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洋
- 作品数:18 被引量:3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海军总医院创新培育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基于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IAS患者1年的疗效观察
- 李媛邱峰戚晓昆边洋刘建国
- 家族性正常钾性周期性瘫痪和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薄胼胝体共存一家系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遗传学特点
- 雷宇新边洋韩晓琛姚生戚晓昆
- 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年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观察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I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旨在为症状性IAS患者的药物治疗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影像及经颅多普勒检查证实大脑中动脉M1段存在重度管腔狭窄患者40例,在给予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20例。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百分比变化、动脉斑块变化情况、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依从性。结果随访1年,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百分比变化、动脉斑块变化以及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吡格雷组有1例(5%)出现不良反应,阿司匹林组有7例(35%)出现不良反应,氯吡格雷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6,P<0.05)。氯吡格雷组有2例(10%)停药,阿司匹林组有8例(40%)停药,氯吡格雷组服药依从性高于阿司匹林组。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依从性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5)。结论针对IAS患者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均可作为卒中二级预防首选用药,但对于依从性较差或既往有胃肠道溃疡病史的患者,优先选择氯吡格雷。
- 李媛边洋刘建国戚晓昆王占军王玮邱峰
-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 脊髓痨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 王晓风边洋邱峰
-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2家系患者的临床、影像及基因改变特点
- 边洋王帅韩晓琛姚生刘建国戚晓昆
-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2家系患者的临床、影像及基因改变特点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2个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FI)家系患者的临床、影像及基因改变特点。方法收集2014、2017年在海军总医院就诊的2个FFI家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对先证者行视频脑电及头影像学检查,脑脊液14-3-3蛋白及朊蛋白基因(PRNP)测定。结果2个家系共6例患者,男5例,女1例。家系1起病年龄分别为47、60岁;家系2起病年龄分别为46、58、58、60岁。家系1的2例患者死亡总病程约6个月;家系2的患者病程均超过12个月,仍存活。家系1患者诱发因素为惊吓,后出现睡眠障碍、精神行为异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家系2的患者无明显诱因,以记忆力下降、睡眠减少起病,后出现运动障碍症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不突出。影像检查2例先证者示全脑轻度萎缩,未见彩带症;视频脑电未发现周期性三相波;2例先证者脑脊液14-3-3蛋白均阳性;PRNP基因均为D178N-129MM型;所有患者均给予传统镇静药或抗焦虑抑郁药,疗效不佳。结论睡眠紊乱伴精神行为异常是FFI主要的临床表现;FFI在家系内部不同个体间临床表现相似,而在不同的家系间有明显的临床变异性;影像学表现为全脑轻度萎缩,无彩带征;脑脊液14-3-3蛋白阳性;PRNP基因均为D178N-129MM型;视频脑电未发现周期性三相波;传统镇静药或抗焦虑抑郁药对其疗效不佳。
- 边洋王帅韩晓琛姚生刘建国戚晓昆
- 关键词:失眠症神经影像学
- 脑动脉夹层3例的临床、影像及治疗后转归分析
- 边洋韩晓琛姚生戚晓昆邱峰
- 脑动脉夹层致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及影像特点分析(附6例报告)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分析脑动脉夹层致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及神经疑难病会诊中心诊治的6例脑动脉夹层引发的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结果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5~57岁,平均43岁。6例均无动脉粥样硬化常见危险因素,3例发病前有明确颈部受外力的诱因。6例首发症状均为头颈部疼痛;5例后循环受累,均有头晕症状。动脉夹层居颈内动脉颈段1例、椎动脉V2段1例、V3段和V4段各2例。2例MRI示椎动脉壁内血肿,1例颈动脉超声见管腔内内膜片。4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示动脉局限性狭窄或闭塞、血栓形成。5例予以双联抗血小板聚集,1例予以抗凝治疗。2例小脑梗死、1例颈动脉夹层及1例延髓内侧梗死预后较好,无明显后遗症状;2例延髓背外侧梗死患者均遗留偏身感觉障碍。结论脑动脉夹层所致脑梗死发病年龄较轻,多无常见脑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外力是其发生的重要诱因。缺血性脑卒中伴患侧头颈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早期诊断有助于识别风险,给予合理的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
- 边洋韩晓琛姚生戚晓昆邱峰
- 关键词:脑动脉夹层缺血性卒中头晕
- MELAS综合征并发急腹症手术2例分析
- 目的 报道线粒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myopathy,encephalopathy,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MELAS)综合...
- 姚生边洋韩晓琛刘建国戚晓昆
- 关键词:MELAS急腹症手术
- ABCD1基因新突变致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一家系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总结ABCD1基因新突变导致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1例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方法详细收集该患者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先证者行左侧顶叶立体定向脑组织病理检查;先证者及其父母、弟弟行ABCD1基因筛查。结果先证者:(1)男性,11岁,少年起病,早期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本次卒中样发作起病,主要表现为突发喷射性呕吐伴低热,后出现言语含糊、右侧肢体偏瘫、头痛及视力下降。(2)血皮质醇降低,超长链脂肪酸增高。(3)头颅MRI示颞顶枕叶及胼胝体非对称性病灶,左侧为著。(4)左侧顶叶病变脑活检病理可见正常白质结构消失,髓鞘片状脱失,轴索大部分缺失及反应性星形细胞增生;小血管周围可见以T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淋巴套。(5)先证者ABCD1基因c.1493-1496del的核苷酸半合子变异,其母亲ABCD1基因c.1493-1496del的核苷酸杂合变异,其父亲和弟弟未发现ABCD1基因变异。结论 ABCD1基因c.1493-1496del新突变可导致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该新发突变基因可能导致较独特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病理特点表现为小血管周围淋巴套样炎细胞浸润及髓鞘片状脱失。
- 赵丽涛雷宇新边洋姚生邱峰戚晓昆
- 关键词: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