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颖

作品数:26 被引量:171H指数:8
供职机构:泰安市中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通心络
  • 6篇动脉
  • 6篇动脉粥样硬化
  • 5篇糖尿
  • 5篇糖尿病
  • 5篇细胞
  • 5篇内皮
  • 3篇蛋白
  • 3篇非编码
  • 3篇非编码RNA
  • 3篇干细胞
  • 3篇干细胞移植
  • 2篇单核
  • 2篇单核细胞
  • 2篇低密度脂蛋白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细胞
  • 2篇氧化低密度脂...
  • 2篇药物

机构

  • 16篇河北医科大学
  • 15篇南京中医药大...
  • 11篇泰安市中医医...
  • 2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河北以岭医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5篇孙颖
  • 9篇李红蓉
  • 6篇郭勇英
  • 5篇刘红利
  • 3篇高怀林
  • 2篇常丽萍
  • 2篇位庚
  • 2篇崔雯雯
  • 2篇金鑫
  • 2篇常成成
  • 1篇都基莎
  • 1篇刘寨东
  • 1篇王建仓
  • 1篇刘睿
  • 1篇吴以岭
  • 1篇贾振华
  • 1篇郑国
  • 1篇刘德虎

传媒

  • 3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中国实验方剂...
  • 2篇中国药理学通...
  • 2篇中医杂志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保健医学研究...
  • 1篇药物评价研究

年份

  • 4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1篇2015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皮间质转分化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7年
内皮间质转分化在机体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参与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在内的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氧化应激、炎症、振荡剪切应力等促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可以导致内皮间质转分化的发生。内皮间质转分化可以导致斑块的钙化、纤维帽变薄,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内皮间质转分化可能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又一关键环节。该文将对内皮间质转分化在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
李红蓉秘红英孙颖孙颖常丽萍梁俊清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钙化不稳定斑块非编码RNA通心络
通络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观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HUVEC)与人白血病单核细胞(THP-1)的黏附作用,以及通络药物(通心络超微粉溶液和人参皂苷Rb1)干预的影响。方法:采用ox-LDL建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通心络组和人参皂苷Rb1组。实验采用MTS比色法检测ox-LDL损伤的HUVEC的生存活性,用活细胞染色方法观察不同组HUVEC与THP-1细胞的黏附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HUVEC培养上清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s VCAM-1)、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E-选择素(E-selectin)的水平,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UVEC条件培养基培养的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受体2(CCR2)、极迟抗原4(VLA-4)、巨噬细胞分化抗原-1(Mac-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100.00±1.31)%比较,模型组HUVEC生存活性降低为正常对照组的(75.57±1.02)%,通心络组和人参皂苷Rb1组HUVEC生存活性明显分别提高了(99.25±1.40)%、(99.48±2.1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黏附于HUVEC的THP-1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与模型组比较,通心络组和人参皂苷Rb1组黏附于HUVEC细胞的THP-1细胞数量减少。通心络组和人参皂苷Rb1组HUVEC细胞培养上清中MCP-1、sVCAM-1、sICAM-1、E-selectin的水平和THP-1细胞上相应受体CCR2、VLA-4、Mac-1的表达较模型组降低。上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和人参皂苷Rb1能够保护HUVEC,减少ox-LDL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趋化、黏附分子的分泌及单核细胞上相应受体的表达,从而抑制单核细胞向受损血管内皮的趋化黏附。
李红蓉位庚孙颖李辉欣梁俊清贾振华
关键词:通心络人参皂苷RB1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单核细胞
表观遗传修饰在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025年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严重的骨科疾病,通常导致股骨头结构破坏与功能丧失。近年来,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揭示了表观遗传修饰在股骨头坏死发生与发展的重要作用。表观遗传修饰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模式,影响骨代谢、细胞凋亡、血管生成等过程,进而影响股骨头坏死的发生与进展。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表观遗传机制在股骨头坏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为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文章综述了表观遗传修饰在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其在股骨头坏死临床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策略。
张开刚(综述)孙颖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表观遗传修饰
骨质疏松性骨折生物力学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进展
2025年
生物力学研究主要关注生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及其内在机制。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中,生物力学的应用重点在于优化骨折部位的力学稳定性,从而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本文综述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机制,重点探讨了骨折环境中的力学稳定性变化及细胞信号传导机制。同时,本文还分析了基于生物力学原理的干预策略,如外固定装置优化、生物材料应用、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通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张开刚都基莎孙欣欣葛菁薛书奎刘德虎孙颖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愈合生物力学干预策略
通络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
目的目的:观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HUVEC)与人白血病单核细胞(THP-1,以下简称单核细胞)的黏附作用及通络药物(通心络超微粉溶液和人参皂苷Rb1)干预的影响。方法采用ox-LDL建立...
李红蓉位庚孙颖李辉欣梁俊清贾振华
关键词:通心络人参皂苷RB1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单核细胞
文献传递
通心络超微粉联合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糖尿病大鼠下肢缺血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通心络超微粉联合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大鼠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高脂喂养联合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再结扎右下肢股动、静脉制造下肢缺血模型。100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通心络组、干细胞组、联合治疗组,每组20只,以同批次20只健康大鼠为正常组。通心络组和联合治疗组给予通心络超微粉0.4g/(kg·d)灌胃,连续治疗28天;干细胞组和联合治疗组于术后第3天在缺血下肢皮下肌层注射约0.4 ml细胞悬浊液(PB-MSCs1.0×106/ml),分8个位点,每个点注射0.05 ml;正常组、模型组和干细胞组大鼠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同点、同量肌肉注射无菌RPM1640培养液。分别于术前、术后、治疗7和28天行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检测计算双后肢血流差值,治疗28天后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测下肢血流。结果与正常组同时间点比较,其余各组在术后、治疗7天和28天时双后肢血流差值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各治疗组在治疗7、28天示时双后肢血流差值明显降低,并且联合治疗组在治疗28天时较通心络组和干细胞组降低明显(P<0.05或P<0.01)。与本组术前比较,各治疗组术后、治疗7天和28天时双后肢血流差值比显著升高(P<0.01),但各治疗组治疗7天和28天时双后肢血流差值均较本组术后降低,并且治疗后28天降低更明显(P<0.01)。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各治疗组均有侧枝循环形成,毛细血管生成,且与已有的毛细血管相互连接形成毛细血管网,其中联合治疗组缺血侧下肢动脉最清晰。结论通心络超微粉联合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下肢缺血状况,并且优于单纯干细胞移植。
郭勇英高怀林孙颖郑国张军芳魏聪吴以岭
关键词:下肢缺血通心络超微粉
通心络对高脂饮食喂养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肥胖常并发糖脂代谢紊乱等疾病,体脂堆积引起的代谢紊乱严重影响人类健康。通心络胶囊由人参、水蛭等中药组成,具有益气活血的功效,研究报道通心络胶囊具有调节大鼠血脂的作用,本研究观察通心络对高脂饮食喂养大鼠糖脂代谢及糖脂代谢相关蛋白的影响,以探讨其调节糖脂代谢的相关机制。
孙颖郭勇英李红蓉刘红利魏聪
关键词:通心络肥胖大鼠糖脂代谢PEPCKPPARΑ
从脉络学说血脉关系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被引量:14
2015年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病的基本病理基础,属于脉络病变范畴,病位在脉;血行于脉中,对脉络具有濡养作用,为脉络生理功能提供重要的内环境;"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致脉络功能和结构损伤是AS重要的病理机制。文章从中医血的角度探讨AS的形成机制,以期为丰富和发展中医脉络学说,发挥中医中药在防治AS中的优势提供思路。
刘红利孙颖魏聪王宏涛
关键词:脉络营卫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足的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5年
糖尿病足(DF)可归属于中医'脱疽'范畴,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脱疽'的病名、病因病机、症候、治疗等描述,足部病变也有'脱痈、脉痹、脱骨疽、脱骨疔、敦痈、甲疽、蛀节疔、蜣螂蛀'之称,DF是消渴日久,五脏气血阴阳俱损,肌肤失养,血脉瘀滞,日久化热,灼伤肌肤和(或)感受外邪致气滞血瘀痰阻热毒积聚,肉腐骨枯所致〔1〕。中医学对DF的治疗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远期疗效肯定。
郭勇英刘红利孙颖高怀林
关键词:糖尿病足脱疽中医药
从“元气-阴火”失衡探析肿瘤免疫微环境失稳态及中医调控策略
2025年
肿瘤是一种复杂性疾病,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失稳态是肿瘤发生与进展的重要因素。基于中医学阴火理论,认为“元气-阴火”失衡与TIME失稳态和肿瘤免疫分型转变存在潜在关联。脾胃内伤、元气不足致使阴火内生是TIME失稳态的始动因素;脾胃运化失常、升降失司是促使阴火上冲,加剧TIME组分紊乱的核心病机;阴火及其病理产物最终介导肿瘤免疫分型转化。并提出了“履端于始”“承而制之”“生而化之”的治疗策略,为肿瘤相关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新视角。
王墉孙颖孙颖刘寨东
关键词:阴火理论元气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