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晓燕

作品数:8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核科学技术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端粒
  • 2篇端粒酶
  • 2篇菌群
  • 2篇PTEN
  • 2篇肠道
  • 2篇肠道菌
  • 2篇肠道菌群
  • 2篇大肠
  • 1篇单链
  • 1篇单链DNA
  • 1篇亚基
  • 1篇炎症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分子
  • 1篇荧光分子探针
  • 1篇预后
  • 1篇预后意义
  • 1篇中端粒酶
  • 1篇生物学评价
  • 1篇受体

机构

  • 8篇内蒙古医科大...
  • 3篇内蒙古医科大...

作者

  • 8篇段晓燕
  • 4篇陈平
  • 3篇冷雪芹
  • 2篇李剑波
  • 2篇王涛
  • 2篇都义日
  • 1篇苏秉忠
  • 1篇王相成
  • 1篇贾慧琼
  • 1篇王春梅
  • 1篇王丽萍
  • 1篇鲁志刚
  • 1篇刘彦琦
  • 1篇史丽芳
  • 1篇牛丽丽
  • 1篇郝钦
  • 1篇孙涓
  • 1篇杨琴

传媒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核技术
  • 1篇天津医药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分子影像学杂...
  • 1篇中华结直肠疾...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芳香烃受体在肠道功能及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24年
芳香烃受体(AHR)在肠道的免疫和非免疫细胞中广泛表达。AHR介导的相关效应参与肠道炎症、肠道黏膜屏障、肠道免疫、肠道动力等肠道功能。AHR的内源性配体主要由肠道菌群提供,同时AHR可以通过肠道微生物来发挥作用。AHR信号传导可通过上述途径参与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本文主要对AHR在肠道中的作用展开综述,为AHR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那日娜段晓燕陈平
关键词:芳香烃受体肠道菌群炎症肠道免疫
端粒酶和PTEN在大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2014年
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基因的调控,端粒酶和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是一种反转录酶,它的激活能解决染色体复制缩短的问题,它的过度表达能使细胞永生化并直接导致肿瘤的形成。PTEN基因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具有双特异性磷酸酶的抑癌基因,参与细胞生长调控、肿瘤细胞浸润、血管发生及肿瘤转移的调节。PTE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与大肠癌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呈正相关,所以对端粒酶和PTEN的一些相关性研究为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的阐述奠定了基础。
段晓燕陈平冷雪芹
关键词:端粒酶大肠癌
^(64)Cu标记单链DNA及其体内分布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本文探索^(64)Cu标记单链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 Nucleic Acid,DNA)方法及小鼠体内分布情况。将单链DNA(ssDNA)与螯合剂p-SCN-Bn-NOTA偶联,得到NOTA-ssDNA,加入64Cu孵育一定时间,利用薄层色谱监测反应,NAP-5脱盐柱纯化,得到64Cu-ssDNA。静脉注射进入昆明鼠体内后,研究不同时间点感兴趣器官或脏器的放射性摄取量。NOTA-ssDNA与64Cu反应1 h后,放化标记率为(66.4±2.85)%;纯化后,放化纯度大于95%。体外稳定实验显示,^(64)Cu-ssDNA在PBS(Phosphate Buffer Saline)或小鼠血清中至少能稳定存在6 h。^(64)Cu-ssDNA通过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后,在胃肠道有一定的摄取,而肾脏和膀胱出现高放射性摄取量。注射180 min后,膀胱中的放射性摄取量达到了(63.84±5.86)%ID∙g^(−1)。结果表明:64Cu-ssDNA主要通过泌尿系统代谢排出体外。^(64)Cu-ssDNA的成功制备,为基于DNA多面体的PET分子探针的制备解决了关键一步;其体内分布实验为研究^(64)Cu标记DNA多面体的体内生物分布提供了实验对照信息。
段晓燕都义日翁兆平王相成王春梅王涛李剑波
关键词:单链DNA
肠道菌群在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屏障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5年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肠道炎症,由于其病因尚不明确,因此无法根据病因学治愈疾病,但基于现有研究可以证明,UC患者出现肠道屏障功能受损以及肠道菌群失调。近年来,随着生物制剂等药物的出现,临床上对于UC的治疗要求逐渐由疾病缓解转变为黏膜愈合甚至达到分子水平上的疾病修复。相关研究已经证明,改善肠道菌群平衡可有效修复受损黏膜,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致病菌的易位,从而延缓疾病的进展。因此探索肠道菌群与UC患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肠道菌群治疗、改善受损肠道屏障将有助于实现更长期的疾病控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艾静段晓燕陈平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肠道屏障
DNA三角双锥荧光分子探针的制备及初步生物学评价
2022年
目的构建基于DNA三角双锥纳米结构(DBN)的荧光分子探针,于活体动物水平探索探针的生物学性质。方法采用一步退火法,制备携带侧臂链的DBN;与DyLight 755偶联的寡聚核苷酸单链A20(DyLight 755-A20)混匀,制备荧光分子探针DyLight 755-DBN;将DyLight 755-DBN通过尾静脉注射实验鼠体内,于不同时间点处死,取感兴趣脏器测定荧光计数,探索分子探针的体内分布情况;将DyLight 755-DBN通过尾静脉注射体内,于不同时间点行小动物活体成像研究。结果成功制备携带侧臂链的DBN,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征;通过与DyLight 755-A20等摩尔量杂交,成功制备荧光分子探针DyLight 755-DBN。体内分布实验显示DyLight 755-DBN进入体内后,荧光信号主要集中在肾脏、肝脏、脾脏、胃;注射分子探针5~15 min,在实验鼠的肺部有一定的荧光信号,但15 min后,荧光信号几乎没有。活体成像结果显示DyLight 755-DBN进入实验鼠体内主要集中在肝脏和胃,膀胱中维持较强的荧光信号。结论荧光分子探针DyLight 755-DBN是一种性质优良的分子影像探针。
段晓燕都义日翁兆平王涛李剑波
关键词:荧光分子探针活体成像
葡萄糖苷木糖基转移酶2在胃癌中的预后意义和促肿瘤功能
2025年
目的探讨葡萄糖苷木糖基转移酶2(GXYLT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其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相关性以及对胃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的数据,将胃癌患者按GXYLT2表达中位数分为高/低表达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卡方检验分析GXYLT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生存的关系。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评估GXYLT2与临床特征的预后相关性。体外实验将HGC-27胃癌细胞分为Control GXYLT2组(转染阴性对照siRNA)和si-GXYLT2组(转染siRNA),CCK-8、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活力、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GXYLT2在胃癌组织中比癌旁组织[风险比(HR)=1.030,95%可信区间(CI)=0.690~1.370,P<0.05],并且其高表达与较差的总生存期(OS)(HR=2.450,95%CI:1.890~3.180)及无进展生存期(PFS)(HR=2.780,95%CI:2.110~3.670)显著相关。此外,GXYLT2表达与多种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如B细胞[相关系数(r)=0.045]、CD4^(+)T细胞(r=0.352)、CD8^(+)T细胞(r=0.249)、中性粒细胞(r=0.323)、巨噬细胞(r=0.692)和髓样树突状细胞(r=0.360)等呈正相关。Cox回归分析表明,GXYLT2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CI:0.244(0.067~0.420)]。体外实验证实,si-GXYLT2组细胞迁移率[(60.44±3.52)%比(32.23±3.17)%,t=21.800,P<0.01]和侵袭数[(106.64±5.36)个比(210.54±10.28)个,t=13.550,P<0.01]均低于Control GXYLT2组。结论GXYLT2在胃癌中高表达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并且可以影响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王丽萍刘彦琦史丽芳杨琴段晓燕韩美玲郝钦
关键词:胃癌预后
大肠癌及大肠息肉中端粒酶、PTEN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端粒酶和PTEN在大肠癌及大肠息肉中的表达与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8例大肠息肉、25例息肉旁正常组织、15例结直肠癌癌灶组织、9例癌旁组织中端粒酶和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端粒酶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80.0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22.22%)、大肠息肉组织(19.12%)和息肉旁组织(0.00%)。PTE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20.00%)显著低于癌旁组织(77.78%)、大肠息肉组织(54.41%)和正常大肠黏膜组织(80.00%)。在大肠癌及大肠息肉中,端粒酶和PTEN均成负相关(r=-0.516;r=-0.261)。端粒酶与息肉大小(r=0.262)关系密切。端粒酶和PTEN的表达与大肠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r=0.560;r=-0.707)。结论 PTE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缺失,在腺瘤性息肉表现出缺失倾向,端粒酶和PTEN在大肠癌、大肠息肉中的表达呈负相关。两者的变化可能与结直肠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疾病进展有关系。
段晓燕冷雪芹陈平苏秉忠孙涓牛丽丽胡香珍常鸿菲
关键词:端粒酶类肠息肉PTEN
HIF-1α和Hp在蒙、汉两族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和幽门螺旋杆菌(Hp)在蒙古族、汉族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种因子在蒙、汉两族胃癌发生中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Warthin-Starry(W-S)银染色法检测27例蒙古族和30例汉族胃癌患者Hp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化(S-P)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HIF-1α在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蛋白和mRNA的表达。分析HIF-1α蛋白和Hp在蒙古族、汉族胃癌组织中表达的关系。结果蒙古族、汉族胃癌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81.5%(22/27)、66.7%(2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08,P>0.05);HIF-1α蛋白在蒙古族、汉族胃癌患者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96%(17/27)、70.00%(21/30),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914±0.075 0、0.9074±0.0655,两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F-1α蛋白和mRNA在癌旁和正常组织中均无阳性表达。蒙古族、汉族人群胃癌组织中HIF-1α蛋白的阳性表达与Hp感染均呈正相关(rs分别为0.424、0.617,P<0.05)。结论 HIF-1α和Hp均是胃癌的致病因子,Hp和HIF-1ɑ可能共同促进胃癌的发生。HIF-1α和Hp在蒙古族和汉族胃癌患者中的致病机制可能相同。
冷雪芹李燕贾慧琼胡香珍段晓燕鲁志刚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汉族蒙古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