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桐花

作品数:8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幽门螺
  • 4篇幽门螺杆菌
  • 4篇螺杆菌
  • 3篇胃癌
  • 3篇内镜
  • 2篇蛋白
  • 2篇电凝
  • 2篇疣状胃炎
  • 2篇胃炎
  • 2篇内镜下高频电...
  • 2篇康复
  • 2篇康复新
  • 2篇康复新液
  • 2篇高频电
  • 2篇高频电凝
  • 1篇蛋白表达
  • 1篇蛋白酶
  • 1篇血清
  • 1篇血清胃蛋白酶...
  • 1篇氧合

机构

  • 5篇六安市第二人...
  • 3篇安徽省六安市...
  • 2篇皖西卫生职业...

作者

  • 8篇程桐花
  • 6篇朱贞祥
  • 4篇刘术松
  • 1篇周理好
  • 1篇陈友权
  • 1篇苏磊
  • 1篇胡敏慧

传媒

  • 2篇安徽医学
  • 2篇安徽医药
  • 2篇安徽卫生职业...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对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1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50例,对照组以口服克拉霉素0.5g、奥美拉唑20mg与阿莫西林1.0g进行治疗,干预组另加康复新液治疗4周为一疗程,对患者进行胃镜复查以查看溃疡愈合的情况。结果:干预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较为明显。
程桐花朱贞祥刘术松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康复新液奥美拉唑
53例青年胃癌临床内镜病理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青年胃癌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为青年胃癌早期胃镜筛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2年10月至2012年10月胃镜检查并行病理活检证实胃癌患者621例,年龄≤40岁青年组53例,>70岁老年患者244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其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结果青年组男女比例为1∶3.08,老年组3.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胃癌遗传倾向性多于老年组(P<0.05);青年组纳差、早饱及其他不典型症状者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青年组胃癌以胃窦胃角部为主,老年组贲门及交界区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进展期胃癌BormannⅢ、Ⅳ型发现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青年组低分化癌明显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青年胃癌好发于女性,存在遗传倾向,可无特殊临床表现;发生部位以胃窦胃角为主;内镜以进展期胃癌为主;病理表现以低分化为主。应加强对青年胃癌临床内镜识别及早期筛查。
刘术松程桐花朱贞祥胡敏慧陈友权
关键词:青年胃癌临床病理分析
内镜下高频电凝联合康复新液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联合康复新液治疗疣状胃炎(VG)的疗效。方法:经内镜诊断VG72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A(40例)、B(32例)两组。内镜下对疣状隆起进行高频电凝治疗,术后,A组在予康复新液口服及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B组仅予药物根除H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临床症状情况、4周及24周时疣状隆起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在术后1周时腹痛症状及内镜下表现均有显著差异,术后4周和24周内镜下表现明显差异。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联合康复新液及根治HP治疗疣状胃炎能较早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
朱贞祥程桐花刘术松
关键词:内镜高频电疣状胃炎康复新液幽门螺杆菌
血清胃蛋白酶原和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检测在胃癌及其癌前疾病筛查中的意义研究被引量:18
2015年
目的探讨在胃癌及其癌前疾病筛查中实施血清胃蛋白酶原(PG)和幽门螺杆菌(Hp)Ig G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接受体检的胃部疾病者1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疾病类型分为4组,其中胃癌组48例,胃溃疡组37例,浅表性胃炎组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33例,另选同期行健康体检正常人员5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各组研究对象胃蛋白酶原I(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进行检测,并计算PGR(PGⅠ/PGⅡ比值),采用胶体金法对Hp-Ig G抗体进行检测。结果同对照组比较,胃溃疡组PGⅠ、PGⅡ明显较高,PGR明显较低(P<0.05),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PGⅠ与PGR均明显较低,PGⅡ明显较高(P<0.05),浅表性胃炎组各项指标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Hp感染阳性率同其他各组比较均较低,胃溃疡组Hp感染阳性率最高,但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中Hp阳性研究对象血清PGⅠ、PGⅡ和PGR水平同阴性研究对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血清PG异常,有望作为胃癌及其癌前疾病早期筛查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血清PG水平无明显影响。
程桐花朱贞祥
关键词:胃癌癌前疾病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
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PCNA、COX-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环氧合酶-2(COX-2)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Warthin-Starry银染色观察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胃癌中PCNA、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与慢性胃炎、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标本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胃癌、慢性胃炎和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组织中HP感染率分别为:84.5%、42.9%、66.7%;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86.2%、47.6%、72.2%;COX-2阳性表达率为84.5%、28.6%、72.2%。在同一病变中HP阳性组PCNA、COX-2阳性表达率高于HP阴性组,胃癌组有显著差异(Fisher’sExactTest:前者P=0.000,后者P=0.025)。胃癌中HP感染与PCNA与COX-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521,P=0.000及r=0.342,P=0.009)。结论:胃癌组织中PCNA与COX-2蛋白表达及HP感染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
程桐花周理好
关键词:胃癌幽门螺杆菌增殖细胞核抗原环氧合酶-2
胃镜直视下食管扩张联合药物应用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3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胃镜直视下食管扩张联合药物应用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7月到2009年9月间食管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患者36例,进行胃镜直视下用食管扩张器食管扩张联合2%高渗盐水加地塞米松治疗。结果 36例患者中1次治疗后显效29例,占80.5%,有效5例(占13.9%),总有效率达94.4%;术中、术后未出现消化道穿孔、大出血、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结论胃镜直视下食管扩张器食管扩张联合药物应用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方法简单,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程桐花
关键词:食管癌吻合口狭窄
药物联合内镜下高频电凝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联合药物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疣状胃炎(VG)的疗效。方法经胃镜诊断疣状胃炎86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A(52例)、B(34例)两组。A组在胃镜下对所有疣状病变进行高频电凝疗法,术后予HP药物根除治疗。B组只予HP药物根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4周时HP根除率和疣状病变治疗效果,24周时疣状病变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在疗程结束后4周HP根治率无明显差异,4周和24周疣状病变治效果有显著差异。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联合药物抗HP疗法较单药物抗HP疗法治疗疣状胃炎效果更佳。
程桐花朱贞祥
关键词:内镜高频电疣状胃炎幽门螺杆菌
卵黄肠管未闭致肠梗阻1例被引量:1
2013年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5岁,学生,因中上腹部疼痛不适1 d于2012年6月10日拟"肠梗阻"入院。患者2012年6月9日夜间进食较多食物,10日2时上腹部疼痛不适,位于剑突下至脐上,呈阵发性加剧,持续2~5 min后缓解,伴腹胀、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急诊消化系、泌尿系超声未见明显异常,腹部立位平片提示肠梗阻,血常规:白细胞11.91×109/L-1、中性粒细胞比例0.88%,血淀粉酶64.7 U/L,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血尿淀粉酶值均正常,胸部X线平片及心电图均正常。既往有类似疼痛3次,程度较轻,均未就诊。
刘术松苏磊朱贞祥程桐花
关键词:卵黄管未闭肠梗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