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长春
-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大连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星形细胞瘤CT脑水肿与微结构改变的相互关系
- 1990年
- 一般认为CT瘤周低密度区是脑水肿。为阐明CT瘤周低密度区的本质,本文分析了2例星形细胞瘤CT瘤周低密度区和瘤中央区标本的微结构变化。发现 CT 瘤周低密度区标本内有间变的星形细胞,间质疏松。故作者认为CT瘤周低密度区是肿瘤的实际范围,伴有水肿变化。此外,本文对CT瘤周低密度区的成因和脑水肿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
- 吴仁华郎志谨杜长春李少华
-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CT脑水肿超微结构
- 肝管狭窄窝巢类结石分型根治的研究被引量:3
- 1993年
- 对肝管结石病的21年探索中,于1988~1990年间进入了肝内结石肝內取的第三阶段。本课题组对64例肝管狭窄窝巢类结石开展了分型指导下的前瞻性根治研究.依据Ⅰ、Ⅱ、Ⅲ型诊断,在直视下切开1、2、3或4级肝管狭窄、窝巢,并清除结石、感染的综合病变;切开的各枝各级肝管与肠管行单层外翻吻合;重建以抗返流双路内引流为主的肠道通路.从而,使结石取净率达到了95.3%,远期疗效优良率为96.8%。通过研究实践中的若干发现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念。
- 关凤林时连权周俊元李利群杜长春陈海龙
- 关键词:肝结石
-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病理研究
- 1993年
- 本文对2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尸检及手术病例进行了临床病理研究,其中13例重新取材,对脑底及脑表动脉在 HE 染色的基础上,又作了网状纤维、弹力纤维、VG 染色,结果表明:(1)原发性 SAH 可并发脑叶浅部血肿和/或全脑室积血扩张;(2)其病因主要是颅内动脉瘤破裂;(3)颅内动脉壁网状纤维缺乏或减少是发生动脉瘤的基础;(4)重症 SAH 早期即可发生广泛的脑血管痉挛(CVS),而且均有管壁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包括内皮细胞脱落、内弹力板过度迂曲、管腔变窄、管壁中、外膜血细胞浸润,提示 CVS 可以发展到动脉狭窄,是 SAH 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 聂志余包礼平杜长春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硬膜下血肿(附4例临床病理报告)被引量:1
- 1993年
-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非外伤性硬膜下血肿(SDH)国外报告较多,国内仅见1例报告。现将我们所见的经尸检证实的4例报道如下: 病例摘要例1,女,14岁,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4小时后意识障碍入院。Bp20/13kPa,双瞳孔散大,光反射(-),双Babinski氏征(+),颈强(-),腰穿血性CSF,压力高,诊断为SAH,抢救2天无效,死亡。尸检:右颞叶动静脉畸形(AVM)破裂,SAH、右颞部SDH(量约120ml),双小脑扁桃体疝。
- 聂志余包礼平杜长春程世华关宏伟王耀山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病理
- 弥漫性纤维化肺泡炎一例教训
- 1982年
- 病历摘要患者男,60岁,住院号60。因胸闷气短伴轻咳40余天,近八天加重于1980年2月23日入院。40余天前,自觉流鼻涕,全身痛。继之有不规则低热37℃~38℃约20余天,伴有胸闷、气短、干咳,胸透为右中肺炎。于发病后半月住院,经抗感染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后8天上述症状加重,再次住院。既往无特殊。查体:体温、脉搏、血压均正常,呈慢性病容,唇无紫绀,袭浅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正常,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无杵状指趾。胸透:右中下部片絮状阴影两肋角充填。化验:白细胞5800,血沉正常,痰未找到结核菌及癌细胞。诊断:有肺炎,肺结核待除外。住院经过:以抗感染兼抗结核治疗。胸闷气短逐渐加重,尤以活动后呼吸困难更为明显,口唇也逐渐出现紫绀,20天后又发烧,肺内迅速出现多量中小水泡音,夹有喘鸣音,并用氢考七天后热退。
- 王竹筠陈玉芝王淑皎杜长春
- 关键词:纤维化肺泡炎肺泡壁
- CT诊断肝脏炎性假瘤二例被引量:3
- 1994年
- CT诊断肝脏炎性假瘤二例刘爱莲,丁昭岐,郎志谨,杜长春,傅维利炎性假瘤以肺最常见,发生在肝者甚为罕见,现报告2例如下。例1男,55岁。以上腹痛20余年,加重1个月为主诉入院,既往有青霉素、磺胺药过敏史。体检:剑下轻压痛,肝区叩痛(+)。实验室检查:血...
- 刘爱莲丁昭岐郎志谨杜长春傅维利
- 关键词:肝肿瘤炎性假瘤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