化背景下,北魏平城拓跋鲜卑贵族的饮食结构、葬俗以及社会地位。
侯晓刚陈小春
关键词:北魏壁画墓
安徽肥东刘墩遗址夏商时期遗存发掘简报
2025年
肥东刘墩遗址夏商时期遗迹有灰坑、柱洞等;文化遗物以陶器为主,兼有少量石器;陶器组合主要包括鼎、罐、盆、缸、豆等。刘墩遗址夏商时期遗存的年代应不早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已进入早商时期;其文化特征同三官庙遗址同时期文化遗存较为接近,以地方文化特征为主,兼有少量二里岗文化因素。
陈小春张辉张辉王晓涛(拍摄)司宏伟(绘图)黄政(绘图)胡玉琦(绘图)
关键词:夏商时期
安徽黄山太平经开区战国及东汉墓葬发掘简报
2023年
官山遗址位于黄山区甘棠镇张家埂村白屋组东南2公里处,山体由西向东,由高至低向浦溪河延伸,西邻容成路,南邻合溪路,北面为山区,东距浦溪河约1公里。为配合太平经开区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黄山区文物事务中心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同时因建设取土,在官山遗址西南约1公里处的八宝山上,也抢救性发掘了汉代墓葬1座。本次考古发掘为该地区首次系统科学性发掘,通过对黄山区地区战国及东汉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形制的深入研究,了解该地战国及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水平及生活习惯,获取了研究该地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徐秀妹陈小春
关键词:考古发掘战国东汉社会生产
太湖县卓家老屋遗址唐宋墓葬发掘简报
2022年
卓家老屋遗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晋熙镇龙安村卓家老屋组西北,经发掘,确定了遗址的主体年代为商代,同时也发现了两座唐、宋时期墓葬。这两座墓葬的发掘,为研究太湖县乃至皖西南地区唐、宋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陈小春刘汪童(摄/图)胡玉琦(图)艾菲(图)蔡息园
关键词:唐宋墓葬
安徽肥东小黄村西汉墓发掘简报被引量:2
2018年
小黄村墓群位于安徽省肥东县包公镇文集乡小黄村,东北距小黄村约80米,西北距合宁高速约400米,南距合宁铁路约100米(图一)。为配合基本建设,2014年7~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群进行了钻探和发掘,共清理汉代至清代墓葬20余座。其中M10、M11方向一致,形制相近,年代均为西汉时期,出土器物较为丰富。现将两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王峰秦让平陈小春陈小春程京安
关键词:西汉墓基本建设西汉时期出土器物
安徽狮形山遗址植硅体分析
2025年
传统观点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典型的稻作农业区,但近年植物考古研究发现北方旱作粟黍作物也广泛分布于南方,其传播路径与混作农业形成机制尚存争议。狮形山遗址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接地带,地层堆积较厚,为探究区域农业结构提供了关键材料。本研究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结合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法(^(14)C dating by accelerator mass spctrometry,AMS^(14)C)测年,系统探讨了该遗址的农业结构、作物收割方式的转变,并初步分析了粟作传至皖南地区的原因。结果表明,早商时期至战国后期,该遗址农业以稻作为主(植硅体占比最高11.3%),辅以少量粟作(最高2.3%),其混作模式与两湖、江西等地相似,暗示文化交流的影响。水稻不同部位植硅体占比显示,早商时期先民采用摘穗收割,至战国中后期转变为连秆收割,与铁制农具普及时间相对应,反映出农具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本研究为解析长江中下游混作农业的形成机制及粟黍南传路径提供了重要实证。
郑明聪吴妍陈小春
关键词:植硅体收割方式
安徽太湖县卓家老屋遗址商代遗存发掘简报
2020年
卓家老屋遗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晋熙镇龙安村卓家老屋组西北约230米处,地理位置坐标为N30°27′38.91",E 116°19′43.98",海拔高度46米。遗址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坐落在一条东西向山岗的东部.平面大致呈南北向长椭圆形,原有面积约6000平方米。遗址东侧紧邻熙湖路,东西向的普贤路从遗址中部横穿而过,将其一分为二,加之长期雨水冲刷及其他人为活动的破坏,遗址保存状况较差。
陈小春蔡息园刘汪童(绘制)胡玉琦(绘制)艾菲(绘制)
关键词:海拔高度商代遗存一分为二
安徽含山县韦岗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发掘简报被引量:14
2015年
2013年发掘的韦岗遗址以新石器时期堆积为主,遗迹有灰坑、沟、陶片与红烧土堆以及柱洞。出土了陶片、石器以及动物遗存等。该遗址属于凌家滩文化,对该遗址的发掘证实了凌家滩遗址的高度发达有其社会基础,充实了凌家滩文化墓葬之外生活方面的信息,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凌家滩文化的面貌、年代和盛衰原因。
朔知陈小春刘松林
田野考古坑状遗迹绘图原理及操作被引量:1
2022年
“坑状遗迹”包括所有遗迹中具有“地面以下”性质的部分,绘图时要根据其结构特征注意选择、合理运用“平剖面图”或“平剖视图”。不同画法中“封口线”具有不同的涵义,不同的表现需求也决定着这条线的有无。坑状遗迹形制不同、坑壁倾斜方向不同,发生打破关系时,依其打破程度不同,至少存在十多种具体情形,需要仔细分辨。考古绘图不仅是记录手段,也是研究的过程,其标准应当更加清晰和规范。
秦让平陈小春
关键词:考古绘图
安徽南陵龙头山西周土墩墓群发掘简报被引量:7
2013年
龙头山土墩墓群位于安徽南陵县三里镇牌楼行政村与漳西行政村,南侧紧邻318国道,向南约1公里有澄清河(图一)。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南陵县文物管理所对合肥至福州高速铁路用地范围内的土墩墓进行了发掘.同时对龙头山区域进行了详细调查。
陈小春郝顺利
关键词:西周文物管理所铁路用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