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雨其

作品数:16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文学

主题

  • 4篇诗歌
  • 4篇文学
  • 3篇德语文学
  • 3篇特拉克尔
  • 2篇叙事
  • 2篇意象
  • 2篇意象群
  • 2篇访谈
  • 2篇访谈录
  • 1篇德国文学
  • 1篇地理
  • 1篇动力机制
  • 1篇形态论
  • 1篇易卜生
  • 1篇圆融
  • 1篇人民文学
  • 1篇山水
  • 1篇山水诗
  • 1篇上帝
  • 1篇圣经

机构

  • 8篇武汉大学
  • 6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诗歌》...
  • 1篇《诗刊》

作者

  • 13篇叶雨其
  • 2篇赵小琪
  • 1篇剑男
  • 1篇江少川
  • 1篇黎山峣
  • 1篇邹建军
  • 1篇孙凤玲
  • 1篇杨琰
  • 1篇赵国泰

传媒

  • 6篇世界文学评论...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理论月刊
  • 1篇兰州教育学院...
  • 1篇常州工学院学...
  • 1篇中外文化与文...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842-1919年德语文学中的三种中国空间形态论
2017年
1842-1919年时期,德语文化圈中的知识分子个人与文化共同体、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尤为突出。作为这种矛盾与冲突引发的现代性焦虑的生成物,这一时期的德语作家建构了一种不同于启蒙大发现时期的二重性的中国空间形象。具体而言,它主要表现为:顽固而又滞后的中国政治空间、虚无而又充盈的中国哲学空间、浪漫而又情欲化的中国文学空间。此时期的德语作家企图以这种对于中国政治、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的二重性空间的想象去解决神性祛魅、人性异化的时代弊病与精神困境,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想象,都未能使德语作家如愿获得救赎,反而通过重复性的自我确证而令他们最终陷入了自我膨胀的危机之中。
叶雨其赵小琪
关键词:德语文学
论特拉克尔诗歌中的“去人性化”特征被引量:1
2016年
在奥地利德语诗人特拉克尔的诗歌中,"去人性化"特征相当明显。文章分析了特拉克尔诗歌"去人性化"特征的普遍体现和独特体现,并指出:特拉克尔诗歌中"去人性化"的独特性在于对浪漫主义的回归。诗人不仅深受浪漫主义艺术传统的影响,而且自身的"癫狂"性情从根本上成就了其诗歌的"去人性化"特征。
叶雨其
关键词:特拉克尔浪漫主义
邹惟山十四行抒情诗研讨会专辑
2014年
谢克强:今天,《中国诗歌》编辑部主办一个关于十四行抒情诗的小型研讨会,研讨的主要对象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邹建军教授(邹惟山先生)的汉语十四行诗。至今为止,他已经著有八部诗集,前四部已经正式出版,后四部大家也已经见到了,这就是刚刚印出的《汉语十四行实验诗集》《汉语十四行探索诗集》《秋风中的贤者》和《对话塔里木》。我曾经评价邹惟山先生的十四行诗是"行走的美学",因为他每走到一个地方就会作一首诗。我读他的诗的时候。
叶雨其谢克强邹建军赵国泰雷雪峰杨琰黎山峣江长源刘蔚剑男陶秉礼陈有才江少川涂光雍饶彬
关键词:抒情诗人山水诗文化意象意象群诗歌作品现代诗
大圆之美——论邹惟山十四行诗中的太极智慧
2015年
<正>寂静的山林,少女身骑骏马,用灵动的眼神拨开山间升腾的水汽;迷幻的蜀中,俩母山的石头凝视苍穹,用坚硬的身躯沉吟古今;潺潺的湾边,浪花拍打着诗人的心房,月光下时空穿梭如箭,诗情似藤蔓倏忽间爬满那颗皎洁的心;细雨润物无声,翠竹与青松的深处,有一位神女在月光下行走,翻卷的书页是她的衣衫,且听风吟的禅意拨动了诗人的心弦,奏出了动听的琴音——通体空灵、圆融无碍,惟山先生多数十四行抒情诗~1,是收放自如的诗。
叶雨其
关键词:且听风吟收放自如禅意意象群圆融
地方与乡土对于汉语诗歌的意义——熊明修先生访谈录
2016年
叶雨其(以下简称'叶'):每一个诗人都有不同的历史,也有不同的创作环境,这对于其诗歌创作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不知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诗歌创作的?熊明修(湖北省麻城市作家协会主席,以下简称'熊'):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初中毕业后就在家务农。一边读书一边干农活,在农村度过了很长一段日子。那时,只要有书我就看,什么书都读,犁田打耙插秧什么农活都做。1972年冬,新洲倒水治理工程开工,生产队以'抓阄'的方式决定工地人员。
叶雨其
构建多元会通而辩证整合的中国“易卜生学”——王忠祥教授访谈录
2016年
王忠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前副会长、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前会长、《外国文学研究》名誉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现居湖北武汉,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50余年,出版独著、主编、参撰、参译的学术著作、译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是中国少有的易卜生研究专家,编有《易卜生文集》八卷、《易卜生精选集》等重要文献,并且著有《易卜生》等好几种易卜生传记、专著,发表关于易卜生的学术论文10多篇。
叶雨其
关键词:易卜生外国文学教学名誉主编资深教授人民文学
1842—1919年德语文学的中国想象研究
就想象主体的“自我”而言,“他者想象”通常具有双重立场:一方面是意识形态立场——维护既有的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则是“乌托邦”立场——颠覆既有的自我认识。对1842—1919年间德语文学的中国想象来说,上述两方面均有着尤为鲜...
叶雨其
关键词:德国文学动力机制
从上帝到自我——格奥尔格·特拉克尔死亡诗学探讨
格奥尔格·特拉克尔是奥地利20世纪的重要诗人,本文对其诗中的死亡诗学进行探讨。探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死亡”在诗人的诗歌之中,呈现出了怎样的面貌;第二,诗人的诗歌在引入了“死亡”之一视角之后,又有哪些新的特征。“死亡”...
叶雨其
关键词:特拉克尔诗歌创作
文献传递
论1842—1919年德语文学对中国的变异式想象
2018年
1842-1919年间,作为整个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之话语体系中的某一子表意系统的德语文学的中国想象,总体呈现为一种'变异化'的态势。大致而言,这种变异式想象具体表现为'能指化'的系统变异、'静止化'的结构变异以及'偏移化'的结构元变异这三个逐渐推进的层级。这种种变异的发生即源于中国与德国文化、思维方式在历史上存在的巨大差异,也来自这一时期德语作家与德语文学的现实需要。
赵小琪叶雨其
关键词:德语文学
论特拉克尔诗歌对《圣经》的戏仿性互文被引量:1
2017年
在德语诗人特拉克尔的诗中,存在着对于《圣经》文本的大量戏仿性互文。诗人通过对其进行空缺式戏仿、并置式戏仿以及变形式戏仿,分别实现了对基督教神学权威的质疑、降格乃至最后的亵渎。然而诗人却未能通过这一系列对于神的解构将自身从"信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诗人最终将自我推为逻各斯,"信仰自我"于是取代了"信仰神",成为了诗人诗学话语的中心。对这一互文性问题进行探讨,一方面可以加强对诗人诗歌创作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对"自我"问题的认识及把握。
叶雨其
关键词:特拉克尔诗歌圣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