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娜
-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1
-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体外敏感性检测和K-13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
- 2016年
- 目的研究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抗药机制。方法收集分离自2008—2010年中缅边境确诊为恶性疟病人体内的疟原虫,共34株,进行体外培养;提取原虫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扩增PF3D7-1343700(K-13)基因,对目标基因进行全基因测序,检测K-13基因变异情况;依据基因有无变异分为两组,对比两个组别疟原虫对3种抗疟药青蒿琥酯(Artesunate,AS)、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e,DHA)和青蒿素(artemisinin,ART)的半效抑虫浓度(IC50值),并与野生株3D7做对比;随后将这些疟原虫在环状体时期暴露于大剂量的DHA下,6h后洗尽药物,再经过66h培养后涂片,计算生存率(RSA),比较变异株和非变异株之间有无差异。结果检测发现疟原虫K13基因存在137-142位点NN插入(占82.4%),另有E252Q、F446I、C469Y、R539T、P553L、P574L、H719N位点突变,均伴有NN插入,其中F446I(占44.1%)。病人株的IC50值和野生株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病人株的RSA高于野生株(P<0.05);有K13基因变异组和无变异组对AS、DHA、ART的IC50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有基因变异组的RSA高于无基因变异组(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发现K-13基因变异与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抗药性可能相关。
- 张艳梅吴艳瑞胡月王丽琼阮永华马宁李思熳王颖娜贾丹丹向征杨照青
-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青蒿素类药物耐药机制
- 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抗药性的最新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4年
- 恶性疟是一种致死性很高的全球性寄生虫病。由于长期抗疟药的使用,目前恶性疟原虫对主要抗疟药物普遍产生抗药性,青蒿素类药物是在氯喹、奎宁抗药性产生后的主要替代治疗药,也是至今唯一没有出现普遍抗药性的抗疟药。但是,近年不少研究和临床观察发现青蒿素类药物的敏感性正逐渐下降,提示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药性正在形成。本文就近期青蒿素药抗药性的现状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
- 王颖娜张艳梅蔺应学杨照青
- 关键词:疟原虫青蒿素抗药性现状
- 云南省盈江县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体外敏感性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监测云南省盈江县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的体外敏感性,了解两种抗疟药有无交叉耐药。方法选取2007—2009年当地病人体内的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成活共28株,在体外进行对氯喹、哌喹的半效抑虫浓度(IC50)值测定;并对疟原虫的Pfert基因片段扩增,测序,比对。结果28株恶性疟原虫株体外氯喹的IC50值为(463.9±256.0)nm;哌喹的IC50值为(9.0±6.7nm)和野生株3D7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8株(100%)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均耐药株;5/28(16.1%)的疟原虫对哌喹耐药;7/28(21.4%)的疟原虫对哌喹敏感。28株(100%)疟原虫的Pfert基因发现均有和氯喹耐药相关的76T变异。应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发现CQ和PPQ间存在又抗药性(P〈0.001)。结论云南省盈江县中缅边境的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耐药的情况严峻,尤其是氯喹。
- 张艳梅冯国华李鸾娇王颖娜杨照青
-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氯喹哌喹体外敏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