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玉秀

作品数:9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哈尔滨金融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领域

  • 2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主题

  • 2篇应用文
  • 2篇应用文写作
  • 2篇智能控制
  • 2篇智能控制器
  • 2篇书本
  • 2篇文学
  • 2篇控制器
  • 2篇教学
  • 2篇操作面板
  • 1篇代文
  • 1篇弹簧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学生用书
  • 1篇寻根
  • 1篇阅读器
  • 1篇张洁小说
  • 1篇支撑脚
  • 1篇职业病
  • 1篇指示灯
  • 1篇生存处境

机构

  • 8篇哈尔滨金融学...
  • 1篇哈尔滨商业大...
  • 1篇黑龙江大学

作者

  • 8篇孙玉秀
  • 2篇滕颖
  • 2篇赵玉辉
  • 1篇王丽丽
  • 1篇孙玉秀
  • 1篇梁丽丹

传媒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学理论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金融理论与教...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应用文写作》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究被引量:1
2017年
近年来,翻转课堂教学已经在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理念和途径。主要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堂教学方式的安排、课堂评价体系的建构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性探究,力求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孙玉秀
关键词:教学方式教学设计课堂评价
《厚土》:一种自我生命体验的深刻表达
2025年
在新时期文学中,李锐的小说独树一帜。他的代表作《厚土》,作为吕梁山系列小说每一篇都短小精悍、耐人寻味。他怀着对生命的敬意和对自我生命深刻体验表达的强烈渴望,对吕梁山中农民的生命景观进行了客观的呈现和思考,又通过对个体生命孤独处境的体悟和对死亡的顿悟与悲悯,表达了对人类真实处境的观照。
孙玉秀
关键词:生存处境孤独
接受·融入·转化:张洁小说的俄苏文学元素与时代回响
2025年
如同很多现当代作家一样,张洁的小说创作与俄苏文学传统存在着深层的精神对话,并在人道主义精神、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以及与同时代作家比较三个维度呈现出独特的探索与汲取。在人道主义精神方面,她借鉴俄苏文学对底层小人物命运与苦难的书写,将人道主义精神底色具象化为性别体验,在当代中国文学场域中以女性视角拓展了对人的尊严、情感与精神追求的探讨,展现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关怀;就批判现实主义层面而言,张洁的小说对社会和人的问题具有敏锐洞察力和批判精神,带有托尔斯泰式的道德追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灵魂拷问以及契诃夫式诊断的色彩,在剖析社会现实、女性问题以及时代弊病时呈现了俄苏文学现实主义批判锋芒的张洁式本土化转换;与同时代作家对俄苏文学的接受相比,张洁对俄苏文学传统的接受表现出独特的女性意识和个性化表达,其小说文本中流动的性别意识与哲理性反思,实现了对宏大历史叙事的别样重构,完成了对时代与社会的独特书写,成为当代文坛不可替代的文学坐标。
于文秀孙玉秀
关键词:俄苏文学人道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女性书写
一种教师讲课用立式阅读书架
一种教师讲课用立式阅读书架,它涉及一种阅读书架,属于教学用具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放置课本,可根据需要调节书本的高度和角度,能有效避免肌肉酸痛和职业病的教师讲课用立式阅读书架。可伸缩式支架的上端与托书底板...
赵玉辉滕颖孙玉秀
文献传递
一种应用文写作演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文写作演示装置,它涉及应用文写作用具技术领域,框架的底部安装有支撑脚,框架内部的上下端分别安装有主动辊、从动辊,主动辊与从动辊上分别绕接有传动带,主动辊的转轴上安装有驱动电机,框架的上端安装有安装...
孙玉秀
文献传递
一种学生用书本阅读器
一种学生用书本阅读器,属于教学教具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学生用书本阅读器,使学生在阅读时不用低头,以预防学生近视眼和防止学生患有颈椎病。所述底板前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压框,每个压框纵向边一侧与底板通...
滕颖赵玉辉孙玉秀
文献传递
一种现当代文学用固定架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现当代文学用固定架,它涉及现当代文学用具技术领域,支撑板的底部安装有弧形底座,支撑板的后端通过调节电机与支撑架连接,支撑板的内部安装有滑轨机构,滑轨机构上安装有滑块,滑块的侧面安装有拨块,滑块上安装有...
孙玉秀
文献传递
文化想象与民族精神重构
2020年
"寻根"是一种民族意识的觉醒,从审美中找寻历史的因子,是一种文化想象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自我投射和显影。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一个由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的过程,也是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撞击中,探寻民族理想、形成民族意识,并最终确立民族身份认同的过程。以传统文明为参照反思现代文明的得失,在全球化到来之际寻找民族传统之根,弘扬民族文化,重构民族精神。当知识分子把"寻根"作为社会变革时期内心激荡的精神家园时,文学的"寻根"也被赋予了长久"在路上"的特质。寻根文学既接续传统,又面向未来,它已内化为一个文明大国的话语表述和价值体系,彰显着中华文明与中国智慧。
王丽丽朱旭辉梁丽丹孙玉秀
关键词:寻根家园浮世绘文化自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