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营
-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 荧光竞争法研究全氟化合物与PPAR的结合作用
- <正>全氟有机化合物(PFCs)具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难降解、污染范围广、长距离迁移、生物积累性强等特点,近年来得到全球性关注,其中PFOS已被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黑名单。过氧化物酶体
- 张连营郭良宏
- 关键词:全氟化合物PPAR荧光偏振
- 文献传递
- 多溴联苯醚和全氟烷基酸的分子毒理机制研究被引量:15
- 2014年
- 多溴联苯醚(PBDEs)和全氟烷基酸(PFAAs)是两类使用量大、环境污染广泛、人体暴露严重的新型有机污染物,2009年已纳入《斯德哥尔摩公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名单,但其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并不明确.本文综述了本课题组近几年针对多溴联苯醚PBDEs和全氟烷基酸PFAAs的分子毒理机制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这两类污染物对甲状腺系统、雌激素系统和肝脏脂肪酸代谢系统干扰效应的分子机制研究.本文分别从分子、细胞和活体三个层面,研究了污染物与核受体的直接结合作用、结合后受体的构象变化、细胞内受体的转录活性、以及活体暴露后受体调控基因的表达变化,由此阐明了污染物通过与受体直接作用导致细胞和活体生物功能改变的分子机制.同时结合计算模拟,探讨了污染物生物效应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污染物的受体活性取决于它们与受体结合的空间构型,而其活性强度基本与二者的结合能力一致,主要受疏水作用和氢键的影响.此外,还通过研究污染物与天然配体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明确了各个污染物与转运蛋白的结合能力,探讨了其构效关系,并评估了污染物对天然配体在体内转运过程的潜在干扰效应.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提出了多层面、多靶点研究环境污染物分子毒理机制的新思路,建立和引进了研究污染物与生物靶分子相互作用的新方法,发现了PBDEs、PFAAs与TR、ER、PPARγ核受体结合的新模式,为深入了解这些污染物的分子毒理机制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和有效的研究手段.
- 任肖敏张连营郭良宏
-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溴联苯醚核受体转运蛋白
- 荧光竞争法研究PFCs与PPAR蛋白的相互作用
- 20世纪50年代,美国3M公司首次生产出全氟化合物(PFCs),PFCs因其优良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高表面活性及疏水疏油性能,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在工业及民用领域的应用增长迅速,尤其是典型的PFCs全氟辛酸(...
- 张连营任肖敏郭良宏
- 关键词:全氟化合物毒理试验
- PFCs与hL-FABP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 以具有NBD标记的脂肪酸为荧光标记探针,这些探针在水溶液中没有或只有很低的荧光信号,但是与hL-FABP结合进入蛋白的疏水空间后荧光信号明显增强。PFOA能够将脂肪酸探针从hL-FABP蛋白中竞争出来,从而可以得到PFO...
- 张连营任肖敏郭良宏
- 关键词:毒理学全氟化合物脂肪酸结合蛋白相互作用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