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媛媛

作品数:10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文化
  • 4篇民族
  • 2篇遗产
  • 2篇旅游
  • 2篇跨境民族
  • 2篇传承
  • 1篇多民族
  • 1篇多民族地区
  • 1篇多样性
  • 1篇彝族
  • 1篇秩序
  • 1篇视域
  • 1篇树林
  • 1篇水利纠纷
  • 1篇泼水节
  • 1篇宗教
  • 1篇族群
  • 1篇文化传承
  • 1篇文化多样
  • 1篇文化多样性

机构

  • 10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湖南工程学院
  • 1篇澳大利亚国立...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10篇邵媛媛
  • 1篇李智环
  • 1篇石奕龙

传媒

  • 2篇民俗研究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楚雄师范学院...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民间文化论坛
  • 1篇青藏高原论坛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老边境地区的文化多样性、跨境互动与文化传承——基于西双版纳勐腊县跨境民族的考察被引量:4
2015年
西双版纳勐腊县中老边境地区民族多元、文化多样,实为同一民族却分属不同国家的跨境民族,交往密切且形式丰富。在全球化、现代化情境下,互为"文化备份"的跨境民族及其之间的族群互动将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该地文化多样性的存续。
邵媛媛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
“文化空间”视角下彝族“打歌”保护与开发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彝族"打歌"是广泛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彝族聚居村寨的一种民间歌舞,2007成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歌"是当地彝族民众在特有的自然、文化生境中形成的生活文化。只有尊重"打歌"本身具有的属性,从"文化空间"理念出发对其整体性地加以保护和利用,才能使之在当代社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邵媛媛
关键词:彝族文化空间
论跨境民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基于云南的思考被引量:4
2018年
基于"软边疆"与互嵌式社会结构理论,跨境民族因其自身特性和区域特点将在云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示范作用。民族政策、经济发展、文化认同及民族关系等要素是跨境民族能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积极示范作用的关键。云南跨境民族在实践民心相通、分享治理经验、诠释文明交融等方面呈现出的具有示范意义的经验将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和拓展,延伸至其他参与国。
李智环邵媛媛
关键词:一带一路跨境民族
表演遗产:旅游中真实性的再思考被引量:16
2015年
文章探讨了作为仪式实践者的东巴如何看待其在中国丽江纳西喜院婚礼庆典中的真实性问题。通过东巴的人生故事,文章指出,东巴对真实性的判断不仅与旅游客体、社会建构的现实或存在感有关,而且与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整合了外在世界的仪式表演引发了表演性真实体验,并提供了一种对记忆、惯习与身体化实践之间关联的深度理解。"成为"真实是个体能动性与现实交织互动的动态过程。
朱煜杰邵媛媛
关键词:表演性记忆惯习
从“族群界别”到“传统风俗”:沧源勐角乡泼水节节日秩序的涵义演变被引量:3
2020年
云南沧源勐角乡由多族共庆的泼水节在节日启动、集体活动入场及打摆圈形态上呈现出明显的秩序景观。土司治理时期形成的族群阶序结构是形塑节日秩序的深层历史根由。在宏观社会变革与微观交往实践中,勐角各族群逐渐实现了多层面的互嵌交融,族群关系模式从"阶序共生"转变为"平等团结"。与此同步,泼水节节日秩序的内在涵义亦从标示政治等级的"族群界别"回归于文化本位的"传统风俗"。
邵媛媛彭虹
关键词:泼水节传统风俗
城镇化进程中香格里拉建塘镇民族关系研究
2018年
随着旅游开发和城镇化高速发展,建塘镇族群混杂程度日益加深,人群、商品、货币、观念的流动正在改变原有族群关系的格局,本文从宗教与习俗、日常交往、族际通婚、历史记忆与群体事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五个维度探视建塘镇民族关系的现状,并认为多元通和的地域文化底色、交往空间的改变和社会网络的重构是影响建塘镇当下多民族和谐共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邵媛媛
关键词:城镇化民族关系
人地互动视域下传统农业型村落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基于云南“黑树林”水利纠纷两村农业发展历程的探讨被引量:1
2020年
人与土地的互动是乡村社会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充分认知地方资源特点从而探索出人地协作的最佳方式。人地互动受多重因素作用,曾经陷入"黑树林"水利纠纷的两个村落的农业发展历程表明,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结构性环境、深层价值模式对人地互动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长期依靠争水维持农业生产的竜宾村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实现了人与土地的最终和解,其"小而精"农业实践模式可为西南广大传统农业型村落的乡村振兴之路提供参考借鉴。
邵媛媛
社区性组织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践与作用——以厦门龙源宫的“文物化”过程为例被引量:7
2013年
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自开展以来便是一种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国家行为,而完全国家化的保护模式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遗产"具有私人性和主位性,就文化遗产而言,地方性人群共同体是其原初主体。这决定了我国遗产保护理念和管理体制须向社会化方向转变,充分动员公众与民间组织介入遗产保护。厦门一个"城中村"宫庙理事会为村庙龙源宫申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实践,折射出现阶段我国社区性组织在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和作用,同时反映了遗产保护社会化过程存在的问题。
邵媛媛
关键词:文化遗产
边疆多民族地区多元宗教和谐共存机制研究——基于云南贡山县丙中洛镇的探讨被引量:4
2016年
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多种宗教和谐共存,这一宗教文化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具有复杂的历史脉络,而宗教观、改教资本、宗教调控等因素是该地多元宗教和睦相处的现实原因。丙中洛镇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共存的运行机制是一个多重要素关联而成的复杂系统,其所具有的一般模式可为其他边疆民族地区检视民族宗教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邵媛媛石奕龙
关键词:多元宗教
文化旅游情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边界研究--以阿细祭火仪式为例
在当代社会,产业化开发和商业化利用已成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我存续的重要方式.民间信仰类非遗因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神秘的宗教色彩备受旅游者青睐,其集体性的实践行为——祭祀仪式已成为旅游市场中一类集“展演性”与“参与性”为一体...
邵媛媛
关键词: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传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