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晓波

作品数:24 被引量:191H指数:9
供职机构:俄勒冈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5篇政治法律
  • 5篇历史地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学

主题

  • 6篇旅游
  • 3篇地理
  • 3篇文化政治
  • 2篇学科
  • 2篇政治
  • 2篇政治地理
  • 2篇人文地理
  • 2篇人文地理学
  • 2篇社会
  • 2篇社会关系
  • 2篇权力
  • 2篇权力关系
  • 2篇旅游研究
  • 2篇景观
  • 2篇跨国
  • 2篇白天鹅宾馆
  • 1篇大卫·哈维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地理空间
  • 1篇地理思想

机构

  • 22篇俄勒冈大学
  • 10篇华南师范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广州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暨南大学
  • 2篇辽宁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台湾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国务院发展研...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东吴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作者

  • 22篇苏晓波
  • 4篇蔡晓梅
  • 2篇文彤
  • 1篇段进军
  • 1篇苏杨
  • 1篇彭飞
  • 1篇徐卫华
  • 1篇杨宇振
  • 1篇董慧
  • 1篇周绍杰
  • 1篇李志刚
  • 1篇熊理然
  • 1篇王丰龙
  • 1篇蔡运龙
  • 1篇陈明星
  • 1篇黄翅勤
  • 1篇任政
  • 1篇何瀚林
  • 1篇周尚意
  • 1篇夏铸九

传媒

  • 11篇旅游学刊
  • 3篇地理研究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人文地理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学术探索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球在地化背景下文化遗产地游客的酒吧消费体验研究被引量:10
2021年
作为经济与社会文化热点问题,全球在地化在宏观理论体系研究中备受关注,但全球在地化的落地与实现需要个体的实践,因此,针对微观层面全球在地化实践者的研究势在必行。文章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凤凰古城为例,通过对游客在酒吧消费的点评文本进行质性分析,揭示文化遗产地游客酒吧消费全球在地化体验的维度和特征。研究发现,产品、感官、自我、人际、氛围和地方构成了文化遗产地游客酒吧消费全球在地化体验的六大维度,其特征表现为:一是个体的感知与自我反思。作为酒吧全球在地化使用者和参与者的游客在产品维度的激发下,以感官维度为媒介,形成以听觉和味觉为主的全球在地化自我反思与解放体验。二是个体与群体的想象与实践。游客个体与全球在地化缔造者和引入者的酒吧经营者群体在人际互动中,模糊了人际维度的本地与外地身份界限,体验了氛围维度下的"洋-中"文化杂糅范式,解读了地方维度下的现代-乡土想象与实践,从而实现游客和经营者对文化遗产地酒吧全球化的"异域风情"与本土化的"家园"或"社区"的共同想象与实践体验。研究丰富了微观层面全球在地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对理解文化遗产地全球化消费空间的本土化有一定借鉴意义。
黄翅勤彭惠军苏晓波
关键词:文化遗产地酒吧游客
社会文化地理与旅游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根据Mike Crang(1998)的观点,社会文化地理主要研究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差异性以及复杂性,研究人们如何阐释和使用地理空间,即研究与地理环境有关的人文社会活动,研究这些空间和地方的文化景观和社会关系如何得以保留与传承。
蔡晓梅苏晓波
关键词:社会活动文化地理旅游研究地理空间社会关系文化景观
关系与制度:地方嵌入中的旅游小企业被引量:25
2017年
借助新经济社会学的嵌入理论,文章以桂林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壮寨旅游小企业为案例对象,围绕"经济活动嵌入于社会关系"的逻辑思路,揭示了作为非经济因素的"关系-制度"对旅游小企业经营的影响约束。研究发现,地方嵌入中的旅游小企业一方面通过深层次的关系性嵌入将其强关系资本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借助结构性嵌入实现对外经济合作,互惠互利的弱关系促成了更稳定、更具规模的经营业绩。同时,旅游小企业也受到地方社会网络中关系因素的限制,企业主会借助经济利益的分享割让来兼顾其他成员的利益,并通过积累信任将彼此关系固化为经济制度,这种牺牲经济效率而维护关系平等的行为不但表现出地方嵌入中旅游小企业的社会理性,而且反映出经济制度中关系因素所起到的保障作用,"制度是关系凝固化的结果,关系则是制度追求的目标"成为地方嵌入中旅游小企业"关系-制度"框架的内在逻辑与机制。
文彤苏晓波
关键词:社会网络
霸权,文化政治和葛兰西的地理思想被引量:5
2013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英语为主的地理学术界出现了所谓的新文化地理学,着重关注基于社会差异的文化政治或文化战争。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对于分析文化政治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葛兰西认为,霸权是一种关于权力平衡的概念,这种平衡包含了武力压制和意见一致。也就是说,霸权不能仅仅来源于恐怖统治和武力镇压大众,尤其是受压迫的团体,同时也得依靠被统治者的认可和来自心底的拥护。葛兰西强调地方的重要性,探讨了城市和乡村不同类型的生活方式,以及建成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如何塑造共识、流行文化,以及日常生活。葛兰西的理论能够揭示中国过去三十年快速的社会空间转型。将这种转型放在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下来思考,人文地理学就可能做出独特的知识贡献。
苏晓波
关键词:霸权文化政治
迷思的优雅:广州白天鹅宾·馆景观演变中的文化政治
广州白天鹅宾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经历了30多年的社会文化变迁,其景观的意义也在时代变化中不断地被建构、解构与重构。本研究借助象征性景观的相关理论,采用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方法,探讨白天鹅宾馆时空演变过程中的文化政治。...
蔡晓梅苏晓波
关键词:文化政治权力关系
高星级酒店“商业性家”的营造:广州案例被引量:18
2019年
"商业性家"的营造是流动性与商业化背景下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援引"家"的相关理论,通过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分析高星级酒店生产者对酒店"商业性家"的核心内涵与营造过程,并阐述在此过程中酒店商业性与"家"的矛盾互动关系。研究发现,酒店的商业性主要表现在酒店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以价格为杠杆差异化处理酒店空间以及提供匹配的服务,为了规避财务风险而采取押金制度、消费签单制度、结账查房制度等强化酒店的商业色彩。然而,被商业化的高星级酒店试图通过主客互动关系以及社区文化的嵌入为消费者营造具有安全感、舒适感、个性化和当地社区文化的"家"氛围。因此,一方面",商业性家"中的商业性与"家"处在动态的矛盾互动中;另一方面,经济与人际关系网络的不可分离使酒店生产者与消费者都嵌入在"家"的系统中,成为完整的"商业性家"。研究构建了"商业性家"的理论模型,丰富了"商业性家"的内涵与外延,为跨学科研究"家"提供了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视野;在实践方面,研究有助于高星级酒店实现"家外之家"的理念经营与管理实践。
蔡晓梅刘美新苏晓波
关键词:高星级酒店经营者
瑞丽、畹町口岸区城市扩张过程与特征被引量:4
2021年
围绕边境城市瑞丽的两处口岸,结合1989—2019年Landsat和夜间灯光数据,以空间分析与多元空间Logistic回归,探讨边境口岸区城市扩张的过程与特征。研究发现:①瑞丽、畹町口岸区城市均有扩张但差异显著,空间上分别具有指向口岸、沿边境线迁移的重心轨迹,以及岸城融合相向发育、飞地扩张的热点演变特征;②回归分析发现,瑞丽口岸贸易在2004—2009年对邻近该口岸地区的城市扩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后伴随姐告边贸区部分功能外移,又促成城市扩张在空间上呈逐渐远离口岸点的特征,对瑞丽口岸区城市扩张影响显著,而畹町口岸贸易并未有效促成畹町口岸区城市扩张,且后者还易受到其他口岸、通道包括自然因素的影响;③多因素及空间竞合关系下,瑞丽、畹町口岸区城市扩张以1999年和2009年为界呈差异化的三阶段特征,两口岸区城市用地也均围绕边境、口岸发育延展,具有明确方向性和空间特殊性。最后,研究区未来发展仍面临不确定因素,不同口岸发展要注重实际及边境促进或限制城市扩张的双重属性,结合口岸贸易结构等的更丰富的案例有待探讨,以更全面地解释边境城市扩张机制。
苗毅苏晓波宋金平花晓波
关键词:遥感
返乡创业:广阔的天地在家乡--以返乡创业成功企业岭明通讯为例
随着市场机会的增多、社会视野的拓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务工人员选择返回家乡就业或创业,这些大多拥有中等以上的文化程度,接受过岗位培训和技能学习的务工人员被称为新生代,他们将所学到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融入家乡,通过创业成为联结家乡...
文彤苏晓波黄春苑
关键词:创业管理返乡创业中小企业企业家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法制保障
2025年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领域,因此受到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关注。为协调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人地关系和园地关系,推动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理论创新、治理优化和法制保障升级,特邀自然保护地相关领域的8位专家开展访谈。访谈主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与方法创新、法制保障和国际履约四个方面,以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治理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创新为核心,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对复杂的人地关系、园地关系的认识及其复杂性应对策略;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管理效率提升策略;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如何通过与重要国际公约履约任务挂钩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法制保障在协调人地关系、园地关系方面的创新性作用。综合各位专家主要观点,主要结论有:(1)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需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以及协调保护地与周边关系方面响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互动的治理要求,才能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2)协调好人地关系是推动国家公园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需着眼于人地关系、园地关系和跨省协同这三个核心问题,把中国国家公园治理模式界定为“基于央地协同的整合治理”,通过有效的机制设计形成“激励相容”;(3)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相协同,需要进一步研究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有利于形成保护地的包容性治理;(4)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体制,需要健全统筹推进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园地利益共�
蔡晓梅苏杨徐卫华周绍杰何思源臧振华王蕾吕忠梅尹铎苏晓波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治理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及其中国化:“跨国、跨界、跨代”知识行动被引量:21
2016年
2016年6月,世界著名地理学家大卫·哈维(David Harvey)访问中国,在南京和北京进行多场学术报告,并与中国学者开展交流,在国内学界和媒体界引起轰动,盛况空前。作为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的代表,哈维亲笔写信给中国同行,呼吁共建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地理学。中国学界有必要趁此契机,通过知识行动,进行"跨国、跨界、跨代"的联合,重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并探讨其中国化的路径和方法。本期笔谈是国内马克思主义地理学领域第一次集体发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学、哲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城市规划、建筑学、经济学、旅游等学科和领域的著名学者与青年才俊,秉持马克思主义开放和批判的精神,从不同层面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及其中国化的意义、内容、方法论与路径。
蔡运龙叶超马润潮夏铸九周尚意陈忠于海石计生李志刚胡大平何深静杨宇振段进军吴启焰苏晓波董慧陈明星郭文刘天宝王丰龙任政王晓阳
关键词:大卫·哈维人文地理学城镇化资本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