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内源性抗菌肽人-防御素-3(HBD-3)联合低频超声(US)及造影剂微泡(MB)的靶向破坏(UTMD)在体内抑制耐药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方法钛片与2种耐药葡萄球菌共培养24小时待生物膜形成后,放置于小鼠后背部脊柱皮下的两侧;再通过液体微量稀释法,获取HBD-3对2种耐药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48只小鼠按不同的处理条件随机分为6组:(a)0 g/m LHBD-3;(b)超声处理组;(c)微泡+超声处理组;(d)10 MIC HBD-3;(e)10 MIC HBD-3+超声处理组;(f)10 MIC HBD-3+超声+微泡处理组。术后3天,处死各组小鼠取出钛片。涂板计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实验处理条件下,钛片生物膜的厚度及膜内的剩余活菌量。Realtime PCR定量分析相关成膜基因及耐药基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其它治疗组相比,体内最高浓度的HBD-3联合UTMD组的活细菌数百分比明显下降。同时,超声微泡还能显著提高HBD-3抑制成膜相关基因ica AD以及耐甲氧西林基因Mec A的表达并同时促进ica R的表达。结论 UTMD可能有很大的潜力,提高HBD-3的抗菌活性并抑制小鼠体内的生物膜感染。
目的比较腓骨近端截骨联合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与单纯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17例,其中单纯行关节镜下关节腔清理术5例(A组),行腓骨近端截骨联合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12例(B组)。A组男2例,女3例,年龄55~65岁,平均(60±4)岁。B组男4例,女8例,年龄56~77岁,平均(64±6)岁。分别术后3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之后每半年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及胫股角(femur-tibia angle,FTA)的变化。结果17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5.9±1.0)个月。术前A组与B组的VAS评分、HSS评分及FT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50,t=-0.449,t=-0.686,P〉0.05),术后A组患者的VAS评分及FTA高于B组,HSS评分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19,t=3.447,t=-11.199,P〈0.05)。结论腓骨近端截骨联合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效果优于单纯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术后可明显降低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结构及功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