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5篇肺动脉
  • 5篇肺动脉高压
  • 2篇血管
  • 2篇病理生理
  • 1篇心室
  • 1篇心室功能
  • 1篇心室功能障碍
  • 1篇血管活性
  • 1篇血管活性物质
  • 1篇血管疾病
  • 1篇血管阻力
  • 1篇血液动力
  • 1篇血液动力学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发病机制
  • 1篇液动
  • 1篇抑制剂
  • 1篇诊疗
  • 1篇诊疗技术

机构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沈阳军区总医...
  • 1篇浙江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5篇何建国
  • 5篇卢献灵
  • 2篇沈节艳
  • 2篇倪新海
  • 2篇周达新
  • 2篇顾晴
  • 2篇单广良
  • 2篇柳志红
  • 2篇赵智慧
  • 2篇程显声
  • 1篇张维君
  • 1篇李梦涛
  • 1篇田红艳
  • 1篇武广华
  • 1篇黄凯
  • 1篇王广义
  • 1篇黄石安
  • 1篇吴炳祥
  • 1篇王丽华
  • 1篇陈建英

传媒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 1篇2008全国...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肺动脉高压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
2008年
肺动脉高压(PAH)是不同病因导致的、以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升高为特点的一组病理生理综合征,主要病理机制是血管收缩、血管重构和原位血栓形成,最终导致右心负荷增加,右心功能衰竭(心衰)。近年,PAH的研究包括定义、分类、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本文重点介绍PAH发病机制和治疗。
何建国卢献灵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
肺动脉高压研究新进展
本文阐述了肺动脉高压的分类、发病机制、发病率和死亡率、易感因素、遗传因素、病理与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并探讨了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含义和病因。
何建国卢献灵郭英华
关键词:血管疾病肺动脉高压诊疗技术病理生理学
文献传递
口服西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效果和安全性初步研究被引量:20
2011年
目的国外研究表明西地那非能有效地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活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但中国肺动脉高压患者服用西地那非的效果和安全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明确中国肺动脉高压患者口服西地那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根据右心导管检查结果进行病例筛选。所有入选患者口服枸橼酸西地那非25mg,3次/d,共12周。观察基线和12周后所有患者6min步行距离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主要终点是6min步行距离的变化。次要终点包括:Borg呼吸困难积分、世界卫生组织(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的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以及临床恶化(指死亡、心肺移植、再住院等)的情况。还观察了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结果共入选14个中心的90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71例;年龄18~61岁,平均32.5岁。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15例,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60例,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9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6例。患者口服西地那非12周后,6min步行距离明显提高,由基线(342±93)m增加到(403±88)m,P〈0.001;Borg呼吸困难积分由基线2.9±2.6降至2.4±2.0,P=0.005;肺动脉平均压由(73±21)mmHg(1mmHg=0.133kPa)降至(67±19)mmHg,P=0.001;心指数由(2.6±1.3)L·min^-1·m^-2增加至(3.2±1.5)L·min^-1·m^-2,P〈0.001;肺血管阻力由(1744±908)dyn·s·cm。降至(1334±657)dyn·s·cm^-5,P〈0.001;而且世界卫生组织(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明显改善;口服西地那非副作用轻微。结论本研究表明中国肺动脉高压患者口服西地那非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降低肺动脉压、提高生存质量,并有良好的耐受性。
张成何建国卢献灵单广良吴炳祥朱鲜阳武广华曾小峰郭涛柳志红倪新海程显声顾晴赵智慧田红燕李为民张端珍李梦涛刘洪明郭亚娟沈节艳张维君刘双周达新鲍春德黄石安陈建英伍伟峰黄凯李长岭王丽华贺蓓
关键词:西地那非肺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肺动脉高压的炎症发病机制被引量:5
2009年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n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种以肺血管阻力升高为特征,呈进行性加重的病理生理综合征,其产生与血管收缩、血管壁重塑及原位血栓形成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肺血管阻力升高引起右心室负荷增加,可导致右侧心功能障碍。目前认为该病与多种发病因素有关,如炎症、遗传基因、离子通道、血管活性物质失衡等。
卢献灵何建国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炎症病理生理综合征肺血管阻力血管活性物质进行性加重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15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了解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10年10月,在全国31个临床中心纳入经右心导管确诊的成人IPAH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以及血液动力学指标,并且将所有患者分为WHO肺动脉高压功能Ⅰ/Ⅱ和Ⅲ/Ⅳ级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特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0例患者。所有患者平均年龄(36±13)岁,男性50例,女性100例,男女比为1:2。体质指数为(21.3±3.5)kg/m2。乏力(123例,82.0%)和呼吸困难(112例,74。7%)是最常见的症状,肺动脉瓣第2心音亢进是最常见体征(138例,92.0%)。约有49.0%(73例)的患者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为Ⅲ级,功能分级Ⅱ级的患者占46.0%(68例)。6min步行距离和Borg呼吸困难评分分别为(337±101)m和2.0(2.0,4.0)。93.1%(140例)患者心电图表现右心室肥厚。右心导管测右心房压为(10±6)filmHg(1mmHg=0.133kPa),肺动脉平均压(61±16)mmHg,心指数(2.3±0.8)L·min-1·m-2和肺血管阻力(1484±699)dyn·s-1·cm-5。结论IPAH多累及青壮年,以女性为主,体质指数偏低。多数患者就诊时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较差,血液动力学状况不佳。患者血液动力学的损害与6min步行距离及心功能分级相关。
董林何建国单广良卢献灵曾伟杰柳志红周达新曹华倪新海王广义沈节艳田红艳孙云娟顾晴赵智慧程显声熊长明
关键词:心室功能障碍血液动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