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烟朦

作品数:44 被引量:151H指数:8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语言文字
  • 8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3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7篇英译
  • 15篇翻译
  • 14篇《天工开物》
  • 12篇译本
  • 8篇英译本
  • 7篇典籍英译
  • 7篇译者
  • 6篇文学
  • 6篇红楼
  • 6篇红楼梦
  • 6篇《红楼梦》
  • 5篇译史
  • 4篇译介
  • 4篇文本
  • 4篇翻译策略
  • 4篇副文本
  • 3篇修辞
  • 3篇英译研究
  • 3篇威妥玛
  • 2篇译文

机构

  • 43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作者

  • 43篇王烟朦
  • 18篇许明武
  • 4篇梁林歆
  • 4篇李菁
  • 3篇孙显斌
  • 1篇王海燕
  • 1篇王义静
  • 1篇刘迎春

传媒

  • 5篇中国翻译
  • 3篇红楼梦学刊
  • 2篇中国科技翻译
  • 2篇自然辩证法通...
  • 2篇图书馆论坛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上海翻译(中...
  • 2篇西安外国语大...
  • 2篇外国语文研究
  • 2篇翻译研究与教...
  • 1篇外语学刊
  • 1篇语言与翻译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外语与翻译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外国语言文学
  • 1篇中国外语
  • 1篇中国科技术语

年份

  • 3篇2025
  • 6篇2024
  • 3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科技典籍英译研究(1997—2016):成绩、问题与建议被引量:39
2017年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典籍有效承载着中华民族昔日科学成就及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科技典籍的英译也是国人从"文化自知"走向"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鉴于此,本文统计1997—2016年间有关科技典籍英译的研究论文,展示发文概况、考察文本、研究主题和理论视角,进而反思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本文旨在推动"一带一路"背景下科技典籍英译的深入研究,促进科技典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许明武王烟朦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软实力
社会符号学视阈下霍译《葬花吟》言内意义的再现——以修辞的翻译为例被引量:2
2015年
采用"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以双关、典故和重复三种修辞的翻译为例,探讨了《葬花吟》霍译本中言内意义及相应功能的再现。分析表明,英汉两种语言符号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言内意义及相应功能在翻译过程中的流失。因此,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言内意义的转换,尤其是修辞的再现。
李菁王烟朦
关键词:《葬花吟》修辞言内意义社会符号学
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新里程—《翻译质量评估:过去和现在》评述被引量:8
2015年
《翻译质量评估:过去和现在》是朱莉安·豪斯在翻译质量评估研究领域推出的又一扛鼎之作。书中厘清了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回顾了豪斯模式的演变,并借鉴跨文化交际、语料库、认知-心理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再次对原有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进行扩充与优化,使更新后的模式兼具综合性与跨学科性。豪斯的这部新著在促进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和丰富译学理论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李菁王烟朦
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译学理论
基于《天工开物》英译本的科技典籍重译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1948年至2011年的半个多世纪中,先后出现李乔苹、任以都和孙守全夫妇及大中华文库等《天工开物》英文节译本和全译本。译本各具特色,有力地向世界传播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文章辨析"重译"的名称和内涵,并肯定科技典籍重译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重点以李乔苹英译《天工开物》实践为例,探讨其重译《天工开物》的社会、历史和个人因素。
许明武王烟朦
关键词:《天工开物》重译
知识翻译史视域下吴鲁强《抱朴子内篇》英译探微
2025年
知识翻译史聚焦于知识发展中的翻译,糅合了翻译的内部史与外部史。本文从这一视角探析了近代化学史家吴鲁强对《抱朴子内篇》中地方性炼丹术知识的跨语际加工、重构和传播,旨在促进中国古代化学史的国际传播,并秉承求真之态度来考校底本,注重保留科学史料的文化异质性和平衡西方读者的阅读期待。吴鲁强的翻译行为在中国科学翻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助推了国际上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学科史研究。见微知著,知识翻译史路径的中国古代科技文献英译史研究理应受到重视,从而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揭示中国科学知识翻译的世界性意义。
王烟朦
关键词:《抱朴子内篇》
伊博恩英译《救荒本草》中植物文化术语的识解效度研究
2025年
中国古代植物学经典《救荒本草》中的术语是文化身份鲜明和认知抽象度高的概念符号。在翻译书中的植物文化术语时,英国药物学家伊博恩增加的语境信息有利于精准识解,但措辞聚焦于科学知识和突显纪实性,并按照西方读者的阅读期待转换认知视角,实则让他们获得了迥异于源语的体验效果。这既源于汉英语言文化的不可通约性,又服务于伊博恩的救荒人道主义国际立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传统植物文化术语的翻译要努力以认知等效为原则,从而促进中国古代科学史的同情理解。
王烟朦
关键词:《救荒本草》
论《红楼梦》威妥玛英译文的文学性取向被引量:2
2021年
新发现的手稿“1881年务谨顺《〈红楼梦〉英译笔记》”抄写了近代英国驻华外交官兼汉学家威妥玛的《红楼梦》英译本片段。本文参照与威氏译本年代相近的乔利英译本和饮誉《红楼梦》译坛的霍克斯英译本,从叙述视角、情节构造和言语修辞等陌生化创作策略的翻译,比较了威妥玛英译文手稿的文学性。较之注重文学思维和译文独立审美价值的霍克斯,乔利将小说作为中文学习材料而讲究原文形式结构的对等移植,实际偏离了原语诗学和受众的审美期待。威妥玛的翻译亦未能超脱19世纪将《红楼梦》作为语言学习素材的历史主题,陌生化效果不如有悖英语规范的乔利译文明显,但整体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使晚清在华殖民圈的外国人士得以首次全面领略《红楼梦》文学主题的陌生化。在《红楼梦》翻译研究和红学领域,威妥玛英译本的成就和地位应当被重新审视。
王烟朦许明武
关键词:《红楼梦》威妥玛陌生化
葛浩文英译《呼兰河传》地理空间的再地方化
2024年
萧红《呼兰河传》既是地方性中国文学,又体现出中国文学的地域性。本文从翻译地理学视角探讨了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对《呼兰河传》文化地理空间的跨语际再现。葛浩文采取直译、淡化、释义法移植呼兰小城的地理景观,运用直译、简化法重塑原文地理感知,使用浓缩、直译法传达萧红的恋地情节,从而实现了呼兰小城地理空间的再地方化。本文亦思考了当下中国文学外译过程中地理空间元素乃至民族身份的传译。
王烟朦裴颖
关键词:《呼兰河传》
基于《天工开物》的中国古代文化类科技术语英译方法探究被引量:9
2022年
中国古代科技术语负载了鲜明的中华文化要素.本文以明末的科技典籍《天工开物》为例,剖析其中科技术语的文化特征,并比较和评析了任以都、孙守全英译本和李乔苹英译本对表层物质、中层制度和里层心理三个层次的文化类科技术语的翻译,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在英语语境中完全空缺和部分空缺的中国古代文化类科技术语有针对地使用直译、音译和多模态注释的翻译方法,以期为之科学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的跨语际移植以及中国科技文明国际化传播提供借鉴.
王烟朦
关键词:文化要素《天工开物》英译方法
跨学科视域下的中国科技典籍对外译介——访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显斌研究员被引量:4
2022年
中国科技典籍的对外翻译与传播已然是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学者是科技典籍外译的主力军之一,又是相关研究的助推者。但既有研究对科技典籍的认识存在不少分歧,与文史哲典籍翻译研究的区别不清,且重复性研究日趋明显。鉴于此,本文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显斌研究员进行访谈,向其求教科技典籍命名依据、基本特征以及对外译介问题。孙显斌研究员从科技史、古典文献学和典籍数字化视角,论述科技典籍之“名”与“实”有助于为相关翻译研究明确阵地范围,科技典籍对外译介观点为外语学者的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域外翻译和传播研究提供了“他者”视角的关照。
王烟朦孙显斌
关键词:跨学科科技史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