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玲

作品数:24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野草在歌唱
  • 4篇《野草在歌唱...
  • 3篇解构
  • 3篇焦虑
  • 2篇对象化
  • 2篇叙事
  • 2篇乔伊斯
  • 2篇自欺
  • 2篇《麦田里的守...
  • 2篇《死者》
  • 2篇悲剧
  • 1篇悼亡
  • 1篇悼亡诗
  • 1篇顿悟
  • 1篇钝化
  • 1篇性别二元对立
  • 1篇叙述自我
  • 1篇野蛮
  • 1篇艺术特征
  • 1篇异化

机构

  • 18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济宁职业技术...

作者

  • 18篇陈玲
  • 2篇王大鹏
  • 1篇张亚楠

传媒

  • 3篇科教导刊(电...
  • 2篇广西职业技术...
  • 1篇焦作大学学报
  • 1篇武汉工程职业...
  • 1篇西安文理学院...
  • 1篇淮北职业技术...
  • 1篇临沧师范高等...
  • 1篇江苏理工学院...
  • 1篇昆明学院学报
  • 1篇重庆电子工程...
  • 1篇新余学院学报
  • 1篇六盘水师范学...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6
  • 13篇2015
  • 2篇201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跨文化视域下中西悼亡诗的表现诗学——《江城子》、《梦亡妻》之比较
2015年
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梦亡妻》都以梦的形式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沉郁凄凉,感情真挚。然而,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差异,东西方的文学特征也不尽相同。中国表现诗学起源于心物感应论,其艺术特征表现为写意、传神、婉约,而西方表现诗学起源于物外模仿论,其艺术特征表现为写实、逼真、豁达。
陈玲张亚楠
关键词:跨文化视域艺术特征
记忆、复现、异化——《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特纳的创伤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童年的创伤体验超出了玛丽正常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撕裂、摧毁了玛丽完整地认知、表达生命体验的能力,打乱了其对正常生存语境的理解,使其失去正常的自我控制、与人相处和理解事情的能力。创伤记忆在其婚后生活中反复再现,被玛丽心理的抵御机制阻挡,使其与外界的联系建立失败,创伤无法克服。玛丽被无法愈合的创伤、难以名状的恐惧、乱梦萦绕的长夜所异化,折磨得不堪一击,在绝望中等待死亡,导致其悲剧的发生。
陈玲
关键词:创伤记忆复现异化
复活钝化的生活感知——《他究竟是已死或仍活着?》中的陌生化艺术
2015年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他究竟是已死或仍活着?》通过陌生化的艺术处理和布局,深刻揭露了被资本主义异化的社会、人性,使读者在习惯化感知的影响下也能以新奇的目光在阅读过程中获得陌生的审美体验,激发人们对早已习焉不察的生活产生新的发现和反省,复活钝化的生活感知。
陈玲
关键词:陌生化审美
不完美的成人世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不可靠叙述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被誉为美国二战后最杰出的小说家,其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经出版便在众多评论家和读者中产生巨大影响。在对该小说的众多评论中,对其主人公霍尔顿存在着各式各样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解读,进而导致了对...
陈玲
关键词:不可靠叙述隐含作者《麦田里的守望者》
文献传递
荒谬世界中的个体生存──解读《野草在歌唱》
2015年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虚无的,人可以自由选择,但也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野草在歌唱》中女主人公玛丽在这荒谬的世界上孤独地生存,盲目地选择自己的婚姻,在婚后枯燥痛苦的生活中,精神分裂、异化,饱受折磨后身心枯萎。她不能改变这一荒诞的处境,又没勇气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选择,唯一结束这种荒谬的办法就是死,玛丽消极地等待着死亡,在这个没有统一原则的混乱世界上承担自己的命运。
陈玲
关键词:野草在歌唱荒谬
元话语的平庸化——乔伊斯在《死者》中对宏大叙事的解构
2015年
解构主义旨在对非正当的教条、权威与霸权进行消解。在《死者》中,乔伊斯不再关注人性深度及形而上的终极探索,而是注重个人与人性、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尖锐矛盾。乔伊斯通过英雄主角的去权威化、矛盾冲突的平淡化、终极意义的不确定性消解了以元话语为中心的宏大叙事,从而证明了"被侮辱、被伤害的小人物状态是每个人的生活常态,没有诗意的灰色人生是芸芸众生不可逃避的归宿。"
陈玲
关键词:元话语宏大叙事解构
被压迫的自由意志——《他是否还在人间》中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2015年
在《他是否还在人间》中,四位年轻画家所生存的社会中的对象化形式使其本质与存在相冲突,异化的社会存在压抑着人的自由意志,为了生存,入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自由意志,以迎合荒谬的社会存在,泯灭个性过着虚无的一生。
陈玲
关键词:自由意志马克思主义对象化
被造就的个体存在——凝视机制下玛丽的灭亡
2014年
《野草在歌唱》渗透着权力的检查机制中凝视的统治和作用。萨特和福柯关于凝视机制的理论表明,玛丽作为未婚女人、白人和穷人,在观者眼光带来的压力下不停地被造就、控制,摇摇欲坠。在全景敞视机制下,自我监视,丧失自我以致精神分裂,身心枯萎。在经历了长期的自我斗争后精神支离破碎,最后面对死亡的惩罚。
陈玲
关键词:凝视权利对象化
读者“生产”意义--《患难之交》的去中心化手法
2015年
毛姆在《患难之交》中,采取去中心化的写作手法,意义不再是作者和文本自身的拥有物,而是靠读者自己在“生产性”活动中去挖掘和创造,提升了读者的主体地位,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陈玲
关键词:去中心化解构
文明与自然冲突的文化审视——解析《苹果树》中的生态思想
2015年
高尔斯华绥的《苹果树》讲述了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思想。都市文明对乡村文明、文明对自然的胜利,造成这个凄婉哀伤的爱情悲剧。重新审视文明与自然的冲突,是这篇小说传达出的生态呼唤,如果历史的发展要以文明战胜自然为代价,其结果必然是整个人类的自我毁灭。
陈玲
关键词:文明悲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