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德华

作品数:24 被引量:73H指数:4
供职机构: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新生儿
  • 7篇小儿
  • 3篇动脉
  • 3篇新生儿窒息
  • 3篇血性
  • 3篇脏器
  • 3篇脏器损害
  • 3篇窒息
  • 3篇缺血
  • 3篇缺血性脑病
  • 3篇缺氧
  • 3篇缺氧缺血性
  • 3篇缺氧缺血性脑
  • 3篇缺氧缺血性脑...
  • 3篇脑病
  • 3篇多脏器
  • 3篇多脏器损害
  • 3篇儿童
  • 2篇单核
  • 2篇单核细胞

机构

  • 20篇攀枝花市中心...
  • 9篇攀枝花市妇幼...
  • 4篇攀枝花市第四...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成都市第五人...
  • 1篇绵阳市人民医...

作者

  • 24篇金德华
  • 7篇李顺品
  • 4篇叶光荣
  • 3篇朱燕
  • 2篇李顺平
  • 1篇王佐凤
  • 1篇胡怡苹
  • 1篇张荣太
  • 1篇吴蓉
  • 1篇黎晓兰
  • 1篇蒋惠珍
  • 1篇唐俊
  • 1篇唐云
  • 1篇谭啸
  • 1篇陈敏
  • 1篇何洪莉

传媒

  • 8篇中国妇幼保健
  • 4篇海南医学
  • 2篇四川医学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攀枝花医药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现代医学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09
  • 7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0
  • 1篇199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脑脊液乳酸脱氢酶、腺苷脱氨酶表达水平对儿童脑膜炎诊断价值
2025年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脑脊液乳酸脱氢酶(LDH)、腺苷脱氨酶(ADA)表达水平对儿童脑膜炎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4年6月于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02例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症状结合细菌培养、病毒学检测等结果将患儿分为病毒性脑膜炎(VM)组(n=53)与细菌性脑膜炎(BM)组(n=49)。比较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外周血NLR及脑脊液LDH、ADA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NLR及脑脊液LDH、ADA对细菌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BM组患儿表现意识障碍比例,以及外周血NLR水平、脑脊液LDH、ADA水平均高于VM组,住院时间长于V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外周血NLR及脑脊液LDH、ADA单独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6、0.827、0.836,三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953(均P<0.05)。结论 不同类型脑膜炎患儿外周血NLR、脑脊液LDH、ADA水平差异显著,三者联合检测对病毒性和细菌性脑膜炎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效能,优于单一指标检测。
谭啸金德华王佐凤
关键词:脑膜炎乳酸脱氢酶腺苷脱氨酶
儿童恙虫病并发多脏器损害临床分析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为提高儿科医务人员对恙虫病的认识,减少儿童恙虫病误诊率.方法:对我院及中心医院1999年1月~2004年1月收治恙虫病并发多脏器损害72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儿童恙虫病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常并发多脏器损害,依次为肝、肺、肾、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氯霉素治疗疗效满意,治愈率达95.83%.结论:恙虫病在本地区是常见病、多发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李顺品温沙洛金德华唐俊唐云
关键词:儿童恙虫病多脏器损害
小儿川崎病11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发病特点和冠状动脉改变特点,总结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112例KD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及随访。结果:川崎病的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病变及淋巴结肿大,脏器损害以心脏、肺为主,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27例,占24.1%,冠状动脉瘤(CAA)3例,占2.7%。结论:近年KD发病有逐年增高趋势,KD再发是CAL的高危因素之一。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对KD的诊断、抗凝药物的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价值,KD患儿应注意随访。
金德华朱燕张荣太李顺平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丙种球蛋白
新生儿锁骨骨折4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李顺品金德华温沙洛底志红
关键词:新生儿锁骨骨折临床医护人员产伤性骨折
192例新生儿窒息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4月出生的3654例活产儿中发生窒息的192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5.3%,其中轻度窒息153洲,占79.7%;重度窒息39例,占20.3%。新生儿窒息与胎儿宫内窘迫、孕周、产时体重、分娩方式密切相关。早产儿、极低体重儿、产钳助产儿、臀位助产儿重度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P〈0.01)。结论:重视孕期保健,减少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出生,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加强产程监护,提高助产和复苏技术是降低新生儿窒息率的关键。
金德华陈明骥胡怡苹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出生体重分娩方式
不同剂量纳络酮治疗新生儿窒息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纳络酮对新生儿窒息的治疗作用。方法:根据采用纳络酮的不同剂量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Ⅰ组(0.02mg/kg),治疗Ⅱ组(0.05mg/kg),治疗Ⅲ组(0.1mg/kg)和治疗Ⅳ组(0.2mg/kg),应用新生儿中心监护系统监测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HIE发生率,同时观察患儿的意识状态、原始反射和肌张力恢复情况。结果:Ⅲ组、Ⅳ组惊厥或频繁惊厥、机械通气以及发生HIE的例数均低于Ⅰ组、Ⅱ组,Ⅲ组、Ⅳ组意识状态、原始反射、肌张力恢复时间均较Ⅰ组、Ⅱ组短,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早期足量纳络酮干预疗效确定,且副作用小,安全可靠。剂量以0.1mg/kg为佳。
李顺品温沙洛金德华蒋惠珍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纳络酮缺氧缺血性脑病
攀枝花市小儿麻疹276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通过对276例小儿麻疹的临床分析,探讨其流行特点,为制定麻疹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攀枝花市近3年住院的小儿麻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攀枝花市麻疹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冬春季为高发季节,小婴儿及学龄儿童发病率明显上升,外来流动人口发病多,广泛散发与局部爆发并存,2007年局部有爆发趋势。结论:应加强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保证接种质量、提高免疫成功率是控制麻疹的重要环节。建立有力的监测系统,加强民族区域及流动人口管理,杜绝免疫空白和无效接种,提高免疫覆盖率,是预防、控制和消除麻疹的有效措施。
金德华李顺品叶光荣
关键词:麻疹预防接种流行病学
EBV-DNA、SAA/PCT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讨EB病毒DNA(EBV-DNA)载量、淀粉样蛋白A(SAA)与降钙素原(PCT)比值(SAA/PCT)诊断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价值。方法选取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IM患儿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8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EBV-DNA载量、血清SAA、PCT水平及SAA/PCT,分析EBV-DNA载量、SAA/PCT对IM的交互作用以及对IM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外周血EBV-DNA载量、血清SAA水平及SAA/PCT高于对照组,PC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外周血EBV-DNA载量与血清SAA水平、SAA/PCT呈正相关(r=0.709、0.718,均P<0.001);EBV-DNA载量高水平与SAA/PCT高水平在IM中呈正向交互作用(P<0.05);EBV-DNA载量、SAA/PCT联合诊断IM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9,大于二者单独诊断(P<0.05)。结论外周血EBV-DNA载量与血清SAA/PCT联合检测对小儿IM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陈志国章波邓良兵金德华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淀粉样蛋白A
川崎病8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诊治特点。方法对我科近十年住院的8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川崎病近5年发病率是前5年发病率的1.83倍(53/29),而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下降,5岁以下患儿占90.2%(74/82),出现再发3例,有3例静脉用丙种球蛋白非敏感型川崎病,而且非典型川崎病9例,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后有效的降低了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3例静脉用丙种球蛋白非敏感型川崎病使用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有明显疗效。结论川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利用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诊断中的作用,加强对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治,减少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对静脉用丙种球蛋白非敏感型川崎病应用激素治疗有明显疗效。
朱燕金德华
关键词:川崎病静脉丙种球蛋白冠状动脉瘤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呕吐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对新生儿呕吐的疗效。方法将50例有呕吐表现并除外胃肠道先天性畸形的新生儿随机选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方法(洗胃,上半身抬高30度,并右侧卧位,补液及补充vitB6)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3-5mg/kg/d,采用输液泵缓慢静脉滴注,连用3-5天。结果治疗组患儿的呕吐控制、奶量完成情况及体重增加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呕吐疗效明显,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朱燕金德华
关键词:新生儿红霉素呕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