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3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过程中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改变及治疗结果。结果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均给予VDLD方案诱导缓解治疗,化疗过程顺利,培门冬酶剂量分别为2 500 U/m^2、2 500 U/m^2、2 000 U/m^2,发病时间距末次使用培门冬酶时间分别为12 d、14 d、23 d。2例出现头痛,1例出现抽搐,3例均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头颅CT均支持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给予抗凝、输新鲜冰冻血浆等对症治疗,症状缓解。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应用培门冬酶化疗过程中若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头晕、头痛、抽搐或神经精神改变,不能用各种脑炎、脑膜炎、颅内出血解释者,应及时行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 郝雪涛刘天峰伊慧明杨文钰董晓雷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颅内静脉窦血栓儿童
- 基于CT灌注成像与纹理分析技术建立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
- 2025年
- 目的 分析基于CT灌注成像与纹理分析技术建立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表现为SPN并经病理诊断为恶性病变(恶性组,n=61)及良性病变(良性组,n=122)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病人的基线资料、CT灌注成像参数[血流量、血容量、通透性]、纹理分析参数(熵值、熵和、熵差、对比度、相关、均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SPN恶性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诺莫图,并进行模型内外部验证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预测效能的评价。结果 恶性组年龄[(53.94±9.35)岁]、结节长径[(12.06±2.15)mm]、血容量[(6.13±1.10)mL/100 g]、血流量[(142.37±31.35)mL·(100 g)^(-1)·min^(-1)]、通透性[(22.35±6.14)mL·(100 g)^(-1)·min^(-1)]、熵值(1.84±0.25)、熵和(1.21±0.08)、熵差(1.05±0.08)高于良性组[(50.10±10.22)岁、(10.17±2.25)mm、(3.47±0.50)mL/100 g、(75.38±26.84)mL·(100 g)^(-1)·min^(-1)、(7.54±2.39)mL·(100 g)^(-1)·min^(-1)、1.53±0.27、1.14±0.07、0.95±0.07](P<0.05);恶性组与良性组对比度、相关、均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节长径较长、血容量、血流量、通透性、熵值、熵差升高均是导致SPN恶性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构建模型方程,logit(p)=-0.291+0.551×结节长径+0.912×血容量+0.653×血流量+1.134×通透性+0.857×熵值+1.311×熵差。利用本次数据资料(恶性61例,良性122例)进行模型的内部验证,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P<0.05),灵敏度91.80%、特异度82.79%、约登指数0.75;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良好(P>0.05)。将风险模型应用于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66例SPN结节(恶性21枚、良性45枚)病人进行外部验证,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AUC为0.88(P<0.05),灵敏度90.48%、特异度86.67%、约登指数0.7
- 朱红伟董晓雷马士华
- 关键词:孤立性肺结节良性肿瘤恶性肿瘤CT灌注成像
- 研究并比较CT与MRI对于诊断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准确性
- 目的:探讨和分析CT与MRI对于诊断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7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分别有35例患者...
- 董晓雷
- 关键词:CTMRI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
- 文献传递
- 骨盆骨折合并髂外动脉损伤漏诊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20年
- 骨盆骨折属于创伤骨科中严重的骨折类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生率约为3.48%[1-2],而且随着交通运输的高速发展及机动车数量的增多,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病死率可达18%~40%,其处理流程已经制定了相关的专家共识[4-7],强调了早期完善下肢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的必要性,如果不早期完善相关血管检查,若患者合并少见的髂血管损伤则非常容易造成漏诊、延误治疗,从而造成患侧肢体永久性残疾,严重可危及生命。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例首诊于外院、伤后2d于2020年1月9日转入笔者医院的骨盆骨折合并髂外动脉损伤的患者治疗过程,进一步明确漏诊原因,及时总结相关的经验,避免以后类似情况的发生。
- 李岩詹金华常青松王思思孙慧张英民董晓雷
- 关键词:骨盆骨折髂外动脉漏诊
- 心脏核磁共振成像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 探讨心脏核磁共振成像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该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40例患者的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诊断准确率进行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心腔异常增大15例(37.5%),局部范围内心肌变薄25例(62.5%),室间隔内心肌变厚4例(10.0%),T2加权像有增强信号出现22例(55.0%),左心室射血分数在50%以下24例(60.0%),心肌损伤23例(57.5%),心肌延迟性增强信号36例(90.0%)。心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准确37例,准确率为92.5%,其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26例,慢性病症11例,分别占总数的65.0%、27.5%;误诊3例,误诊率为7.5%,其中心脏瓣膜病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性心脏病1例,分别占总数的5.0%、2.5%。结论 心脏核磁共振成像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高。
- 侯博杨素君王玉芳相世峰董晓雷张世斌
-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
- 3.0T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颈动脉斑块性质对脑梗死复发的预测价值
- 2025年
- 目的分析3.0T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评估颈动脉斑块性质对脑梗死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4年8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诊治且行HR-MRI检查的脑梗死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既往有无梗死病史将其分为复发组和初发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脂质坏死核心、颈动脉斑块负荷参数、斑块稳定性、纤维帽破裂及斑块内出血发生情况。结果复发组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高于初发组(χ2=4.751,P=0.029);复发组管壁标准化指数(NWI)水平高于初发组(P<0.05);两组管腔面积(LA)、血管总面积(TV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初发组相比较,复发组的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的发生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HR-MRI检查可以帮助评估颈动脉斑块对脑梗死复发的风险,NWI是影响复发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发现对于预防脑梗死复发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岳志领李健斐董晓雷王冰段新飞李莹王静静
-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脑梗死复发
- 3.0T磁共振多b值DWI的双指数函数在宫颈癌患者参数化的初步研究
- 相世峰张莉华董晓雷王俊伟高云云李莹杨素君宋利宏侯博
- 课题分析32例宫颈癌患者和24例正常宫颈的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常规序列和IVIM技术扫描,采用双指数模型分别计算出两组参数ADCstandard值、D值、D*值和f值,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参数间的诊断效能用受...
- 关键词:
- 关键词:宫颈癌磁共振诊断
- 16排螺旋CT对54例骨关节损伤患者的诊断分析
- 2017年
- 探讨16排螺旋CT在骨关节创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骨关节创伤5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行X线平片扫描,观察组加行16排螺旋CT图像。结果:对照组平片显示18例(66.7%)患者存在骨关节损伤;观察组SSD显示23例(85.2%)患者存在骨关节损伤,观察组骨关节损伤患者确诊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16排螺旋CT对骨关节创伤的诊断优于X线平片,有助于临床治疗。
- 董晓雷杨素君王玉芳相世锋侯博
- 关键词:螺旋CT骨关节
- 核磁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观察
- 2017年
- 观察核磁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使用核磁诊断方法,对照组使用CT进行诊断。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诊断之后,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95%(19/20)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75%(15/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当中利用核磁方法,诊断准确率要高,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使用。
- 董晓雷
- 关键词:核磁脑静脉窦血栓
- 核磁共振对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诊断分析
- 2017年
- 研究核磁共振对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实施关节镜检查后行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方式诊断准确率、漏诊率。结果:10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镜检查诊断准确率为82%、漏诊率18%,核磁共振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6%、漏诊率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诊断膝骨关节炎准确率高,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 董晓雷杨素君王玉芳相世锋侯博
- 关键词:核磁共振关节镜膝骨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