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康梅

作品数:10 被引量:150H指数:5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3篇血管
  • 3篇血性
  • 3篇腔隙
  • 3篇腔隙性
  • 3篇腔隙性脑梗死
  • 3篇缺血
  • 3篇卒中
  • 3篇疗效
  • 3篇疗效观察
  • 2篇丁苯
  • 2篇丁苯酞
  • 2篇认知功能障碍
  • 2篇脑卒中
  • 2篇急性
  • 2篇胶囊
  • 2篇苯酞
  • 1篇丁苯酞注射液

机构

  • 7篇石家庄市第一...

作者

  • 7篇陆连生
  • 7篇卢海丽
  • 7篇宋巧
  • 7篇陈娜
  • 7篇康梅
  • 6篇史万英
  • 5篇李虹
  • 5篇王聪杰
  • 4篇杨香敏
  • 4篇张斌
  • 4篇吕晓培
  • 4篇李婧
  • 1篇李玉萍

传媒

  • 5篇河北医药
  • 1篇疑难病杂志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脑微血管病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陈娜陆连生宋巧杨香敏史万英卢海丽康梅
观察了小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应用前列地尔科后其临床疗效、hs-CRP、血黏度、微循环变化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改变。同时观察口服通心络胶囊改善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MMSE)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药物治疗
不同疗程的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及炎性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5
2017年
目的探讨丁苯酞的应用疗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0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丁苯肽注射液14 d的基础上继续口服丁苯酞胶囊2周治疗,观察组在应用丁苯肽注射液14 d的基础上继续口服丁苯酞胶囊3个月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效果、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及炎性因子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和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较治疗前2组hsCRP、PTX-3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变化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丁苯酞疗程长的患者神经功能损失恢复好、预后好,值得推广使用。
李虹陈娜陆连生李婧张斌王聪杰宋巧康梅卢海丽
关键词:丁苯酞
脑微血管病变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的相关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小血管病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的相关分析。方法收集确诊的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114例作为观察对象,同期114例非小血管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的发病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观察组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血同型半胱氨酸、吸烟、酗酒等因素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血管病变导致的脑梗死患者中临床表现有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患者明显较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酗酒是引起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缺血性小血管病变多为腔隙性脑梗死,在临床上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血管性痴呆的患者较多,故控制上述危险因素是降低脑小血管病发病率及预防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手段。
陈娜陆连生宋巧康梅卢海丽杨香敏张斌李虹李婧王聪杰吕晓培史万英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
通心络胶囊辅治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辅治腔隙性脑梗死(LI)合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LI合并VCI患者6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治疗组各34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通心络胶囊3粒口服,每天3次,疗程均为4个月,比较2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纤维蛋白原(Fg)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MMSE评分、ADL评分、Fg及血液流变学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MMSE评分、ADL评分、Fg及还原黏度高切、还原黏度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而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5例(14.7%),对照组发生3例(8.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不但可改善LI合并VCI患者的认知功能,而且可改善患者Fg、血液流变学,对LI合并VCI患者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陈娜陆连生宋巧康梅卢海丽史万英李玉萍
关键词: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通心络胶囊
奥拉西坦治疗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疗效观察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观察奥拉西坦胶囊对腔隙性脑梗死(LI)合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VD)患者疗效观察,旨在探讨奥拉西坦对LI合并VD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 LI合并VD患者12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治疗组服用奥拉西坦胶囊,对照组服用尼莫地平,2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其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总分、各亚项得分的改变。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治疗前后MMSE、ADL及Mo CA总分、各亚项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MMSE评分、ADL评分、Mo CA总分、各亚项得分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结论奥拉西坦胶囊可改善LI合并VD患者的认知功能,副作用小,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陈娜陆连生吕晓培张斌李虹王聪杰康梅宋巧杨香敏卢海丽史万英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奥拉西坦胶囊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同时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6
2017年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同时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接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按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研究组联合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不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后NIHSS评分、ADL评分分别为94.12%、(2.4±1.3)分、(57.2±6.6)分,对照组分别为80.39%、(5.5±1.7)分、(52.3±10.1)分,研究组疗效、NIHSS评分、ADL评分均较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49%、2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丁苯酞注射溶液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和良好安全性,推荐使用。
陈娜李虹陆连生李婧王聪杰康梅宋巧吕晓培卢海丽史万英
关键词:丁苯酞注射液
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及CT、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12例经临床、CT、MRI诊断明确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CT和MRI影像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冠心病、高脂血症、年龄、吸烟、饮酒等。临床表现以纯运动性轻偏瘫22例、纯感觉性卒中2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18例、感觉运动混合型14例多见。影像学MRI检出364个低密灶,CT检出124个低密度灶,CT和MRI上病灶部位多在基底节区、丘脑、脑干(78例),放射冠、半卵园中心(21例),额叶、顶叶(14例),小脑(3例),单发(58例),多发(54例),大小多在5-15 mm。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是腔隙性脑梗死主要发病因素。腔隙性脑梗死多发于基底节区、丘脑、脑桥,MRI是目前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最佳检查方法。早期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可以有效预防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
陈娜陆连生李虹张斌卢海丽李婧王聪杰吕晓培杨香敏康梅宋巧史万英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CTMRI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