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佳骊
- 作品数:12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无锡太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文人画风对吴地刺绣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刺绣与绘画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受其直接影响。具有悠久历史的吴地刺绣历经朝代更替,在文人画风影响下不断推动着技艺针法、绣稿、题材的演进,形成了不同的刺绣风格。在宋代以来"崇文抑武"的社会大环境下,吴地富裕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文化土壤使得文人汇聚、画派纷呈,出现了"画绣"并开拓了欣赏品与日用品平行发展的状况,至明代时,苏绣形成了"精细雅洁"的风格特征。可见,文人画风对吴地刺绣形成自身风格产生了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 龙佳骊
- 关键词:文人画
- 锡绣艺术赋兴之道被引量:5
- 2015年
- 锡绣是无锡区域性的地方刺绣品种。说起锡绣,很多新老无锡人都未曾听闻、不甚知晓。锡绣在全国范围的名气不能与苏绣相提并论,现今锡绣作为苏绣艺术的一个分支存在,但曾经无锡也是江苏刺绣的重要产地之一。明清时期锡绣盛行,曾是无锡当地广泛流传的民间工艺与家庭副业。明朝中期锡绣曾作为上供朝廷的贡品,在清末民初锡绣已蜚声海内外。
- 龙佳骊
- 关键词:苏绣艺术明清时期家庭副业明朝中期清末民初
- 试析镇湖“绣女”之回流
- 2012年
- 近来从镇湖出去求学的大学生陆续回归镇湖刺绣业,回流现象包括了内因和外因、优势与劣势。苏绣的传承与提升需要回流"绣女"向新型高素质的"绣师"转变,在原创的道路上开辟苏绣发展的新天地。
- 龙佳骊
- “墨色相映”
- 中国绘画色彩体系观念是“墨色相碍”,中国画自其滥觞至今,不是由水墨到色彩的简单演化史。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朝着色彩方面发展。许多画家在融和中西方绘画进行了多样的尝试与探索,越来越多的作品展现中国画的色彩魅力...
- 龙佳骊
- 关键词:中西方绘画
- 文献传递
-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设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 2016年
- 吉祥图案承载了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教学实践中应通过对这些寄托人民美好愿望的图形符号进行结构、重组,在符合当代审美情趣的条件下进行实物创作,并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将带有美好祝愿的传统文化图符与工艺美术技艺相结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寻找适合的技艺,使平面类的图形图案找到合适的表现载体,从而让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成为非遗推广的设计力量,把传统的吉祥图符通过当代设计的再创作焕发出新的生机。
- 龙佳骊
- 关键词:吉祥图案跨界
- 当代艺术语境下儿童审美特征的纤维艺术创作
- 2020年
- 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将工艺美术、设计艺术与儿童审美相结合,以综合形态创作新的纤维艺术形式.在与儿童审美特征相契合的情况下,创作具有环保理念的图案,用纤维材质作为艺术作品的表现载体,让审美、环保、温暖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并在他们内心种下热爱自然、以"生灵为本"的种子.
- 龙佳骊
- 关键词:儿童审美纤维艺术
- “墨色相映”
- 中国绘画色彩体系观念是“墨色相碍”,中国画自其滥觞至今,不是由水墨到色彩的简单演化史。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朝着色彩方面发展。许多画家在融和中西方绘画进行了多样的尝试与探索,越来越多的作品展现中国画的色彩魅力...
- 龙佳骊
- 关键词:中西方绘画
- “非遗”技艺的设计转化——以花丝和刺绣为例被引量:2
- 2020年
- "非遗"技艺的设计转化,是向文化创意产品转换的桥梁,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结合刺绣技法与花丝工艺,对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吉祥图符进行再设计,把创新设计与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相结合,探索刺绣与花丝工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文化创意产品的转型,使刺绣与花丝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在发展中创新,在日常生活中焕发新颜。
- 龙佳骊
- 关键词:花丝刺绣
- 以“2+1”模式推进视觉传达专业实践教学
- 2019年
- 秉承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的教学理念,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了实践教学模式:以生产型企业为服务对象,以设计公司为媒介,两者与专业院校对接的'2+1'新型产教合作模式。在这种合作模式中,以专业院校为主体,通过设计公司,将企业的设计项目迁移至教学体系中,整合多方资源,提升本专业的服务社会能力,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 陈玮宋佳音龙佳骊
-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觉传达
- “绣师”之我所见
- 2011年
- 在绣师、大师称谓满天飞的现今,提出自己对"绣师"一词的看法和理解,阐述具备哪些素质的刺绣者才能称之为当代的"绣师"。
- 龙佳骊
- 关键词:领悟力表达力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