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静波
- 作品数:29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活检免疫标记的研究进展
- 2008年
- 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活检标本能够全面地了解骨髓病态特点,弥补骨髓涂片的不足。随着许多抗体能在石蜡切片上标记,加上抗原修复方法的改进,免疫组织化学已广泛应用于骨髓活检标本。这些特异性抗体不仅能确认微小残留病灶的存在,而且对确定骨髓中的微小浸润病灶极为重要,对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及预后的判断有着积极的意义。该文就可作为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活检免疫标记的特异性抗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邵静波蒋慧
- 关键词:白血病骨髓检查免疫组织化学
- 儿童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疗效探讨(附45例病例资料)
- 廖雪莲蒋慧邵静波杨静薇李红朱嘉莳胡璐萍
- Haplo-cord后置模式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比较是否辅助第三方脐带血在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3年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明确诊断为重型或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并接受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3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患儿接受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第三方脐血移植(Haplo-cord HSCT),17例接受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均采用清髓性预处理方案:氟达拉滨(Flu)/白消安(Bu)/环磷酰胺(Cy)+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rabbit anti-human hymocyte globulin,r-ATG)。结果Haplo-cord组21例患儿均获得造血重建,其中2例发生继发性植入失败。Haplo组中1例患儿原发性植入失败,1例继发性植入失败。Haplo-cord组和Haplo组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12(10,19)和11(10,16)d(P=0.630),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16(12,32)和16(13,24)d(P=0.461)。Haplo-cord组和Haplo组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Ⅲ-Ⅳ度aGVHD、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cGVH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3.8±9.3)%比(25±10.8)%,P=0.770]、[(9.5±6.4)%比(18.7±9.8)%,P=0.374]、[(14.3±7.6)%比(33±12.2)%,P=0.226]。两组患儿3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失败生存率(failure free survival,FFS)、无GVHD/无失败生存率(GVHD-free and failure-free survival,GFFS)分别为[(95.2±4.6)%比(85.6±9.7)%,P=0.405]、[(83.5±8.9)%比(82.4±9.2)%,P=0.642]、[(81±8.6)%比(52.9±12.1)%,P=0.046]。基于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的STR-PCR嵌合检测提示移植后获得造血重建的患儿均为完全单倍体供者嵌合。我们发现Haplo-cord后置模式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获得更高的GFFS。结论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方面植入率高,疗效确切,辅助输注脐血可能提高移植的总体疗效。
- 付盼焦瑒瑒刘青邹冰张娜邵静波陈凯蒋慧
- 关键词:脐带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儿童
-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2年
-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约50%的患者在确诊前已发生广泛转移,可转移至骨髓、骨、淋巴结、眼眶、肝脏和皮肤等部位,骨髓是NB最常见的转移及复发部位。NB患儿一旦发生转移或复发,其生存率会明显降低。NB骨髓转移的机制尚未阐明,肿瘤细胞的耐药性、骨髓微环境的相互作用、细胞信号通路的调控等,可能对肿瘤细胞的骨髓转移起到重要调节作用。该文对NB骨髓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更好地理解NB与骨髓微环境之间的作用机制,为患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 王李慧(综述)邵静波
- 关键词:儿童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癌症干细胞骨髓微环境信号通路
- MLL-AF10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特征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MLL-AF10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初诊MLL-AF10融合基因阳性儿童AML的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总结该类型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测、临床及预后特征。结果5例患儿中贫血4例、肝大4例、脾大2例,2例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1例患儿白细胞计数降低、2例患儿白细胞计数正常。5例患儿FAB分型结果为AML-M41例、AML-M53例、AML-M71例。5例患儿免疫分型结果为CD33、HLA-DR阳性5例,CD19、CD34阳性3例,CD7、CD15、CD38、CD56、CD64、CD123、cCD79a、MPO阳性2例,CD11b、CD13、CD117、cCD41、CD61阳性1例。5例患儿染色体核型分析1例为11号染色体插入结构异常、1例为4号和12号染色体结构异常伴4号染色体数目异常、3例为正常核型。5例患儿MLL-AF10融合基因均为阳性;4例行基因突变检测的患儿中,ASXL1基因突变1例,余3例均未检测出AML相关基因突变。除1例确诊后放弃治疗外,在该院住院治疗的4例患儿经诱导和巩固化疗后完全缓解率为100%。1例经化疗后目前持续完全缓解,总生存期(OS)为49个月;3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其中1例移植术后2个月白血病髓内和髓外复发放弃治疗、2例移植术后目前均持续完全缓解(OS分别为54个月和47个月)。结论MLL-AF10融合基因阳性儿童AML具有独特分子学特征,FAB分型以AML-M5多见,免疫表型可伴有淋巴细胞抗原表达,起病时MLL-AF10拷贝数低、白细胞计数常增高,可伴肝、脾大,常规化疗缓解率高,但易复发,预后差。检测MLL-AF10融合基因有助于此类型疾病的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 柳敏孙恒娟杜成坎郑月陈小倩邵静波翁文浩
- 关键词:融合基因儿童FAB分型
- TGF-β1诱导神经母细胞瘤上皮-间质转化及其机制探讨
- 神经母细胞瘤是小儿最常见的颅外恶性实体肿瘤,因发病隐匿,就诊时多为中晚期,恶性程度高。尽管对晚期肿瘤采用了高强度的综合治疗,但其长期无病生存率仍不足30%。肿瘤的转移是导致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上皮-间质转化(...
- 邵静波
-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上皮-间质转化
- 文献传递
- 儿童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疗效探讨(附45例分析)
-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histiocytosis,LCH)病例资料,按照2009年国际组织细胞协会《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评估与治疗指南》作为评估标准,探...
- 廖雪莲蒋慧邵静波杨静薇李红朱嘉莳胡璐萍
- 关键词: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儿童化疗预后
- 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单中心10年随访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临床表现、长期生存情况,并评价预后。方法病例总结。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T-ALL患儿43例临床资料,根据CCCG-ALL方案进行分层治疗,分析初诊时情况、早期治疗反应、诱导缓解情况与预后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生存率,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元Cox回归模型分析多因素对患儿长期生存的影响。结果T-ALL占本院同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总收治数的9.5%(43/451)。43例T-ALL发病时中位年龄7岁(1~13岁),14/43例(32.6%)患儿合并纵隔增宽,8/43例(18.6%)患儿合并纵隔巨大占位,4/43例(9.3%)初诊免疫表型为早期前体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TP-ALL)。43例患儿按照CCCG-ALL中高危组方案进行治疗,33例患儿获得持续缓解(76.7%),5例死亡,5例复发,截至2024年9月30日,中位随访时间62个月(1~170个月),10年无事件生存率为(80.2±6.4)%,10年总生存率为(86.6±5.8)%。5例复发患儿的中位复发时间为28个月(7~58个月),10年累积复发率为(13.7±5.8)%。比较43例T-ALL患儿初诊时临床特征、诱导缓解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年龄≥10岁、初诊时非中枢神经系统1级状态、ETP-ALL、存在染色体数目结构异常、诱导治疗第19天骨髓非M1状态、诱导治疗第19天微小残留病灶(MRD)≥1%、诱导治疗第46/55天MRD≥0.01%的长期生存情况更差(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10岁、ETP-ALL、染色体数目结构异常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45、0.030、0.021)。结论T-ALL患儿采用CCCG-ALL方案总体疗效佳,年龄≥10岁、染色体数目结构异常、ETP-ALL、初诊脑脊液非中枢神经系统1级、早期缓解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复发后再治疗是T-ALL患儿治疗的难点。
- 朱嘉莳王丹邵静波张娜陈凯王真李红蒋慧
- 关键词:白血病T细胞预后儿童
- 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 2025年
-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小板破坏增加和血小板生成受损引起的孤立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虽然多数患者预后相对良好,然而仍有10%~20%的儿童患者,以及高达75%的成人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hronic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CITP)。该类患者对多种治疗手段的效果均不明显,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当前,CITP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在内的一线疗法,以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TPO-RA)、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免疫抑制剂和脾切除等二线疗法。近年来,随着对CITP研究的深入,一些新型生物药物和免疫疗法,例如Fcγ受体(Fcγreceptor,FcγR)信号转导抑制剂、新生儿Fc受体抑制剂、补体抑制剂、免疫细胞靶向治疗、血小板去唾液酸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以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等,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潜力。新型疗法通过针对CITP发病机制的不同环节进行干预,旨在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选择。该文就CITP的发病机制、二线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黄周轩邵静波
- 关键词: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免疫抑制剂
- 微小残留病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意义和价值探讨
- 目的和意义: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恶性血液肿瘤疾病,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治愈率接近80%。目前...
- 邵静波
- 关键词:儿童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骨髓病理流式细胞技术预后评估复发预测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