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翁磊

作品数:9 被引量:169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矿业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篇导水
  • 1篇导水裂隙
  • 1篇导水裂隙带
  • 1篇导水裂隙带高...
  • 1篇冻融
  • 1篇冻融循环
  • 1篇冻融作用
  • 1篇断裂控制爆破
  • 1篇信号
  • 1篇信号特征
  • 1篇信号特征提取
  • 1篇岩爆
  • 1篇岩石
  • 1篇岩体
  • 1篇应力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支护
  • 1篇支护对策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机构

  • 7篇中南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 1篇石家庄铁道大...
  • 1篇长沙矿山研究...

作者

  • 7篇翁磊
  • 6篇李夕兵
  • 2篇刘科伟
  • 1篇彭康
  • 1篇李地元
  • 1篇王泽伟
  • 1篇闻磊
  • 1篇唐海燕
  • 1篇徐欣
  • 1篇周子龙
  • 1篇杜坤
  • 1篇黄麟淇
  • 1篇邓青林
  • 1篇谢晓锋

传媒

  • 2篇中国安全科学...
  • 1篇振动与冲击
  • 1篇工程力学
  • 1篇西部探矿工程
  • 1篇采矿与安全工...
  • 1篇Transa...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玲珑金矿松散围岩主巷变形破坏机制及支护对策被引量:8
2014年
为解决玲珑金矿处于冒落松散围岩内的运输主巷重新支护问题,分析该主巷的围岩变形特征,提出合理有效的支护对策。采用岩体地质力学分类法对巷道穿越的围岩进行分级。分析巷道的破坏特征及其破坏原因。提出针对冒落松散围岩巷道的联合支护对策,其特点是:设计采用一种插入两帮岩体内的超前支护支承装置,为超前插杆提供稳固的支承点;采用U型可缩性钢拱架配合两帮外八字形钢管的整体支护结构,以减少两帮松散岩体向巷道内的挤压作用。对重新支护后的巷道进行83天的围岩表面变形监测。结果表明,巷道顶底板累积移近量不超过40 mm,两帮累积移近量不超过25 mm,且日变形速率降至0.15 mm/d,巷道围岩的变形得到有效控制。
翁磊李夕兵刘科伟黄麟淇徐欣
关键词:支护对策
水耦合切割爆破机理的研究现状
2014年
水耦合切割爆破作为断裂控制爆破技术的一种,正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工程实际及矿山中。为更好地研究和运用这种爆破技术,从试验研究、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3个方面总结了其断裂成缝的作用机理,最后探讨了水耦合切割爆破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何鼎翁磊
关键词:断裂控制爆破不耦合装药
屈曲型岩爆的发生机制及其时效性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为分析深部巷道围岩层裂薄板结构的形成机制和屈曲型岩爆发生的力学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深部巷道开挖过程中围岩主应力的分异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基于三参量黏弹性本构关系,以屈曲型岩爆的层裂薄板结构为力学模型,推导出了二向受力下屈曲型岩爆的压屈时效方程,探讨了不同应力状态下屈曲型岩爆的时效特征。结果表明:在以垂直应力为主导的巷道在掘进过程中,巷道顶部和底部的主应力水平在逐步减小,岩体能量逐步释放;而巷道两侧边墙的主应力出现严重的分异现象,切向应力变大而轴向应力减小,岩体能量向两侧转移并大量积聚。以水平应力为主的巷道在掘进过程中,围岩应力状态的演化过程及能量积聚特征与此相反。围岩层裂薄板结构形成后,在切向应力和轴向应力的二向应力作用下发生蠕变弯曲变形,经过一段时间,当变形达到某一限值时,层裂薄板结构就会发生屈曲失稳破坏并释放岩体内积聚的弹性变形能,产生延迟岩爆现象。
翁磊李夕兵周子龙刘科伟
PCA-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导水裂隙带高度被引量:27
2017年
导水裂隙带高度的预测对煤矿安全开采有重要意义,而传统回归方法未考虑因素间相关系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选取采深、煤层倾角、煤层厚度、煤层硬度、岩层结构、顶板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开采厚度和采空区斜长作为预测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基于PCA-BP神经网络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模型。测试结果表明,煤层厚度对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影响最大,其余各因素对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影响较大,采深和开采厚度对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影响较小;PCA-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速度和预测效果均优于BP神经网络模型,且最大预测误差仅为5.58%。
谢晓锋李夕兵尚雪义翁磊邓青林
关键词:导水裂隙带高度神经网络影响因素相关系数
FSWT-SVD模型在岩体微震信号特征提取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17年
针对岩体破裂信号与爆破振动信号难以识别的问题,采用傅里叶变换(FT)得到其频谱分布,并确定划分为6个频带提取信号特征。借助频率切片小波变换(FSWT)将信号按上述频带切片并重构,再利用奇异值分解(SVD)得到上述频带重构信号所组成矩阵的奇异值σi(i=1,2,…,6),实现岩体微震信号的特征提取。进而对用沙坝矿120个岩体破裂和120个爆破振动信号展开FSWT-SVD分析,最后利用BP神经网络对奇异值矩阵进行分类训练和预测。结果表明:(1)岩体破裂信号与爆破振动信号的奇异值σ1相差最大,σ2、σ4、σ5和σ6相差较大,而σ3差异不明显,且当σ1=8作为单一奇异值法识别分界值时效果最优,准确率达到了86.67%;(2)BP神经网络法分类识别结果较LR法、Bayes法和Fisher法优,SVD提取特征识别效果较能量比和相关系数优,FSWT重构矩阵提取的特征信息优于DWT重构矩阵提取的特征信息,且基于FSWT-SVD的BP法分类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1%。综上知,基于FSWT-SVD的BP神经网络模型为岩体破裂与爆破信号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尚雪义李夕兵彭康王泽伟翁磊
关键词:奇异值分解特征提取模式识别
变温度区间冻融作用下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研究及工程应用被引量:27
2017年
利用取自西藏玉龙铜矿的花岗岩试样进行变温度区间的冻融循环实验,分析饱水状态花岗岩在四种温度区间(-10℃~20℃、-20℃~20℃、-30℃~20℃、-40℃~20℃)冻融循环作用下的质量损失率、饱和吸水率、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峰值应变、泊松比、冻融系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具体工程实例中,采用强度折减法计算冻融循环对花岗岩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分析边坡破坏模式,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温度下限的降低,花岗岩试样质量损失率、饱和吸水率、峰值应变略有增大,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有所减小,温度下限降低至-30℃以下时,花岗岩抗冻性由较好变为较差。温度区间是岩石冻融过程中影响其物理力学性质的重要原因,该研究可为岩石冻融循环室内实验与寒区岩质边坡工程的有效结合提供参考。
闻磊李夕兵唐海燕翁磊
关键词:冻融循环岩石物理力学特性强度折减法
Failure properties of rocks in true triaxial unloading compressive test被引量:24
2015年
Slabbing failure often occurs in the surround rock near a deep underground excavation. The mechanism of slabbing failure is still unclear. In order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σ2) on slabbing failure, true triaxial unloading compressive test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stress path of the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excavation, i.e., unloading the minimum principal stress (σ3), keeping σ2, increasing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σ1). The initiation and the propagation of slabbing fracture in rock specimens were identified by examining the acoustic emission (AE) and the infrared radiation characterization.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ilure modes of the granite and red sandstone specimens are changed from shear to slabb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σ2. The AE characteristic of rock specimen under low σ2 is swarm type which is the main shock type under high σ2. The infrared radiation properties of rock specimen under different σ2 are also different. The temperature change area is just along the shear fracture such as the uniaxial compress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σ2, the temperature change area is planar of rock specimen which proofs that the failure mode of rock specimen turns into slabbing.
杜坤李夕兵李地元翁磊
关键词:UNLOADING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