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发明

作品数:12 被引量:43H指数:5
供职机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5篇系统性红斑
  • 5篇系统性红斑狼...
  • 5篇狼疮
  • 5篇红斑
  • 5篇红斑狼疮
  • 3篇动脉僵硬
  • 3篇动脉僵硬度
  • 3篇系统性红斑狼...
  • 3篇僵硬度
  • 3篇红斑狼疮患者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心动过速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病
  • 1篇药物

机构

  • 6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国家食品药品...
  • 1篇北京医院
  • 1篇青岛市黄岛区...

作者

  • 7篇丁发明
  • 6篇张抒扬
  • 3篇叶益聪
  • 2篇李梦涛
  • 2篇王迁
  • 1篇曾小峰
  • 1篇徐东
  • 1篇杨絮飞
  • 1篇张磊楠

传媒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国药物警戒
  • 1篇协和医学杂志
  • 1篇第二十五届长...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及诊治被引量:14
2016年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内科常见危重症,其首要病因是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heart disease,CAHD).近年来,非冠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导致的AMI逐渐得到关注.从影像学角度,非冠脉粥样硬化性AMI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1) AMI诊断明确,冠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冠脉无阻塞.这种情况被称为非阻塞性冠脉粥样硬化性AMI,发病率为5% -25%,年轻人及女性多见(18% -35%)。
丁发明张磊楠张抒扬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心肌梗死病因AMI诊断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治非阻塞性
致QT间期延长药物使用风险管理的初步探讨及启示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介绍美国用于致QT间期延长药物临床使用决策的重要工具-CredibleMeds网站信息,为我国上市后药物风险管理和安全使用提供借鉴。方法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在概述diLQTS机制和导致Td P危险因素基础上,对基于CredibleMeds网站的药物危险分类、药物风险管理策略进行介绍。结果美国FDA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倡议由独立的教育与研究机构建设成立致QT间期延长药物风险管理平台,提高了安全性信息使用和风险管理效率。结论我国可参考美国药物风险管理经验,提高致QT间期延长药物风险管理能力。
丁发明张新丽王琼尹茂山
关键词: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风险管理
系统性红斑狼疮加速增龄性动脉僵硬度的升高
目的:临床工作者关注SLE本身的同时,常常忽视合并动脉硬化的早期防治,这与现有SLE研究队列每年绝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数目较低及早期动脉硬化替代指标数据匮乏相关.因此本研究拟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与同年龄健康人群...
丁发明张抒扬
绝经期前后不同因素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动脉僵硬度
丁发明叶益聪李梦涛王迁张抒扬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动脉僵硬度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动脉僵硬度,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共纳入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的SLE患者135例.利用动脉僵硬度检测仪测定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同时采集心血管相关的传统危险因素以及SLE相关因素.利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动脉僵硬度增高的SLE患者其年龄、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平均动脉压和糖化血红蛋白与动脉僵硬度正常的SLE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僵硬度增高的SLE患者其肌酐清除率低于动脉僵硬度正常的SLE患者,病程和羟氯喹使用疗程长于动脉僵硬度正常的SLE患者(P均<0.05),静脉使用环磷酰胺的比例高于动脉僵硬度正常的SLE患者[OR =3.04,95% CI:1.230 -7.514,P=0.013].(2)对上述混淆因素进行调整后,年龄[OR=4.56,95% CI:1.863 - 11.130,P=0.000]、平均动脉压[OR=1.12,95%CI:1.055-1.196,P=0.000]、SLE病程[OR=1.20,95% CI:1.050 -1.367,P =0.007]以及静脉使用环磷酰胺比例[OR=2.86,95% CI:1.364 -5.979,P=0.005]是SLE患者动脉僵硬度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及SLE特异性相关因素均与SLE患者动脉僵硬度增高相关.
丁发明叶益聪李梦涛王迁徐东曾小峰张抒扬
关键词:动脉硬化
年轻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脉搏波传导速度关系的研究
杨絮飞丁发明叶益聪张抒扬
高密度脂蛋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
2017年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严重影响人类特别是育龄期女性的身心健康,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女性患病率为113/100000[1].随着治疗手段的提高,SLE患者从早期的4年生存率不足50%,提高到目前的15年生存率超过80%[2];伴随生存期的延长,心脑血管疾病成为SLE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3].炎性假说是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4],SLE是炎性疾病的经典模型,其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未明.
丁发明张抒扬
关键词:高密度脂蛋白系统性红斑狼疮动脉粥样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