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神经麻痹
  • 3篇特发性
  • 3篇特发性面神经...
  • 3篇面神经
  • 3篇面神经麻痹
  • 2篇针灸
  • 2篇疗效
  • 1篇地龙
  • 1篇地龙散
  • 1篇地塞米松
  • 1篇第三腰椎
  • 1篇第三腰椎横突
  • 1篇第三腰椎横突...
  • 1篇血清
  • 1篇腰椎
  • 1篇腰椎横突
  • 1篇腰椎横突综合...
  • 1篇用药
  • 1篇针刺
  • 1篇针灸治疗

机构

  • 3篇安徽省阜阳市...
  • 2篇阜阳市中医医...

作者

  • 5篇马艳伟
  • 3篇邱晓琼
  • 3篇臧娜
  • 2篇刘斌
  • 1篇丁雷
  • 1篇陈君
  • 1篇张建
  • 1篇李伟
  • 1篇刘雪峰

传媒

  • 2篇辽宁中医杂志
  • 2篇中医药临床杂...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17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地龙散联合芒针深刺阿是穴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观察地龙散联合芒针深刺阿是穴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地龙散+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地龙散+芒针深刺阿是穴治疗,观察2组治疗20 d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临床体征评分、疼痛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20 d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V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地龙散联合芒针深刺阿是穴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邱晓琼刘雪峰马艳伟臧娜
关键词:阿是穴针灸治疗地龙散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翳风穴注射用药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作用的观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索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较佳疗法。方法:将28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0例。治疗组予抗病毒、针刺、翳风穴注射地塞米松加甲钴胺注射液,对照组予抗病毒、口服激素、针刺。2组针刺取穴均为翳风、牵正、颊车、合谷(对侧)、阳白、丝竹空透太阳、迎香、地仓,10次为1个疗程并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91.4%,显著高于对照组65.7%(P<0.01)。结论:翳风穴注射地塞米松加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效果显著。
邱晓琼张建刘斌陈君赵苏梅李伟丁雷马艳伟
关键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地塞米松甲钴胺注射液局部给药
皮肤针加拔罐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72例
2010年
邱晓琼赵苏梅刘斌马艳伟
关键词:股外侧皮神经炎皮肤针拔罐
分期针刺联合温针灸治疗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疗效及对血清GDNF和NGF水平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分期针刺联合温针灸治疗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疗效及对血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ine-deri vedneurotrophic factor,G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水平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4月来医院治疗的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1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2例和观察组70例,对照组给予温针灸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分期针刺疗法,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FDIP评分、FDIS评分和Sunnybrook评分、H-B分级及血清GDNF和NGF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GDNF和NGF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FDIP评分、FDIS评分和Sunnybrook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H-B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鳄鱼泪证候群、面肌联带运动、面肌萎缩及痉挛等后遗症发生率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分期针刺联合温针灸治疗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改善面部神经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臧娜顾伟马艳伟文和领
关键词:分期针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腹部温针灸联合常规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腹部温针灸联合常规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该院2019年9月—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5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采用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48例加用腹部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肌电图、面神经功能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胶质细胞系源性的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aphic factor,G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变化水平,分析其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95.83%(46/48)vs 82.98%(39/47)](χ^(2)=4.166,P=0.041);两组治疗后潜伏期均降低,波幅升高,且治疗组潜伏期相比对照组更低,波幅相比对照组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H-B评分和中医证状评分低于治疗前,Portmann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相比对照组,治疗组H-B评分与中医证状评分更低,Portmann评分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GDNF、NGF水平均升高,且相比对照组,治疗组GDNF、NGF水平更高(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17%(2/47),对照组为6.38%(3/4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χ^(2)=0.629)。结论采取腹部温针灸联合常规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较佳,不但能改善面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还能提高GDNF、NGF水平,且不良反应少。
马艳伟赵苏梅臧娜
关键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功能临床疗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