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吻合术
  • 2篇闭锁
  • 1篇代食管
  • 1篇修复外科
  • 1篇修复外科手术
  • 1篇一穴肛
  • 1篇造口
  • 1篇生活质量
  • 1篇食管
  • 1篇食管闭锁
  • 1篇手术
  • 1篇术后
  • 1篇术后并发
  • 1篇术后并发症
  • 1篇术前
  • 1篇术式
  • 1篇术式选择
  • 1篇重建术
  • 1篇外科
  • 1篇外科手术

机构

  • 3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王勇
  • 2篇余家康
  • 2篇何秋明
  • 2篇李乐
  • 2篇钟微
  • 1篇李瑞琼
  • 1篇张红
  • 1篇孙静
  • 1篇王哲
  • 1篇夏慧敏
  • 1篇叶志华

传媒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6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在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中的应用被引量:28
2016年
目的探讨评价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治疗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应用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治疗的25例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13例(52%),女12例(48%),入院时年龄10h至20d,出生体质量为1600~3800(平均2920)g,手术日龄为1~58(平均7)d。患儿闭锁近端肠管和闭锁远端肠管直径之比均〉4,其中高位空肠闭锁11例(44%);闭锁DIb型3例(12%),闭锁Ⅳ型7例(28%);合并复杂型胎粪性腹膜炎14例(56%);再次手术3例(12%)。结果全组均成功完成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中位手术时间3(1.2~4.5)h,中位术中出血量3.5(1~18)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5/25),其中胆汁淤积征3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肠梗阻1例。术后1例患儿因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败血症,治疗无效于术后6d死亡,病死率为4%(1/25);1例患儿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其余23例患儿术后首次肠内营养时间中位数为11d,平均11(5~20)d;术后肠外营养使用时间中位数为15d,平均21(5~68)d;中位术后住院时间为25(12~81)d。23例患儿已行二期造口关闭术,术后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造口术后出院时3例(13.0%)患儿体质量Z评分正常,20例(87.O%)低于正常范围;随访至造口关闭入院时,19例(82.6%)体质量Z评分正常,4例(17.4%)低于正常范围。23例患儿中9例(39.1%)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正常,出院时3例(13.0%)正常,造口关闭入院时22例(95.7%)恢复正常。结论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治疗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安全可行。对患儿营养状况改善明显。
张红钟微孙静何秋明王勇李乐余家康王哲叶志华唐凯琳夏慧敏
关键词:肠吻合术先天性小肠闭锁
Ⅰ型食管闭锁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疗效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 分析Ⅰ型食管闭锁的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及长期生活质量,以探讨其最佳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9月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22例Ⅰ型食管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6例患儿家属放弃手术治疗,其余16例接受手术治疗,根据食管造影所判断的两盲端距离选择手术方式.2例于出生后即行一期近、远端食管端端吻合术;14例出生后行颈部食管造瘘和胃造瘘,其中8例完成二期胃管(胃)代食管吻合术,另有6例尚在等待二期手术.对上述行根治手术的10例患儿进行术后近、远期并发症、营养状况及神经发育情况评估.结果 10例根治手术患儿术后近期并发症:胸腔积液1例,吻合口瘘4例,倾倒综合征1例,吻合口狭窄1例;远期并发症:食管狭窄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3例.术后随访2~62月,其中2例于随访2年后失访.按年龄别体质量,8例获随访的患儿中2例营养情况正常,5例存在轻度营养不良,1例存在中度营养不良;神经发育进程明显迟于正常儿童.结论 根据食管两侧盲端的距离来选择Ⅰ型食管闭锁的合理治疗方式,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和长期生活质量.
关茜思余家康钟微李乐王勇何秋明李瑞琼
关键词: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
一穴肛重建术术前各通道精准评估与术式选择
2023年
目的探讨一穴肛重建手术方式的选择与共同通道、尿道、阴道的长度以及直肠远端位置共4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一穴肛畸形患儿21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年龄为(21.6±25.5)个月,体重为(9.96±8.96)kg。所有患儿在重建术前均行常规行心脏、腹部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腹部和骨盆的MRI检查及远端结肠造影检查,以评估伴随畸形和初步估计直肠、膀胱和尿道的发育情况,使用膀胱镜检查明确共同通道、尿道、阴道的长度和直肠远端和尾骨相对的位置。结果6例三个通道的开口位于同一平面,其他15例三个通道皆位于不同平面。14例患儿共同通道长度≤3 cm,其中只有11例接受了泌尿生殖系统整体下移术(total urogenital mobilization,TUM)或腹腔镜辅助下泌尿生殖系统整体下移术(laparoscopic-assisted total urogenital mobilization,L-TUM)治疗;其余3例,1例因尿道过短,行泌尿生殖系统分离术;2例因阴道发育不良行阴道替代术+泌尿生殖系统综合分离术;7例的共同通道长度>3 cm,接受了泌尿生殖系统完全分离术。7例因阴道发育不良或闭锁,行阴道替代术。7例因直肠末端位置低于耻尾线接受了TUM,因直肠盲端高于尾骨水平有14例,其中4例接受了L-TUM。结论共同通道、尿道、阴道的长度以及直肠闭锁远端和耻尾线的相对位置在术前必须精准评估,然后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一穴肛手术方案。
周槟孟景涛王勇
关键词:泄殖腔一穴肛修复外科手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