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峰 作品数:41 被引量:107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一种刀鲚生态养殖模式的构建 被引量:3 2022年 刀鲚(Coilianasus)是长江珍稀名贵的生殖洄游性、肉食性鱼类,自2020年1月1日0时起,长江10年内全面禁止刀鲚生产性捕捞。与此同时,衍生出刀鲚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模式,在这些养殖模式中,由于刀鲚长期处于肥水和高密度的养殖环境内,自身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下,造成自身的免疫机能受到抑制和抗病力下降,导致养殖成活率低或大量死亡现象,造成刀鲚养殖规模一直没有大的进展。本研究通过对刀鲚各个生长发育过程的特征解析,将刀鲚生活史划分为水花开口、乌仔、稚鱼(夏花)、幼鱼和成鱼5个生长阶段,同时将刀鲚养殖所涉及的生态系统划分为浮游植物、原生动物、轮虫(卵)、枝角类、桡足类、底栖动物幼体、鱼(虾)苗、软靡、微囊配合饲料和有机碎屑、微生物8个层次,通过结合非生态系统构建了刀鲚生态养殖系统模式。通过构建该生态养殖模式对刀鲚养殖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助力刀鲚产业的快速发展。 郭正龙 朱永祥 王耀辉 刘志峰 马爱军关键词:刀鲚 生态系统 生态养殖 红鳍东方鲀AFP、CIRP、HMGB1和YB-1基因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1 2023年 鱼类的生长和繁殖受环境条件的调节,冬季的低温会给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产业带来不利影响。为研究红鳍东方鲀耐低温机制,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抗冻蛋白(AFP)基因、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P)基因、高速迁移蛋白家族蛋白(HMGB1)基因、Y-box结合蛋白(YB-1)基因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8℃、13℃、8℃和5℃),在红鳍东方鲀的肝、脾、肾、脑、心、肠、肌肉、性腺和皮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AFP基因呈广泛性表达,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P<0.05),随着温度的降低,各组织中AFP基因的表达量基本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在5℃组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IRP基因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P<0.05),随着温度的降低,各组织中CIRP基因的表达量的升降程度有所不同,在肝、肾、脑、心、肠、皮肤中的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在脾、肌肉和性腺中表达量呈上升趋势。HMGB1基因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P<0.05),在脑、心、肝和皮肤中也有较高的表达量;随着温度的降低,除肝脏外,各组织中HMGB1基因的表达量基本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8℃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YB-1基因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P<0.05),在其他组织中表达量较低;随着温度的降低,大部分组织中(脑、心、肠、肾、肝、肌肉和脾)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在8℃组达到最小值(P<0.05)。以上结果表明,4种基因表达水平因组织、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反映了这4种基因的功能特异性;在低温胁迫下,4种基因积极响应,表达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表明4种基因在红鳍东方鲀低温环境适应中可能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另外,从表达变化规律来看,8℃可能是红鳍东方鲀应对低温胁迫的关键调控点,过低的温度会造成其调控紊乱,这可为研究红鳍东方鲀低温应答调控机制提供相关依据。 刘志峰 马爱军 马爱军 朱理光 孙建华 张涛 俞兰良关键词:红鳍东方鲀 低温胁迫 AFP HMGB1 YB-1 荧光定量PCR 一个大菱鲆饲料转化率相关的微卫星标记引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个大菱鲆饲料转化率相关的微卫星标记引物及其应用,属于鱼类DNA标记技术与应用领域,所述的引物序列为正向序列GTACAAGTACACAACAGCAGT,反向序列ACCATTGAAGACAGAAGTGT。利用所... 刘志峰 常浩文 马爱军 孙志宾 王新安 杨敬昆 徐荣静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热休克蛋白SmHsp47相互作用蛋白His-pull down和质谱鉴定 2021年 首次克隆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热休克蛋白SmHsp47基因。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192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218 bp,编码一条长度为405个氨基酸的多肽链。结果表明,大菱鲆SmHsp47基因在肝脏、皮肤、鳃和肠等4个组织中都有表达,表达量最高的组织是肝脏,表达量最低组织是鳃;25℃处理6 h后SmHsp47在皮肤中的表达量增加150多倍。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SmHsp47的his标签融合蛋白,然后利用His-pull down技术捕获了SmHsp47的相互作用蛋白质,通过质谱分析鉴定出31种候选蛋白,其中大部分蛋白为参与翻译后修饰,蛋白转换及分子伴侣;此外还包括参与脂转运与代谢、能量产生与转换、细胞骨架、防御机制等过程的蛋白质。从31种候选蛋白中进一步筛选出3种分值较高的蛋白:未知蛋白(uncharacterized protein,A0A6A4TFV0)、胎球蛋白B(Fetuin B,A0A2U9C388)和胶原结合蛋白(collagen-binding protein,A0A2U9B608),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方向。 朱春月 孙志宾 马爱军 马爱军 杨敬昆 刘志峰褐牙鲆卵黄蛋白原的诱导及在环境激素检测中的应用 卵黄蛋白原(Vg)是一种大分子的磷脂糖蛋白,作为卵生脊椎动物卵黄蛋白的前体,在雌激素的调控下合成。一般情况下,只存在于成熟的雌性个体中,为发育中的胚胎提供主要的营养物质,但当受到外源雌激素或具有雌激素效应的物质的诱导时,... 刘志峰关键词:褐牙鲆 实时荧光定量 生物标志物 组织切片 文献传递 不同饵料对美洲西鲱仔鱼生长、相关酶活力及体脂肪酸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8年 以美洲西鲱(Alosa sapidissima)仔鱼(孵化后10 d)为实验对象,在室内进行为期30 d的摄食生长试验,分别投喂不同的饵料[单独投喂卤虫(Artemia)、单独投喂微颗粒饲料、卤虫与微颗粒饲料混合投喂],分析不同饵料的投喂对存活、生长、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以及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混合投喂组的存活与生长表现都要显著优于卤虫组和微颗粒饲料组(P<0.05),微颗粒饲料组与卤虫组相比差异不大,而试验后期(20~30 d)微颗粒饲料组的存活与生长表现要优于卤虫组;(2)消化酶的结果显示,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在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脂肪酶在卤虫组中活力最低,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中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微颗粒饲料组中要显著高于混合投喂组(P<0.05);(3)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在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过氧化氢酶和溶菌酶活力在微颗粒饲料组中最高,卤虫组中最低,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4)鱼体脂肪酸受饵料脂肪酸组成影响较大,微颗粒饲料中n-3HUFA和DHA含量较高,其投喂后在鱼体中的含量也高。综上所述,不同饵料投喂对美洲西鲱仔稚鱼存活、生长、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以及体脂肪酸影响显著,在试验20 d之前使用卤虫与微颗粒饲料混合投喂,20 d后完全转食微颗粒饲料,可以降低成本,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刘志峰 高小强 于久翔 王耀辉 秦巍仑 郭正龙 黄滨 刘宝良 洪磊关键词:微颗粒饲料 非特异性免疫 脂肪酸组成 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耐低温相关微卫星标记的初步筛选 被引量:4 2022年 采用微卫星结合混合群体分离分析法技术(SSR-BSA)对红鳍东方鲀群体进行耐低温相关微卫星标记的筛选。首先对300尾红鳍东方鲀幼鱼进行低温处理,分别获得34尾耐低温(S组)和不耐低温个体(D组)。分别在两组中随机挑选15尾提取基因组DNA,构建耐低温和不耐低温DNA混池,然后用148对微卫星引物对其进行扫描。结果发现4个标记(fms45、fms82、fms100和fms182)在耐低温和不耐低温DNA混池中扩增出差异条带。用S组和D组全部个体对4个标记进行单个体验证,结果显示由fms100扩增,携带有116 bp条带的个体在S组和D组的出现频率分别是53%和18%, 132 bp条带的出现频率分别是59%(S组)、24%(D组);由fms182扩增,携带有125bp的个体在S组和D组出现的频率分别是12%和35%,经卡方检验P值均小于0.05,差异显著。本文关于红鳍东方鲀耐低温分子标记的报道,为研究红鳍东方鲀耐低温的遗传基础以及相关分子机制提供了依据,也为开展红鳍东方鲀耐低温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袁晨浩 刘志峰 马爱军关键词:红鳍东方鲀 耐低温 微卫星标记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Smad基因家族鉴定及高温胁迫下心脏中的表达分析 2025年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一种冷水性海洋比目鱼类,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高温导致其产生严重的热应激反应。心脏是脊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一个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器官,在影响鱼类耐热上限,提高鱼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至关重要。Smad基因家族(Smads)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下游关键的信号因子,在心脏重塑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研究Smads在高温胁迫下心脏中发挥的作用,有助于理解鱼类耐热机制以及为培育耐高温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大菱鲆Smad基因家族(Sm-smads)进行了全基因组水平的鉴定,家族成员基础信息分析、理化性质预测,系统发生树构建等;开展高温胁迫实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式对Sm-smads进行组织表达丰度分析以及高温胁迫下心脏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基因鉴定结果显示,在大菱鲆基因组中共鉴定出12个Sm-smads成员,相对分散地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可以划分为4个亚家族;另外,基因结构、motif分析和多重序列比对的分析结果表明Sm-smads在进化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常温下(14℃)Sm-smads在心脏、肝脏、肾脏、脑和脾脏中均有表达,在心脏和肝脏中的表达丰度相对较高;高温胁迫下大菱鲆心脏组织中Sm-smads的表达出现显著变化,其中Sm-smad1、Sm-smad2、Sm-smad3、Sm-smad4、Sm-smad7、Sm-smad8、Sm-smad10、Sm-smad11显著上调,Sm-smad9显著下调,推测这些基因在高温胁迫过程中参与了大菱鲆心脏热重塑调节。研究结果可为解析高温胁迫过程中Sm-smads在心脏中的调控功能奠定基础,为高温胁迫引起心脏重塑的机制研究提供候选基因资源。 蒋宇航 黄智慧 马爱军 马爱军 孙志宾 张皓 孙志宾 刘志峰 王新安 徐荣静关键词:大菱鲆 心脏功能 高温胁迫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快速生长品系和高成活率选育品系的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人工授精技术,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交配设计,以大菱鲆2个配套选育系进行双列杂交产生的数据为分析对象,利用统计学和数量遗传学方法对体质量和存活性状进行了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测定以及杂交优势分析。结果表明,综合分析50个杂交组合在不同月龄的特殊配合力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以及杂种优势率发现,FG1♀×HS1♂组合为最佳杂交组合。在6月龄、9月龄、12月龄和15月龄,FG1♀×HS1♂组合的体重分别为49.4010g、162.8510g、311.0716g和619.8467g,比相应发育阶段的普通商品苗种依次提高了31.36%、44.46%、50.55%和69.06%;在3—6、6—9、9—12和12—15月龄,FG1♀×HS1♂组合的成活率分别为96.4%、98.9%、99.2%和99.0%,比相应发育阶段的普通商品苗种分别提高了37.62%、27.55%、11.45%和6.35%,显示出良好的生长性能。最佳系间杂交组合FG1♀×HS1♂的确定,为选育出优质、高产的大菱鲆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爱军 王新安 王新安 孙志宾 黄智慧 崔文晓 孙志宾关键词:大菱鲆 配合力 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胚胎发育形态学及组织切片观察 被引量:8 2017年 通过显微镜及连续切片技术,研究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及组织学特征。结果显示,在孵化温度为(21.0±0.5)℃的条件下,美洲鲥受精卵经过71 h 15 min大量孵化出膜,其胚胎发育阶段主要分为6个时期。受精卵第1–5次卵裂均为经裂,第6次卵裂(64细胞期),纬裂出现,胚盘被分为外部的包被层和内部的深层细胞两部分。受精6 h 2 min,内外卵黄合胞体层形成。受精7 h 40 min,囊胚腔出现。受精10 h 39 min,胚盘下包30%,胚盾形成;受精14 h 50 min,下包50%,三胚层形成;受精17 h 33 min,下包75%,神经板形成;受精21 h 13 min,下包90%,脑原基、视囊、脊索原基和体节出现;受精24 h 15 min,完全下包,神经胚、听囊、前脑、中脑及后脑出现。受精24 h 55 min,克氏囊形成。受精35 h 44 min,心脏和消化管出现;42 h50 min肾小管形成;47 h 35 min克氏囊消失;60 h 15 min角膜出现。70 h 15 min,仔鱼大量出膜,初孵仔鱼具有一个大而均质的卵黄囊,上面布有明显的色素。美洲鲥胚胎发生发育的特征与大多数报道的硬骨鱼类类似,但在分化发育的时序上具有较大的差异。 高小强 刘志峰 黄滨 王耀辉 薛国平 秦巍仑 关长涛 洪磊关键词:美洲鲥 胚胎发育 形态学 组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