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 作品数:2 被引量:138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 PPP政策变迁与政策学习模式:1980至2015年PPP中央政策文本分析被引量:72
- 2017年
- 自2013年以来,PPP政策密集出台,但项目落地极少。本文基于1980-2015年间中央层面的PPP政策文本分析,探寻PPP的政策变迁和政策学习模式,试图回应上述"政策热、实践冷"的问题。研究发现:中国的PPP政策经历了政策间断松散期、政策低密集期和政策高密集期,体现出从"被动反应"到"积极推动"再到"全面主导"的政策变迁过程。此外,中国的PPP政策学习呈现出"吸取教训"模式而非"社会学习"模式的特征:政府主导、国企参与的小规模政策网络视PPP为实用性融资工具,学习过去和他国经验;却仍未在市场和社会参与的大规模政策社群影响下学习PPP的治理理念,反思和改革现有治理结构,这因此降低了民间资本参与PPP的意愿与信心,部分导致了PPP"政策热、实践冷"的现象。
- 陈琤李丹
- 关键词:PPP文本分析
- 机构改革的限度及原因分析被引量:66
- 2014年
- 中国机构改革存在三个限度:在内容设计层面,是任务型而非结构型改革,表现为选择性完成阶段性工作;在改革工具层面,是精简型而非调适型改革,表现为对量化工具的过度偏好;在驱动机制层面,是计划型而非回应型改革,表现为作为改革符号的周期性呈现。存在限度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目标的"三重替代",包括体制改革对国家制度建设的替代、行政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替代以及机构改革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替代。在替代逻辑下,机构改革不仅承担了政府改革的意义,也承担了国家建设的意义,不仅承担了政府改革的难题,也承担了国家建设的难题。突破机构改革限度,前提是立足现代国家的基本要素,推动国家制度建设,推动机构改革从"精简化"转向"理性化"。
- 何艳玲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