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春
- 作品数:37 被引量:171H指数:5
- 供职机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高粱叶夹角突变体LA1的表型鉴定与遗传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高粱叶夹角是指叶片与茎秆之间的夹角,高粱叶夹角大小直接影响叶面积指数,从而影响群体的光合效率,最终影响籽粒产量。适宜角度的叶夹角有利于塑造紧凑株型改善群体结构、提高光合效率和产量。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methylsulfone,EMS)诱变高粱测序品种BTX623,获得一个能够稳定遗传的高粱叶夹角变小的突变体。该突变体在幼苗期未出现明显的变化,在拔节期开始出现叶夹角变小、并伴随叶耳(叶片与叶鞘相接处的耳状或镰刀状的延伸物)周长变小和叶片变窄变短等性状,观察拔节期倒4叶叶耳石蜡切片结果表明:突变体植株倒4叶叶耳细胞体积变大,细胞层数变少。该突变体暂被命名为LA1(leafangle1)。抽穗开花期,LA1的各节位叶夹角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各节位的叶耳周长则呈现与叶夹角变化相反的趋势,说明该突变体植株的叶夹角大小与叶耳周长呈负相关且叶夹角的变化主要由叶耳周长变化引起的。遗传分析表明:LA1的叶夹角变小的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调控,突变基因定位于第1号染色体的z1s11e1和z1s11e14两个标记之间,其物理距离为70kb,该区间共包含12个注释基因,研究结果为LA1基因的克隆和解析高粱叶夹角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 李金红董爽李伟涵张丽霞陆晓春
- 关键词:高粱突变体基因定位
- 高粱子粒单宁含量和颜色QTL分析被引量:14
- 2017年
- 高粱在我国酿酒行业和农业结构调整中均有重要作用。子粒单宁含量和粒色是高粱两个重要的品质性状,但有关高粱子粒单宁和粒色分子遗传的报道还较少。本研究用白粒低单宁的BTx623与浅粉高单宁Rio两个品种为亲本,构建了含325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基因定位群体,开展高粱子粒单宁和粒色基因定位研究。筛选出118个SSR标记和8个INDEL亲本多态性标记用于定位群体株系的基因型检测,结合亲本和定位群体子粒单宁和粒色2年测定数据,采用QTL Ici Mapping 4.1软件中的完备区间作图法,对高粱子粒单宁和粒色2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3个与单宁含量相关和6个粒色相关的QTL位点。与单宁含量相关的QTL qTan4-1即为已克隆的Sb04g031730,另外检测到新的qTan1-1(txp11~txp279,贡献率1.29%)和qTan2-1(txp298~SB1292,贡献率1.28%),但2014年未检测到。控制粒色的6个QTL中,qGC1-1(贡献率1.00%和12.03%)在txp11~txp279之间;qGC1-2(贡献率2.64%和16.96%)在txp43~txp11之间;qGC1-3(2014年贡献率22.81%)在1d1A3~sam44127标记之间;qGC2-1(2014年贡献率1.00%)在txp72~txp298之间;qGC2-2(贡献率1.19%和3.66%)在txp298~SB1292之间;qGC6-1(2015年贡献率15.08%)在txp57~sam43683之间。本研究为高粱子粒单宁和粒色2个性状的精细定位、基因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奠定了基础。
- 白春明王春语王平朱振兴陆晓春
- 关键词:高粱粒色QTL
- 一种鉴别高粱单宁Tan1等位变异基因的分子标记的引物及鉴别方法和应用
- Tan1共有4种等位基因型,即Tan1、tan1‑a、tan1‑b和tan1‑c。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鉴别高粱单宁等位变异基因Tan1的方法,以引物Tan1‑BZF1和Tan1‑BZR1扩增高粱Tan1基因部分开放阅读框,P...
- 张丽霞陆晓春丛玲王春语王平朱振兴李丹李金红白春明
- 文献传递
- 一种鉴定高粱品种对高粱炭疽病抗性能力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鉴定高粱品种对高粱炭疽病抗性能力的方法。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鉴定高粱品种对高粱炭疽病抗性能力的方法。本发明的鉴定高粱品种对高粱炭疽病抗性能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测待鉴定高粱的基因组DN...
- 白春明陆晓春姜艳喜严洪冬谷宇吴振阳姜钰徐婧刘轶飞
- 22份中国高粱主产区品种重要农艺性状控制基因利用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育种是利用不同基因、不同等位基因的组合培育优良新品种的技术。在分子育种过程中,明确供体材料及被改良材料含有的不同功能单倍型基因是背景筛查重要内容。分析中国高粱主产区推广品种已经利用的不同单倍型功能基因对未来分子育种中基因的选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本研究通过对中国高粱主产区推广的部分高粱品种进行已知重要农艺性状控制基因,包括株高、开花时间、糯性、单宁含量、耐铝毒、籽粒易消化等相关重要基因的等位基因分析,通过重要的功能位点分型,揭示出不同高粱主产区推广品种携带的不同性状控制基因,分析不同基因利用情况,为下一步的分子育种提供有利的等位基因。[结果]中国高粱主产区的22份推广品种中,糯高粱大多携带糯性控制基因wxa,wxc等位基因是西南地方酿酒优质糯高粱青壳洋和红缨子所利用的基因;开花期调控基因Ma1和Ma6的突变型利用较为广泛,所有品种都不携带Ma2和Ma3基因的突变型;株高控制基因纯合dw2和dw3突变基因、杂合型DW1/dw1是测试品种中常用基因型;仅龙米粱1号携带纯合tan1-b单宁基因型,部分品种为杂合tan1-b基因型;支链淀粉酶SbPUL基因中,仅龙杂17携带纯合RA型基因,通杂136和赤杂109为杂合型GD/RA,其余品种均为GD型;耐铝毒基因SbMate基本没有被利用。[结论]本研究分析了中国高粱主产区部分推广品种重要农艺性状控制基因携带情况,为将来高粱分子育种中不同等位基因的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 朱振兴李丹张丽霞李金红陆晓春
- 关键词:糯性开花时间单宁含量高粱
- 高粱3 bp以上重复SSR标记开发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2025年
- 为实现高粱杂交种和优良种质资源的快速精准鉴定,对高粱不同品种和种质资源开展了分子育种工作。本研究利用26份高粱材料的重测序结果,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了单拷贝基因中不同位置的3 bp以上重复SSR标记4245对,随机选取均匀分布在10条染色体的标记1200对;经过初筛和复筛得到稳定性好、多态性高的SSR标记40对,同时利用这40对标记在43份高粱种质资源共扩增237个等位基因数,平均每个标记产生6.1个等位基因,开发的标记多态性信息(PIC)变异幅度为0.44~0.88,平均值为0.68;其基因的多样性指数为0.49~0.89,平均值0.72;最后再利用这些标记对94份高粱杂交种进行遗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其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75~0.98之间,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98时仍不能区分H46L和H47L,该结果表明二者亲本的遗传背景十分接近,而H41L与其他93个杂交种均未聚类在一起,则表明H41L与其他杂交种的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不仅为高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杂交种种子纯度鉴定提供实用性分子标记。
- 李金红张世睿董爽朱振兴张丽霞陆晓春
- 关键词:高粱SSR标记
- 高粱光敏色素A基因的克隆、蛋白结构与长短日照诱导表达模式
- 2020年
- 光敏色素是一类红光/远红光受体,对植物光形态建成、外部形态和生理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为明晰光敏色素A在调控高粱光形态建成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比较分析光温敏感程度不同的高粱品种Btx623、Rio、Tx430和LH645的PhyA基因序列和PHYA蛋白的保守结构域,利用qRT-PCR明确长短日照条件处理下PhyA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Btx623、Rio和Tx430之间PhyA基因序列存在非同义突变,LH645在PhyA基因的第7个外显子上插入了5 bp碱基序列;高粱PhyA蛋白中含有1个PAS-2结构域、1个GAF结构域、1个Phytochrome结构域、2个PAS结构域、1个组氨酸激酶A结构域和1个类似组氨酸激酶的ATP激酶结构;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PhyA蛋白明显聚为2大类,高粱PhyA、谷子PhyA和玉米PhyA1、PhyA2聚为一个亚类,相互间亲缘关系较近,与水稻PhyA同源性相对较远;在短日照(SD)条件下各时期PhyA基因转录水平变化显著,Rio PhyA基因转录水平较Btx623和Tx430变化明显,LH645 PhyA基因转录变化不显著,在长日照(LD)条件下Rio PhyA基因转录水平低于Btx623和Tx430,LH645 PhyA基因转录水平变化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PhyA受光周期诱导,推测其在高粱光形态建成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PhyA基因功能及其在调控高粱光形态建成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 王平王春语王春语丛玲丛玲
- Yellow Seed 2基因及其Indel标记的引物对在控制高粱黄色籽粒性状中的应用
- 本发明属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Yellow Seed2基因及其Indel标记的引物对在控制高粱黄色籽粒性状中的应用,公开了控制高粱粒色性状的Yellowseed2基因序列,首先观察籽粒颜色变化,进一步进行...
- 李金红陆晓春朱振兴 高桎鑫王平王春语 李政军 刚爽丛玲李丹白春明张丽霞 谷雨 曲匡正
- 一个高粱直立叶突变体的表型鉴定和遗传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直立叶是构建合理株型和培育密植化栽培品种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高粱BTX623,获得一株可以稳定遗传的直立叶突变体,暂命名el(erect leaf)。该突变体叶片从6叶期开始出现直立性状,直至整个生育期叶片均呈直立状态。抽穗期突变体el植株倒1叶至倒7叶各节位叶长极显著缩短,叶片宽度也显著变窄;各节位叶夹角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各节位叶枕长(除倒1叶叶枕未形成)和叶耳周长呈现与之相反的趋势。在成熟期,突变体el植株的株高、粒长、粒宽、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穗长、每穗粒数和生育期差异极显著。遗传学分析表明:F2分离群体野生表型和突变表型符合3∶1分离比,说明直立叶是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隐性性状。石蜡切片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el的突变性状是由于叶耳细胞的数量增加和叶耳小维管束数量增加引起的。该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定位、克隆突变基因奠定基础,也为解析高粱叶片直立变化机制及密植化栽培品种的选育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支撑。
- 董爽陆晓春李金红韩俊艳
- 关键词:高粱表型鉴定
- 高粱生物育种进展与展望被引量:8
- 2022年
- 高粱作为全球第五大粮食作物,对世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粮食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随着粮食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革,与大宗粮食作物相比,高粱和谷子等杂粮具有特殊利用价值和地位,仍无法完全替代。高粱具有抗旱、耐涝和耐盐等特性,具有不与主粮争地的优势。发展高粱等杂粮对改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构建粮食强国,保障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育种是保障我国种业安全和提升种业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将概述高粱生产和消费、品种更替、种质资源、育种技术和生物育种基础等方面进展,针对高粱生物育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期望为我国高粱生物育种基础与种业研发规划、方针和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撑。
- 朱振兴张丽霞李金红白春明陆晓春
- 关键词:高粱生物育种种业转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