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素娟 作品数:16 被引量:26 H指数:3 供职机构: 赣州市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西省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SOX-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SOX-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外科结直肠癌手术标本10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SOX-2蛋白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 SOX-2在正常肠粘膜中不表达或低表达,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并且SOX-2的表达水平跟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及淋巴结转移均正相关(P<0.05)。结论SOX-2可作为结直肠癌的诊断以及判断其侵袭能力的生物学指标。 黄金长 王志 彭海英 戴素娟 张功亮 郭广秀关键词:结直肠癌 B超引导下经皮甲状腺结节穿刺热消融治疗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分析甲状腺结节患者采用B型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热消融技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92例甲状腺结节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B型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热消融技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甲状腺疾病症状消失时间和治疗总时间、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甲状腺疾病治疗计划和所达到的治疗效果的满意度。结果治疗组患者甲状腺疾病症状消失时间和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3%)低于对照组(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1.3%)高于对照组(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对甲状腺疾病治疗计划和所达到的治疗效果的总满意度(93.5%)高于对照组(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结节患者采用B型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热消融技术进行治疗,可以迅速控制病情,大幅度改善甲状腺功能,减少不良反应,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李俊韬 夏来阳 黄兴伟 戴素娟关键词:甲状腺结节 B型超声 经皮穿刺 热消融 胆囊神经内分泌癌伴黏膜高级别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17年 1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1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腹部包块,约鹅蛋大小,可活动,伴轻微腹痛腹胀,时至当地医院诊治。行腹部CT示:腹腔内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建议手术治疗。今为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拟"腹腔占位"收入院。术中探查:胆囊增大,大小约9 cm×6 cm×5 cm,胆囊底部见一占位性病变, 郭广秀 戴素娟 张功亮 陈青关键词:神经内分泌肿瘤 胆囊 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乳腺良性结节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乳腺良性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0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乳腺良性结节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差异分为开放手术组(34例,接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微创旋切组(32例,接受麦默通微创手术治疗)、微波消融组(32例,接受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比较三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瘢痕美容评估与评级(SCAR)、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2、3、24、48 h开放手术组的VAS评分及术后7 d的TNF-α、IL-6水平均高于微创旋切组与微波消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旋切组与微波消融组术后1、2、3、24、48 h的VAS评分及术后7 d的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微波消融组的瘢痕优良率高于开放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放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微波消融组与开放手术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微创旋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乳腺良性结节的疗效良好,并发症少、疼痛感轻、手术感染风险低且操作简单。 李俊韬 戴素娟 李琳关键词:乳腺结节 良性结节 彩色多普勒超声 微波消融术 细针穿刺细胞学和细胞块免疫组化技术在颈部淋巴结肿大中的诊断价值对比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对比细针穿刺细胞学、细胞块免疫组化技术在颈部淋巴结肿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并制备细胞块切片,实施免疫组化检测。将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细针穿刺细胞学技术、细胞块免疫组化技术的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细胞块免疫组化技术的诊断准确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细针穿刺细胞学技术(P<0.05)。结论:细胞块免疫组化技术在颈部淋巴结肿大中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郭广秀 戴素娟 孙文燕 张功亮关键词:颈部淋巴结肿大 细针穿刺细胞学 细胞块 免疫组化 异常支气管镜表现的炎型肺癌1例 2018年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5岁,自诉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促,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可缓解,少量咳嗽,咳少量白痰,偶有双侧胸前区隐痛,无畏寒、发热,无心悸、咳血。外院CT提示左上肺团块影,双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既往史:17年前发现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当地考虑“淋巴结结核”,予中药及局部敷药等处理后治愈,未正规抗结核治疗。 郭广秀 戴素娟 张功亮关键词:肺癌 支气管镜 颅底畸胎癌肉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发生于颅底的畸胎癌肉瘤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对2例发生于颅底的畸胎癌肉瘤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男性,以颅底占位就诊;例2女性,以鞍区占位就诊;例1患者2年后复发1次,同时在复发当年并发右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例2随访无复发。肿瘤组织成分复杂,形态多样,可见未成熟的鳞状细胞巢及腺样结构和畸胎瘤成分以及肉瘤成分,间质中可见未分化/原始间叶细胞,免疫组化标记显示不同成分表达不同标志物;其与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形态与免疫表型相似。结论畸胎癌肉瘤属于罕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鼻腔鼻窦,发生于颅底者罕见,临床易误诊,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观察和免疫表型分析。 郭广秀 陈青 戴素娟关键词:颅底肿瘤 形态学 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癌组织泛素特异性蛋白酶9X、25与增殖基因和侵袭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乳腺癌组织泛素特异性蛋白酶9X(USP9X)、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5(USP25)与增殖基因和侵袭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3年7月我院收治的158例乳腺癌患者,采集患者癌组织与对应癌旁组织标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测定不同组织中USP9X、USP25 mRNA表达及增殖基因、侵袭基因m RNA表达。Pearson相关性检验USP9X、USP25 m RNA表达与增殖基因、侵袭基因mRNA表达的关系,对比乳腺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的癌组织USP9X、USP25 mRNA表达的差异。结果:癌组织USP9X、USP25、增殖基因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EZH)2、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Yes相关蛋白1(YAP1)、侵袭基因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牛磺酸上调基因1(TUG1)、NUAK家族激酶1(NUAK1)m RNA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Pearson相关性检验发现,USP9X、USP25 m RNA表达与EZH2、STAT3、YAP1、DKK-1、TUG1、NUAK1 m RNA表达呈正相关(P<0.05)。TNM分期为Ⅲ期患者癌组织USP9X、USP25 m RNA表达高于Ⅰ-Ⅱ期患者,淋巴结转移患者癌组织USP9X、USP25 m RNA表达高于未转移患者,Ki-67高表达患者癌组织USP9X、USP25 m RNA表达高于低表达患者(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USP9X、USP25表达升高,与患者增殖基因和侵袭基因表达、TNM分期、淋巴结转移、Ki-67表达密切相关。 任丽 戴素娟 张泳关键词:乳腺癌 增殖基因 临床病理特征 细针穿刺细胞学联合BRAF(VE1)、CyclinD1表达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析联合策略{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US-FNAB)+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V-Raf鼠类肉瘤滤过性病毒致癌基因同源体B1[BRAF(VE1)]}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赣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200例择期行切除手术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均采用超声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进行联合策略[US-FNAB+CyclinD1+BRAF(VE1)]检测。统计US-FNAB检查、ICC技术[BRAF(VE1)和CyclinD1蛋白检测]及联合策略技术阴阳性检出情况,并以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恶性结节患者63例,良性结节患者137例。三种诊断策略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种诊断策略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策略的敏感度(85.71%)、阴性预测值(93.48%)、准确率(91.50%)明显最高。结论:联合策略[US-FNAB+CyclinD1+BRAF(VE1)]应用于甲状腺结节性质诊断中价值较高,可以提高单一诊断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准确率,降低漏诊、误诊风险。 戴素娟 李俊韬 郭广秀 谢训禄关键词:细针穿刺细胞学 甲状腺结节 免疫细胞化学 细胞周期素D1 子宫内膜样腺癌伴MELF浸润方式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2018年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样腺癌伴MELF浸润方式的临床病理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伴MELF浸润患者5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段本院收治的单纯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用HE、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法,对其组织形态特点、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子宫内膜样腺癌伴MELF浸润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56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伴MELF浸润方式的患者包括已绝经36例,非绝经20例;FIGO分期:Ⅳ期1例,Ⅲ期10例,Ⅱ期16例,Ⅰ期29例。镜下表现:碎片状腺体或是拉长裂隙样、微囊样腺体浸润肌层,且呈扁平上皮,出现小簇状或单个嗜酸性肿瘤细胞,与组织细胞较为类似。同时还伴有富含炎性细胞间质或纤维黏液间质。免疫组织化学示:MELF浸润腺体为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CA19-9、CA12-5、p16均为阳性。观察组患者已绝经、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淋巴血管侵犯、CA19-9、CA12-5水平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样腺癌伴MELF浸润方式患者的危险因素为FIGO晚期、淋巴结转移率、子宫肌层深度侵犯、淋巴血管侵犯,因特殊的病理形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故在临床病理诊断时,医师应明确MELF浸润方式,并对淋巴血管侵犯、肌层侵犯等进行评估,结合相应的检验方法,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参考依据。 黄金长 戴素娟 张功亮关键词:子宫内膜样腺癌 临床病理