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清
- 作品数:27 被引量:215H指数:8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高脂饮食对啮齿类动物卵巢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7年
-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发病率急剧上升,成为影响当今人类生殖健康的一大问题。引起肥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富含脂肪的高能量食品摄入增加,但是高脂饮食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使用啮齿类动物模型进行研究时发现,高脂饮食会使其生殖系统出现卵巢周期紊乱,导致生育力下降、不孕、自发性流产等。本文就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对啮齿类动物卵巢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 周志阳徐欣欣吴雪清
- 关键词:高脂饮食啮齿类动物生殖功能
- 斑蝥素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调控宫颈癌细胞凋亡、迁移及侵袭行为的机制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宫颈癌是继乳腺癌、结肠直肠癌和肺癌之后的女性第四大癌症,严重影响女性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中国是宫颈癌的高危地区之一。来源于大斑芫菁和眼斑芫菁干燥虫体的斑蝥素(cantharidin,CTD)具有抗肿瘤活性且可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凋亡。本文旨在探索斑蝥素对Hela宫颈癌细胞凋亡、迁移和侵袭方面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CCK-8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分析细胞侵袭;蛋白印迹检测P38、P-P38、P-MAPKAPK和P-Hsp27的表达。结果低浓度(<20μM)的斑蝥素处理Hela细胞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细胞存活率在80%以上。高浓度(>20μM)的斑蝥素处理Hela细胞后会降低Hela细胞活力,细胞存活率在80%以下。与对照组相比,5、10、20μM斑蝥素组细胞凋亡率依次升高(均P<0.05)。斑蝥素(5、10μM)处理Hela细胞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减弱(均P<0.05);20μM斑蝥素处理Hela细胞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减弱更明显(P<0.01)。与对照组相比,5μM斑蝥素组P-P38/P38的比值、P-MAPKAPK和P-Hsp27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10μM斑蝥素组P-P38/P38的比值、P-MAPKAPK和P-Hsp27表达显著降低(均P<0.01);20μM斑蝥素组P-P38/P38的比值、P-MAPKAPK和P-Hsp27表达降低更明显(均P<0.001)。结论斑蝥素可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提高Hela宫颈癌细胞的凋亡,降低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
- 虞如芬蔡丽梅吴雪清
- 关键词:斑蝥素宫颈癌凋亡MAPK信号通路
- 早发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妊娠结局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早发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的临床生化指标特点及其围生结局。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温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符合ICP诊断的2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ICP发病孕周不同,分为早发型ICP组(妊娠<28周,37例)及晚发型ICP组(妊娠≥28周,189例),并随机抽取同期正常分娩的产妇2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ICP组患者治疗前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及治疗后血清总胆汁酸(TBA)变化;分析3组间围生结局的差异。结果:1早发型ICP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BA水平均显著高于晚发型ICP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早发型ICP组在新生儿转入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的发生率上明显高于晚发型I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ICP组与晚发型ICP组间在早产、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剖宫产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ICP组早产、胎儿窘迫、剖宫产及新生儿NICU的转诊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ICP患者早产、胎儿窘迫、剖宫产及新生儿转入NICU的发生率较高,围生结局不良;早发型ICP患者血清TBA水平显著升高,新生儿转入NICU的发生率较高,不能忽视对早发型ICP患者的长期管理。
- 陈聪陈凌翔吴雪清
- 关键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
- 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处理剖宫产疤痕憩室的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处理剖宫产疤痕憩室的疗效。方法: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60例有手术指征的剖宫产疤痕憩室患者,阴式手术组采用经阴道子宫疤痕憩室切除+子宫修补术,宫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联合宫腹镜下子宫疤痕憩室切除+子宫修补术,并比较两种术式术后月经的改变及疤痕憩室修复状况。结果:对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的月经量、持续时间及憩室是否消失情况进行比较,在手术后6个月及12个月,阴式手术组患者的月经量的改变及子宫疤痕憩室的愈合显著高于宫腔镜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疤痕憩室修补术是CSD的有效、安全术式,适用于有症状、欲改善生活质量的患者,阴式手术疗效优于宫腹腔镜手术。
- 林涛潘琼慧吴雪清
- 关键词:阴式手术宫腹腔镜手术
- 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机制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1
- 2017年
- 念珠菌性阴道炎(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一种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机会性黏膜感染,主要表现为豆腐渣样白带及外阴瘙痒,是女性阴道感染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约75%的育龄妇女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念珠菌性阴道炎,其中约半数病例会再次发作,5%~8%的病例发展为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近年来,由于滥用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等,VV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上采用局部或全身的抗真菌药物,但这些药物常引起阴道微生态失调,黏膜屏障破坏,停止用药后复发率极高,且随着这些药物的长期应用,真菌的耐药性大大增加,使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治疗更加困难。故本文就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发病机制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张思思夏维婷周志阳徐欣欣吴雪清
- 关键词: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机制耐药机制
- 盆腔神经损伤与IL-10相互作用在子宫腺肌病中的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研究子宫腺肌病患者宫骶韧带及输卵管峡部神经损伤情况及血清IL-10水平,为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因子宫腺肌病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术的33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因子宫颈上皮内肿瘤III级及子宫肌瘤行相同手术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拍摄并记录两组患者腹腔镜下宫骶韧带形态学改变,测定宫骶韧带及输卵管峡部蛋白基因产物9.5(PGP 9.5)表达情况,并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宫骶韧带在腹腔镜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损伤及中断,输卵管峡部黏膜层和肌层PGP 9.5表达的阳性率及神经纤维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均P<0.05)。两组患者输卵管浆膜层PGP 9.5表达的阳性率及神经纤维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宫骶韧带PGP 9.5表达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血管壁周围可见异常增生的神经纤维和血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实验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宫骶韧带神经、输卵管近端黏膜层及肌层处神经即宫骶韧带上行的神经通路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且血清IL-10水平明显升高,盆腔神经损伤与炎症相互作用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相关。
- 蔡瑶瑶徐欣欣吴雪清
-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神经纤维神经损伤IL-10
- D-二聚体在孕早期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中临界值的探讨被引量:19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早孕期D-二聚体水平及临界值。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妇科就诊患者2 975例,按本次生育意愿及既往有无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史分为三组:其中门诊行人工流产术、既往无稽留流产史的早孕患者为早孕组(NEP组,n=1 160);此次为宫内早孕、单活胎、既往有≥2次稽留流产的患者为复发性流产早孕组(AEP组,n=673);既往稽留流产史的早孕患者且此次未孕患者为复发性流产未孕组(ANP组,n=1 142)。所有患者均行D-二聚体水平检测,AEP及NEP患者同时进行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活化蛋白C抵抗试验(APC-R)、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查,分析各个指标的组间差异,采用GraphPad 6.0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计算临界值,计算D-二聚体及其它各指标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再次妊娠中的临界值。结果 (1)三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孕次及基础FSH、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三组患者D-二聚体的临界值分别为0.65mg/L、0.51mg/L、0.57mg/L,与AEP组相比,NEP及ANP组显著降低(P<0.05)。(3)AEP和NEP组各指标的比较统计结果显示:D-二聚体的临界值是0.65 mg/L,D-二聚体AUC曲线下面积是0.89,阳性预测值90.24%,阴性预测值72.67%,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PT临界值分别是9.75μmol/L、12.8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C-R、APTT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预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复发性流产早孕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存在血栓形成倾向,检测D-二聚体可预测复发性流产患者发生血栓的可能性,改善妊娠结局。
- 林涛沈晓露潘豪杰吴雪清
- 关键词: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D-二聚体血栓前状态
- 间充质干细胞在宫腔粘连及其他子宫内膜损伤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0
- 2019年
- 宫腔粘连(IUA)多继发于反复刮宫或者宫腔内感染。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规则、不孕、反复流产等。目前仍以宫腔镜下粘连分解术(TCRA)并辅以雌激素治疗为主要手段,术后可放置球囊支架、宫内节育器、透明质酸等。但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术后复发率高、生育功能经常规方法治疗后难以恢复。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干细胞能通过促进子宫内膜再生和修复来治疗宫腔粘连,但由于移植成活率低、定向诱导分化困难和干细胞成瘤性等问题,无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就近年来利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子宫内膜损伤及宫腔粘连的文章作一综述,为宫腔粘连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林慧隆沈来恩林琪边晓丽吴雪清
- 关键词:宫腔粘连间充质干细胞子宫内膜损伤
- 雌激素替代治疗对绝经后妇女NIDDM胰岛素抵抗改善的初步探讨
- 目的:观察雌激替代治疗对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功效,从而为绝经后妇女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患者(NIDDM)提供预防和辅助治疗的新途径.结论:1、ERT能升高约经后正常妇女的SHBG和SI,从而减少胰岛素抵抗,稳定糖代谢,对经后妇...
- 吴雪清
-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雌激素替代治疗绝经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 文献传递
- 盆腔神经异常在子宫腺肌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6年
-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或)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好发于经产妇,是一种妇科良性疾病。子宫腺肌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仍然不清,导致临床对策缺乏。近年来,神经及神经介质学说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整理,将盆腔神经异常与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及其与疼痛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旨在为改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 蔡瑶瑶周强勇Emmanuel Ansong吴雪清
-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痛经神经纤维神经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