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波
- 作品数:38 被引量:162H指数:8
- 供职机构: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低潮气量机械通气联合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对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动物模型治疗作用初步研究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对烟雾吸入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羊PaO2、PaCO2及肺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18只小尾寒羊随机均等分为NORMAL组、LVMV组与ECMO+LVMV组。LVMV组与ECMO+LVMV组通过烟雾暴露联合传统机械通气建立ARDS模型,ECMO+LVMV组给予低潮气量机械通气(low-tidal volume mechanical ventilation,LVMV)与ECMO联合治疗LVMV组仅给予LVMV治疗,整个研究期间NORMAL组仅予以LVMV。观察肺组织病理学、肺组织湿干重比、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T0时LVMV组与ECMO+LVMV组的胸部CT结果、血气分析结果、氧合指数均符合ARDS的诊断标准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LVMV组相比,T8、T16、T24时ECMO+LVMV组PaO2明显升高(PT8=0.000,PT16=0.001,PT24=0.001),PaCO2明显降低(PT8=0.000,PT16=0.003,PT24=0.000);T24时LVMV组与ECMO+LVMV组的肺组织湿干重比、病理结果及胸部CT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尽管LVMV联合静脉-静脉ECMO不能减轻烟雾吸入性ARDS羊肺组织损伤严重程度,但可明显升高PaO2、降低PaCO2,解决LVMV过程中氧合及PaCO2不理想的问题。
- 王南南陈冠男余飞盛冠男侯世科樊毫军屈波
-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体外膜肺氧合烟雾吸入伤小尾寒羊
- 肝癌介入术后严重胆道并发症一例
- 2008年
- 患者 男性,51岁,因“右上腹隐痛伴黄疸6个月”于2006年5月18日入院。患者2004年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无法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7月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恢复良好,甲胎蛋白(AFP)从术前的4685μg/L下降到91μg/L(参考值0~20μg/L)。术后15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黏膜黄染,瘙痒,纳差。在当地医院给予保守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且逐渐加重。
- 屈波吕毅刘昌于良刘学民杨屹王浩华李建辉
- 关键词:胆道并发症介入术后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医院诊断上腹隐痛
- MIG7调节肝细胞癌中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及其对肝癌转移潜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中迁移诱导基因7(MIG7)的表达与血管生成拟态(VM)形成的相关性,以及MIG7的表达与不同肝癌细胞株VM形成能力及转移潜能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配对的40例HCC原发灶及其转移灶标本中MIG7蛋白的表达和VM形成情况;应用三维培养技术培养不同转移潜能的人肝癌细胞株(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MHCC-97H、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MHCC-97L和非转移肝癌细胞Huh-7)及人正常肝细胞L-02,分别检测VM形成情况;应用RT-PCR技术检测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中MIG7mRNA的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中MIG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40例配对的HCC原发灶和相应转移灶中,MIG7蛋白的表达与VM形成呈正相关(rs=0.595,P<0.01)。对照组中正常肝脏组织MIG7蛋白无表达,且未见VM形成。(2)体外三维培养提示,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MHCC-97H的MIG7mRNA和蛋白表达及VM的形成能力均大于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MHCC-97L及非转移肝癌细胞株Huh-7。人正常肝细胞L-02未见VM形成。结论 MIG7高表达的肝癌组织中VM形成能力强,MIG7通过调节VM的形成影响HCC的侵袭转移,MIG7是抑制HCC侵袭转移的潜在靶点。
- 屈波余飞盛冠男陈冠男吕琪谷彦军郭龙
- 关键词:血管生成拟态肿瘤血管生成肝细胞癌
- 兔骨髓来源肝细胞修复射频消融肝损伤
- 2008年
- 目的:探讨骨髓源性肝细胞(BMDH)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功能,寻求一种新的肝损伤修复细胞来源和移植途径.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分为3组:假手术组(A),RF手术组(B),RF手术+BMDH移植组(C),每组12只.GFP标记BMDH,植入RF肝损伤再生模型损伤区,手术前、手术后第3,5,7,14日取血测定肝功能,光镜和共聚焦显微镜观测1,2,3wk绿色荧光表达及分布.结果:BMDH可向成骨细胞分化,能表达白蛋白、CK18,具有成熟肝细胞的部分功能.C组较B组肝功能恢复较快,术后3wk仍可见绿色荧光表达.结论:骨髓源性肝细胞可修复RF治疗后肝功能损伤.
- 杨屹王作仁屈波霍建华张明宇钟洪珊
- 关键词:射频消融肝损伤
- 实体瘤溶解综合征被引量:5
- 2010年
- 肿瘤溶解综合征是血液系统肿瘤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但在实体瘤中较少见,其发病隐匿,极易误诊、漏诊,预后差。实体瘤溶解综合征典型的临床特征为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高磷血症和低钙血症,并发症主要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心律失常。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干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文回顾既往文献报道的87例实体瘤溶解综合征,对其发病情况、预防和治疗进行综述。
- 谢占涛屈波郭龙吕毅
- 关键词:肿瘤高尿酸血症高磷血症高钾血症低钙血症肿瘤溶解综合征
- ^(125)I粒子植入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胸腺癌的近期疗效评价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联合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晚期胸腺癌的近期评价。方法分析35例经病理细胞学证实Ⅲ~Ⅳ胸腺癌患者,根据治疗手段不同,分为两组:A组18例,采用^(125)I粒子植入联合动脉灌注化疗(NP方案);B组17例,采用动脉灌注化疗治疗。结果两组肿瘤局部控制率(RR)分别为66.7%和47.1%,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83.3%和64.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后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QOL)升高值分别为(12.22±4.67)、(6.12±1.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后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KPS)提高率分别为66.7%、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125)I粒子植入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胸腺癌的近期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王宇鹏宁莉莉屈波韩玲胡永进许建辉杜学明
- 关键词:胸腺肿瘤动脉灌注化疗
- 超声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对肺癌患者的治疗价值被引量:15
- 2015年
- 目的研究超声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对周围型中晚期(Ⅲ与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80例周围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吉非替尼联合顺铂与紫杉醇靶向治疗,观察组在靶向治疗的基础上行在超声与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术,观察两组治疗后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与治疗前后外周血清肿瘤标记物的浓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外周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25)浓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清EGFR、SCC、CEA、CA125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咳嗽、胸痛、发热、咯血、气胸,两组靶向治疗后均出现恶心、恶心伴呕吐、骨髓抑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联合靶向治疗对转移灶较少的周围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很好的提高临床疗效,是一种安全可靠且创伤较小的治疗方法,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陈旭兰李颖屈波
-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靶向治疗肿瘤标记物
- 射频肝损伤血清诱导兔骨髓干细胞向肝细胞样分化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观察射频肝损伤血清能否诱导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肝样细胞分化,以寻求一种自体肝组织的修复方法.方法:射频治疗灭活40%兔肝脏组织,于36 h后取全血及骨髓.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从骨髓血中分离、纯化兔骨髓MSCs后,于自体射频肝损伤血清中培养,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并观察其增殖及生长特征,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性质及功能.结果:原代、传代培养及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兔骨髓MSCs具有活跃的增殖能力,并在射频肝损伤血清诱导下向肝样细胞分化.2 wk后免疫荧光染色可见分化后细胞表达肝细胞标志物CK18和白蛋白.结论:射频肝损伤兔血清可促进自体骨髓MSCs增殖并向肝样细胞诱导分化,在射频治疗同时行肝样细胞移植修复肝损伤具有可能性.
- 杨屹张明宇屈波霍建华王作仁
- 关键词:射频消融肝损伤肝样细胞
- 救援现场损伤控制性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7年
- 损伤控制理念是指通过简短的处置使伤病员恢复近乎正常的生理状态,然后分期处理致命的创伤。严重创伤是一种"时间依赖性疾病",80%严重创伤伤员于伤后数小时内死亡,运用损伤控制理念处理严重创伤伤员可使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然而,救援现场条件简陋,且目前损伤控制性技术尚无相关指南与共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损伤控制理念对医护人员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对救援现场损伤控制性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王南南陈冠男余飞盛冠男樊毫军侯世科屈波
- 关键词:战创伤危重症
- 迁移诱导基因-7-ShRNA重组逆转录病毒联合血管内皮抑素抑制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及转移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RNA(shRNA)干扰迁移诱导基因-7(Mig-7)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ES)对人肝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设计2条Mig-7-mRNA寡核苷酸序列(Mig-7-shRNA-1、Mig-7-shRNA-2)和1条作为负对照的无关序列(Mig-7-shRNA-N)。构建特异性M迫-7-shRNA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质粒,转染Mig-7高表达人肝癌细胞MHCC-97H。建立人肝细胞癌(HCC)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根据转染情况和给药不同分为4组:pSIREN-M1组;pSIREN-MN组;ES组;pSIREN-Ml+ES组。比较各组移植瘤体积、质量、转移情况;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各组移植瘤中血管生成拟态(VM)形成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差异;Westernblot检测各组Mig-7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结果PSIREN-M1组移植瘤体积、质量、转移率、Mig-7表达及VM形成明显低于PSIREN-MN组(尸〈0.05),VEGF表达及MVD明显高于PSIREN-MN组(P〈0.05);ES组移植瘤体积、质量及转移率、VEGF表达及MVD明显低于PSIREN-MN组(P〈0.05),Mig-7表达及VM形成明显高于PSIREN-MN组(P〈0.05);DSIREN-Ml+ES组的移植瘤体积、质量及转移率、Mig-7表达与VM形成、VEGF表达与MVD明显低于PSIREN-M1组及ES组(P〈0.05)。结论Mig-7-shRNA重组逆转录病毒联合ES抑制HCC移植瘤生长及转移的效果明显优于两者单用。体内单用靶向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效果有限的原因可能是其促进了VM的形成。
- 屈波陈冠男盛冠男余飞吕琪谷彦军郭龙吕毅
- 关键词:内皮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